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2014/12/14 「先與自己打好關係」

先與自己打好關係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12/11
2008-09
Cheers雜誌96
作者:蔡詩萍


Cheers雜誌電子報 - 20141214

精神科醫師作家王浩威寫過一本書,我極愛那書名《與自己和好》。

看多了職場起落,聽多了人事浮沉,不免歸納了一些心得:不管你得意與否,每個人,最終是要坦然面對自己的,面對自己的極限,面對自己不如預期的人生成就,面對自己在他人眼中「僅僅不過如此」的殘酷事實。

總之,就是面對「真實的」自己,先是承認自己,接著適應自己,其後,與自己和好。

我們談關係,總把自己放在與「他者」互動的網絡裡,去觀察、去分析、去評價,卻常常忘了,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能調整到怎樣的程度,往往會決定我們學到的關係學,發揮的範圍與效果。

這麼說吧,倘若你就是一個打從心底害羞的性格,你想你能把關係網絡做到什麼程度呢?你跟一位天性開朗、愛與人交際的樂觀者,能用同樣的方法,去搭建關係網絡嗎?反過來看,這天性的限制,難道就意謂了人不能超克他的本性,在不適合其天性的領域內,闖出事業名就嗎?

這兩道問題,一體兩面。我的答案是,你若真能認識自己,不是那種一知半解的認識,那你絕對可以發展出適性適所的關係學,屬於自己天性的關係學。

前提是,你需坦誠的面對自己。

歷史上,很多這類例子,了解自己渾身弱點,然而一旦能盡情施展「唯一的」優點,你依舊有機會擊敗對手,獲取成功,兵法上這很像毛澤東講的「集中優勢,全力一擊」。

劉邦就是一個典型。他歸納自己的缺點,這裡不如韓信,那裡不及蕭何,這裡那裡又比不上張良等等,但他能把這些人統統歸為己用,這就是領導者的強項。相對的,項羽克服不了性格上的善忌、猜疑,最後連項父的意見都聽不下去,在比人才、比資源的競技場上,不輸才怪吧。

找到喜愛的工作,才能建立快樂關係網

認識自己,何以關鍵呢?

首先,你若想適性適所的,在職場發光發熱,你先得問自己:適不適合做自己想做的工作?

這問題聽來弔詭,卻很實在,我看過性格活潑的人,偏偏念了博士當大學教授,一路教一路嘆學院生涯悶,結果是他不快樂,他的學生更覺倒楣;我也看過生性靦腆者,偏偏走進娛樂或公關領域,他自己辛苦,旁人也難從他身上感受到那行業該有的氣氛。真是何苦呢?

想要拓展關係的人,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搭建關係網絡時,自己到底開不開心?隨著關係不斷向上提升、向外擴展,自己到底能不能真心誠意的熱愛這些關係的對象?如若不然,說真的,那你當一個宅男宅女,當一個SOHO族自行創業,說不定還快樂些,不是嗎?

我年輕時,愛讀胡適一篇文章「寫給大學畢業生」,他說一個人若能當一流作家,就不要當二流醫生。這是在鼓勵年輕人,選職業時,不必盲從社會主流價值,而要顧及自己的興趣與性向專長。

我自己的熟年體會是,當二流醫生或許賺了錢,卻不見得快樂,而一位在專業領域內不快樂的人,是很難讓顧客、讓同事感覺親切的。關係學上,要讓這種人打從心底去喜歡他的同業,去結交那行業裡的新朋友,多少有點勉強。

人要快樂,人要喜歡自己從事的工作,一旦他在自己選擇的行業裡,覺得自己專長發揮了,感受到自己的成就被肯定了,他自然會快樂。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樂在工作的人,不僅把親近別人當成樂事一樁,即便他人也會樂於靠近他、了解他。

所以啦,若賣弄一點講,關係學可分「形而下」與「形而上」兩層面。

形而下者,講究建立關係的各種策略與技術,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去學學建立關係的知識。

但關係學,若與我們自身一輩子的幸福密不可分,那絕非我們建立的外在關係,能牟利、能賺名,而是我們藉由這些關係,見證了自己的可愛與可敬。

你若不喜歡自己,不喜歡自己選擇的行業,你一輩子都沒機會「經由關係而快樂」,因為,唯有自己先快樂,才有「周邊快樂關係網」被培育的土壤。

所以我常提醒,「關係學,就是自我成長學。」

作者蔡詩萍現為作家、資深媒體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