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2014/12/13 「彰銀併台新金之爭/財政部聯合小股東,大勝台新金」

彰銀併台新金之爭/財政部聯合小股東,大勝台新金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4/12/11
2014-12-10 Web only  作者:刁曼蓬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41210
圖片來源:黃建賓
128日財政部與台新金控為彰銀董事會席次之爭,代表官股的財政部以63的席次大獲全勝,(四席董事、二席獨立董事;台新金控二席董事、一席獨立董事),扭轉9年來由台新金掌經營權的局面。
 
雙方爭執的焦點在於台新金合併彰銀。去年傳出台新金董事會提出台新銀行與彰銀以淨值換股合併議案,據此比例換算﹐台新金控掌控彰銀的股權將超過60%。10年前世華與台北市銀行的慘痛經驗,所造成的公庫損失、輿論的針砭,歷歷眼前。其中最受爭議的包括彰銀龐大的房舍與土地資產,未曾辦理重估(以彰銀現於中山北路的總部,帳面價值僅6億元)。加以近年監察院對二次金改的調查,啟動公股的覺醒。對公股管理的財政部皆產生積極作為正面的動能。

財政部長張盛和一反長久以來技術官僚低調的作風,多次以堅定的態度正面宣示保衛公股利益。直到選前一刻,兩大仍相持不下,雙方決以委託書分高下。

反對公股銀行財團化

128日的選舉結果全盤推翻上述局面,在選前週末財政部公股管理小組等全體動員沙盤推演至深夜。從來未能成功爭取委託書的官股,本想取得兩席獨立董事,竟意外大獲全勝。股權約為20%泛官股,委託書加總得票率高達48%,竟高出股權近23%的台新金得票率42%。委託書成功收購最是關鍵,反映螞蟻雄兵的小股東拒絕彰銀「財團化」被台新金合併。

股東會現場即有小股東發言表示,彰銀若遭台新金合併,賺的錢將到私人口袋。但若是由公股主導,賺的錢會到政府口袋。「因為,財政部長若放到自己的口袋,會被抓去關。」

一位當年高考進入彰銀、服務達30年的高階主管指出,依法行政與金融專業法令遵循為公股銀行的特性,與民營財團銀行負責人意志為先、以利潤為導向的經營風格迥然有異。「企業融資是彰銀的核心,雖然利差小,但對經濟發展有益;不似民間財團市場導向追逐高利,」他舉例,公股銀行對信用卡多視為支付工具,對財務認識不足的年輕族群向來不為業務對象。與民間財團銀行視信用卡為信用工具(利息高達18%)為擴張業務主軸的政策有別。以過去9年的經驗看來,「組織文化不同,兩相合併,謀和期漫長且受傷慘重。」

前兩個案例中顯示被併購公股行庫員工的遭遇──大量的資遣、以及企業文化磨合期間所付之代價,也造成普遍的反彈。前所為見熱烈的場面不是來自台新銀,而是一反常態來自各個泛官股銀行行員。「差一點就是我們,」一家傳言曾遭台新金青睞的公營行庫行員表示。

公股金融機構為公共財

由於銀行業資金來自收受大眾存款,以及其高度槓桿創造信用的特性(8%資本適足率、可以創造12.5倍的信用),以為高度監理的行業。其釋股的過程不能以價格為唯一取決考量,尤其應以經營者的適格性做取決。一位政府首長憂心忡忡的說。

他指出,公營行庫具有公共財的性質,涉及社會價值,利潤追求非唯一目的。以台灣發展經驗觀之,當市場失靈、公營行庫經常扮演矯正、輔助的平衡器。2008年金融海嘯為例,2008年台新金控出現財務危機,即是行政院伸出援手,經由中華郵政轉存700億元渡過難關。台灣金融資產的積累來自兩項:長期正確的經濟發展策略,全體國民辛勤的成果。換言之,公股銀行的代表人雖為政府,其實真正的所有權為國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