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2014/12/14「迎戰第二次機器時代》教育創業雙管齊下,與機器人共舞」

迎戰第二次機器時代》教育創業雙管齊下,與機器人共舞


摘錄自:能力雜誌電子報                                2014/12/10
/馮震宇

能力雜誌電子報 - 20141214

隨著人工智慧(AI)、感測技術、巨量資料(big data)、行動通訊、雲端技術與其他資訊科技技術的迅速發展,整合這些尖端技術的機器人科技也突飛猛進,不只能記憶、分析或執行指令,更開始具備認知與學習的能力。知名市調機構Gartner甚至大膽預測,到2025年時,將有三分之一的勞工會被機器人或智慧軟體所取代。由於機器人是一種整合傳統與尖端技術的「超級技術」,可依設計執行包括體力或是智慧型態的各項工作。隨著技術的進步與認知,以及學習能力的提升,未來機器人還可能進一步攻占到以往由人類掌控的領域。這對目前各國所出現的共通社會問題,例如失業率居高不下、實質薪資減少、社會移動性降低、不公平情事增加、社會兩極化等現象而言,其實並非好事。

因此,我們除了關切逐漸消失的工作機會與行業之外,應該如何因應第二次機器時代的到來?政府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以及現有的法律架構與體系該如何調整?反而更值得關切。例如:當無人駕駛車輛發生車禍或是開刀機器人導致病患傷亡時,應該由誰負責?為此,歐盟特別針對機器人的問題,在第七個廣泛架構(FR7)下,從2012年起展開為期2年的機器人法(RoboLaw)研究計畫,完成機器人相關立法建議;日本則建議建立機器人特區與提出立法指針。

第二次機器時代來臨

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與愛瑞克‧布林優夫森(Erick Brynjolfsson)在其著作《第二次機器時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的見解,人類目前已經進入「第二次機器時代」。他們所稱的「第一次機器時代」是由工業革命所引發,其重點在於機械;「第二次機器時代」則是因為數位而起,並形成人類與機器人共存的現象。

事實上,我們已經進入「第二次機器時代」的例證已經屢見不鮮。例如︰IBM的華生(Watson)超級電腦運用自然語言技術,在美國知名的益智節目Jeopardy勝出;無人駕駛飛機(drones)成為美軍最重要的殺手級武器;Google推動的無人駕駛汽車也將成為現實。其他的機器人還包括我們常看到的工業機器人,如:機械手臂、汽車工廠的組裝焊接機器人等;與物聯網連結的各項服務機器人,如:智慧家庭裝置(如智慧吸塵器)、自動駕駛汽車、無人飛機、自動開刀與給藥機器人。此外,大陸還有炒菜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

伴隨著機器人時代的到來,歐美業者紛紛推出新款機器人,最新的一款則是協力工作機器人(co-bots),讓機器人與勞工一起在生產線上工作。這些機器人大軍正逐漸取代人類,不只製造業與服務業的低階勞工受到衝擊,就連目前的一些高薪工作都有可能被取代,甚至包括一些生產力停滯的產業,特別是教育業與醫療服務業。

美國再工業 機器人挑大樑

事實上,機器人時代的到臨,不僅是因為技術進步,各國政府的政策也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例如:20091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美國「再工業化」政策以重振美國景氣,當中的關鍵政策「先進製造業夥伴計畫」的目標之一,便是建立美國在機器人世代的領先地位。

根據史丹佛大學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美國工廠工人的時薪平均為23.32美元,德國則高達25.8美元,大陸卻只有1.36美元。若是採用機器人,以每天工作8小時計算,每小時成本為4.32美元,就能夠大幅拉近與大陸的成本差距,若是機器人不需要休息,以每天工作24小時來算,其成本更是低廉。若是再計算運費、時間與其他費用,美國導入機器人大軍將壓低生產成本,更具有競爭力。

除了美國之外,致力於機器人研究的日本也不落人後。目前日本擁有全球最多台機器人(31萬台),日本的發那科(Fanuc)公司、安川電機(Yaskawa)也已是全球機器人界的四大天王之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宣示全力發展機器人,預計投入7.3兆日圓(約台幣2.1兆),期望在2020年時,農業機器人使用量將增加20倍,製造業機器人成長2倍。

至於歐洲,歐盟委員會與180個企業及研究機構在201464日共同宣布,將投資28億歐元(38億美元)啟動全球最大民用機器人研發計畫(SPARC)該計畫希望將歐洲機器人的全球市場占有率提升至42%,並為歐盟各國提供24萬個工作崗位。

在此同時,以Google為例,其在美國及日本等國家一口氣吃下8家機器人公司,顯現出進軍機器人市場的決心;Amazon不但買下了倉儲機器人公司Kiva Systems,宣布在2014年底前將有1萬台倉儲機器人投入作業,還計劃採用無人飛機(drones)來送交客戶的訂單;此外,蘋果也投下鉅資涉獵人工智慧,Facebook也對無人飛機感興趣。也因為如此,根據國際無人機系統協會(AUVSI)預測,無人駕駛飛機的經濟將在未來3年大幅增長,總額將超過136億美元,到2025年每年可銷售高達13.5萬台,其總額更將達到821億美元。

人類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

隨著機器人大軍大舉逼進,也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一些矛盾。就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而言,當企業成長、獲利增加、企業加速設備投資時,也將僱用更多的勞工,但是麥克費與布林優夫森在《與機器競爭》(Race Against Machine)一書中卻提出,在金融海嘯過後,美國衰退漸緩,且企業獲利與設備投資都創下50年新高,但勞工的聘雇並未同步增長。探究其中的關鍵,就在於產業界大量引進機器人。

此種發展也創造出特殊的矛盾,那就是機器人雖然可以增加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經濟成長,卻也對工作機會產生莫大的威脅,許多中產階級,甚至中下階級的工作可能會被機器人所取代,這也無怪乎美國家戶收入中位數已經連續5年下降,甚至在2013年已經比歐巴馬就任時還低9%。

根據麥克費與布林優夫森的觀點,雖然蒸汽機、電力、內燃機等機器在「第一次機器時代」改變了當時的工業,但隨著創業家所開創的各種新興產業出現,也增加了許多新形態的工作,而接受過適當教育的勞工不但可以獲得較高的薪資,更讓他們可支配所得增加。因此,不但沒有發生技術失業的現象,反而出現新興的中產階級。

相對於「第一次機器時代」,「第二次機器時代」所需要的則是那些具備不同技巧的勞工。過去的勞工只要遵從一定指令即可,但隨著電腦與人工智慧的精進,電腦已經可以記憶得更多更好,也能更正確更快地遵從指示,甚至具有認知與學習能力,其對於人類工作所造成的影響也就更全面、更廣泛。

為了解此趨勢發展至2025年的情況,知名市調機構Pew Research2014年調查近2千位熟悉人工智慧(AI)、機器人技術和經濟學的專家,結果發現縱使專家也無法判斷結果,但其中有52%偏向樂觀,認為機器人與智慧機器不會取代人類,反而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不過也有48%的專家持相反態度。

機器人也要守法

機器人技術正在快速發展,並引領人類進入世界歷史的嶄新階段——亦即一個越來越接近無勞工(workerless)的世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瓦西里‧列昂季耶夫(Wassily Leontief)早在1983年就在其著作中指出,正如同機器取代人類的勞動工作,電腦與機器人也正在取代人類的智慧工作。隨著時間的流轉,越來越多需要運用智慧的工作將被機器所取代;任何只是遵循特定指令而工作的勞工,在理論上都將被機器所取代。人類作為生產線上最重要的要素,將會與農業生產時代的馬一樣,在一開始逐漸減少,然後在引入拖拉機之後全部消失。

對於機器人大舉入侵的現象,雖然美國總統歐巴馬曾經開玩笑地表示,他將特別留意機器人,以免它們做出任何不利人類的舉動。然而在其任期中,隨著美國「再工業化」政策的推動與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導致美國就業市場持續不振,歐巴馬卻也無能為力。事實上,機器人經濟所帶來的問題,不僅止於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更在於機器人可能帶來的倫理與法律衝擊。也因此,歐盟、日本、韓國等機器人技術較為發達的國家已經開始著手立法與政策的研究。例如:日本經濟產業省就提出「下一代機器人安全問題指針(草案)」,以規範機器人的研究和應用。該草案規定,應提前告知機器人行為可能對被幫助人所造成的風險,並由人類來決定機器人的行為。

歐盟則於2012年啟動第七個廣泛架構(FP7)研究之際,特別針對「機器人法律(RoboLaw)」進行研究。該計畫共分為7個工作小組,分別研究將機器人技術引進社會的管理模式、機器人法立法的路線圖、機器人的法律地位、人類加強、人類控制與未來技術等不同領域,不但整合來自不同國家的研究人員,也集合機器人學、法學、哲學以及仿生神經工程學等領域專家,探討其可能衍生的法律、倫理與道德等問題,並計劃在2014年以歐盟執委會名義發布機器人立法政策白皮書。根據該研究,各國政府應該特別注意5個與機器人經濟相關的法律領域,包括:1.健康、安全、消費者保護和環境保護法規;2.責任相關法規(例如產品責任);3.智慧財產權法規(不論是對機器人本身或是由機器人創作的作品);4.隱私和資料保護法規;以及5.進行合法交易之能力,包括智慧代理人是否可以代為簽訂各種契約。例如︰在現行法律制度下,機器人雖然無法對其行為或是疏失而對第三人造成的損害自行承擔法律責任,但是若能證明機器人的製造商、擁有者或機器人技術的使用者可以預見其結果或是可以避免該損害,則根據過失責任理論,這些人可能會被要求應對其利用機器人而對第三人所造成的損害負責。此外,由於損害的發生也可能起因於多種因素,再加上機器人運作與不可預測的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複雜性,更使得責任風險難以估計,進而導致法律不確定性,此時就必須透過立法的方式加以處理。

教育創業雙管齊下 與機器人共舞

企業基於競爭力與成本考量,勢必會雇用越來越少的員工,許多行業也因此將與機器人競爭。想要在這場機器與人類的競爭中存活,就必須透過教育強化智慧資本,也就是要掌握機器人經濟時代所需的智能與技術。前述PewResearch的調查中,雖然2千位專家對機器人經濟的未來走向相持不下,但這些專家卻一致認為,需要透過教育為後自動化世界做好準備。只有受過最好教育的人未來才能與機器競爭。

為了有效因應與改善,政府應該加強對教育的投資以及對創業學程的訓練,讓年輕人有機會掌握機器人經濟所需的技術,並透過創業開創新契機。政府若是仍率由舊章、不知即時變革,未來年輕人將無法與機器人競爭,面對逐漸消失的工作與日趨降低的薪資,年輕人也將面臨更殘酷的現實,進而產生更強烈的被剝奪感,而這些都不利於整體社會與國家的發展。(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41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