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危機/印刷通路齊開 出版業腹背受敵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4/1
2013-07-24天下雜誌 527期 作者:高有智
圖片來源:黃明堂 |
出版業者心聲:如果金石堂或博客來變中資,書無法上架,怎麼可能有自由與創意的出版?
「如果沒有熱情,我早就做不下去了,」社子島印刷業者張永賢,緩步走在自家廠房。印刷機器的聲音隆隆作響,包裝紙在層層輸送軌道中印色、上光。
六十歲的張永賢,從排版學徒做起,一轉眼近四十年。曾經一天三班制,一年營業額上億元。如今榮景不在,又要面對開放中國印刷業來台的新考驗,中國卻沒有對等開放市場,他的心情沈重又憂心。
同樣心情沈重的,還有許多出版業者,二○一三年七月在國策顧問、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的號召下,他們聚集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公聽會。(見「《兩岸服貿協議》對台灣出版及閱讀生態的影響──調查採訪及公聽會綜合報告」)
儘管颱風來襲,打亂了節奏,兩天的公聽會併成一天,但上百位來自各地的業者仍齊聚一堂,砲聲隆隆,大吐苦水,憂心台灣的出版業和圖書通路的未來。
許多出版業者擔心,政府雖然宣稱只開放印刷業,事實上,就連圖書零售和批發通路都早就開放了,「馬政府非引清兵入關不可嗎?」
場景拉回到社子島。這裡是北部知名的印刷業聚落。據統計,當地約有三百多家印刷廠,從業人員超過千人以上。沿著台北市延平北路六段到八段,可以看到許多中小型的印刷廠與相關加工業。許多隱身在巷弄裡,鐵皮屋下就是一家印刷廠,也有家庭代工的型態。
「我們都是看報紙才知道!」張永賢和幾個業者聚在一起抱怨,政府簽署兩岸服貿協議前缺乏溝通。
整體印刷市場早已供過於求,訂單大幅減少,過去一天八小時開機印刷,目前約只有四小時運作,業界開工率只有五、六成。印刷業早就進入微利時代,未來中資大舉入侵,更是雪上加霜。
另一位印刷業者葉樹根說,「我們已經退到無路可退了。」
事實上,十多年前,張永賢曾帶五百萬元去中國「試水溫」,在深圳設辦公室,接單給當地同業印刷。後來發現中國法規限制過多,始終無法進入文化印刷的市場,只好乖乖捲土回台,認賠一百多萬。
在彰化經營印刷廠,台灣省印刷聯合會名譽理事長吳朝陽分析,目前全台約有七千多家印刷廠,七、八成都是小規模經營。未來中國雄厚資本來台,整合印刷業上下游產業鏈,不但可以跟台灣業者競標政府標案,也有可能循開放管理人員來台的漏洞,「變相」引進大陸人力,惡性競爭,衝擊印刷業就業市場。
多元創意 抵抗雄厚中資?
相較印刷業的直接衝擊,出版業內部則存在不同聲音。
走進新北市新店區民權路江陵大樓,擁有約二十家出版社的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散布於其中兩層樓。八旗文化出版社就是其中一家。年輕的總編輯李延賀,來自中國瀋陽,曾經在上海某家出版集團工作,因為娶了台灣姑娘,○九年時來台定居,也見證台灣微型出版社的多元活力。
不同於大型黨營模式,李延賀在台灣看到了百花齊放的出版型態,重視異業合作。小型出版社林立,卻保有自己的品牌與出版風格。
所以,面對大陸競爭對手,李延賀還是充滿信心。「只要具有特色,就算是大資本的出版集團,也很難消滅我。」
然而,更多出版業者憂心忡忡,在郝明義舉辦的公聽會中強調:「這是一場不公平的談判。」中國出版集團是整合出版產業鏈,集出版、印刷、書刊發行和零售的「四位一體」企業型態,不像台灣業者多元分化,相互合作。開放中資來台,恐怕會重創文化生機,政府完全不了解出版業生態。
「如果今天金石堂或博客來是中資,書無法上架,根本就不用談出版,」博客來與讀冊生活網路書店創辦人張天立,在公聽會上痛批,出版業是夾在通路與印刷之間,一旦被鎖喉,怎可能還有自由與創意的出版空間?
「台北雜誌公會雖然有八成的雜誌業者贊成開放,但前提要在平等互惠的條件之下,」台北雜誌公會秘書長陳淑婉,對這樣的談判結果憂心。
郝明義強調,他們希望政府能修改協議,「我們做好要長期抗戰的準備。」不論悲觀或樂觀,對於印刷業及出版業而言,未來都將面臨一場艱鉅的考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