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破解生活中的數字魔術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7/10
2013-12
Cheers雜誌159期
作者:葉彥君
圖片來源:50cc |
理財專家常說要「聰明消費」,但我們真的做到了嗎?關鍵的第一步,是學習拆解生活中的數字魔術,遇到滿街飛舞的折扣、優惠標語,都能理智判斷,做出正確的消費與投資抉擇。
「綠茶加量不加價」、「特價8折,週年慶再下殺75折」、「信用卡現金回饋率最高1%」……這些用語,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甚至可能立刻被吸引,心想「真是難得一見的好康!」
其實,你可以再多思考幾秒鐘。因為許多訂價與優惠方案,經過行銷專家巧手包裝後,雖有誘人的外表,箇中往往暗藏玄機。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發生在前陣子百貨公司週年慶。家家狂打「滿千送百」,字面上讓人感覺能以9折價完成採購,實際拿到的,卻是下次消費才能使用的百元抵用券。就數學運算上來看,涵蓋下一次的消費金額後,折扣數實則比9折少。
各式各樣的數字充斥在生活和消費中,究竟有哪些該留意的數字魔術?大體來說,可分成以下4種類型。
魔術1》折扣:滿千送百=打9折?
折扣可以說是商家最常「變花樣」的項目,容易讓人搞不清楚「到底打了幾折」:
手法:滿千送百抵用券
破解:若週年慶總共花了1,000元、獲得100元抵用券,之後再到同一家店消費300元,折扣數(實付金額÷商品總價)應為(1,000元+300元-100元)÷(1,000元+300元)=92.3%,連92折都不到
研究消費者行為的東海大學經濟學系兼任講師鍾文榮指出,隨著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銷售人員逐漸開始同意讓消費者「現場折抵」,也就是買1,000元商品,只要花900元現金,這才是真正的打9折。
但值得注意的是,現抵時,有的業者認定「滿千送百」的門檻為1,100元,相當於花1,000元購買1,100元的商品,則折扣數為90.9%。換言之,真正做到打9折的情況為:「現折」以及流出現金加上折扣剛好「滿千」。
熱中研究生活裡的數學、中研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賴以威進一步觀察,百貨公司常推出的「雙重折扣」也有蹊蹺:
手法:若同時祭出「滿5,000送500」跟「打8折」兩種優惠時,業者一定會先打8折,這樣才能刺激消費者拉高消費金額
破解:若消費者只購買5,000元的商品,打8折後為4,000元,就無法達到「滿5,000送500」的門檻,所以,必須拉高消費到至少6,250元(打8折後為5,000元),才能享受500元的折抵優惠
雙重折扣還有另一個問題是,容易分不清總共打幾折。《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曾報導,商品先折價20%、再折價25%,結果雖與一口氣折價40%相同(見下方說明1),但消費者多半會認為前者比較划算。
很多餐廳也愛運用折扣來促銷。賴以威提醒,搶購餐廳優待券前要留意「服務費抵銷折扣」:
手法:標榜套餐打9折,卻又加收1成服務費
破解:一份500元的套餐,其實還是需支付500元×0.9×1.1=495元,等於只折價了1%
魔術2》免費:加量不加價,還不如打折!
免費贈送的好東西無人不愛,但千萬別一下子就對「不加價」、「零利率」、「小菜免錢」等標語上鉤,否則可能得不償失。
一種狀況是,免費的部份並非真的比較優惠。《經濟學人》舉例,「加量50%不加價」的促銷方式,換算為單位價格來看,其實等同於「折價33%」(見右下說明2),但大多數消費者卻會認為前者較優惠。而且就算將「加量33%」和「折價33%」擺在一起比較,多數人還是認為兩者優惠相當,但其實後者才是比較划算的。
另一種免費迷思則在於,業者有時會特地讓消費者免費獲得某個好處,進而不知不覺地影響他們花更多錢在別的項目上。
鍾文榮舉例,他看過有些美式啤酒屋是「爆米花免費、開水卻要錢」,店家為了刺激啤酒銷售,透過免費的爆米花讓上門的顧客吃得開心,卻難免口乾舌燥。而當他們發現喝水要花錢時,往往決定直接點杯啤酒來喝。許多貸款、分期付款方案也有此特色:
手法:推出「車價71萬元,其中70萬元50期零利率」優惠方案,讓人驚喜只要付1萬元就能把車開走、車貸還零利率
破解:若無車貸,車價可能不到70萬元,代表並非真的不用負擔利息,只是車商和銀行將利息轉嫁到車價上,究竟合不合算,買主仍需仔細評估各種不同方案
魔術3》相對值:
「高於平均」沒那麼厲害!
為提高顧客信心與購買意願,很多企業會在「相對值」上大做文章,例如:品質較同類產品高、或產品詢問度激增數倍等。乍看讓人傾心,卻也有其陷阱。
這種現象,尤其常出現在投資理財商品上。財經部落客綠角分析,評量基金績效時,一個常用方法是和同類基金相比。基金公司常宣傳自己的績效在同類平均之上,但其實這有兩層意思,一是基金表現真的在前半,另一種卻可能是該基金類型中有表現特別不好的基金,把平均值拉低,讓高於平均值變得很容易。
他指出,平均數的缺點之一就是容易受極端值影響,因此,最好了解績效的「中位數」落在哪裡,才能確定是否真的贏過一半以上的同類基金。
另一例則常出現在房市消息中:
手法:「豪宅帶看增加2成」,會讓人以為房市變得熱絡
破解:真實數字可能很小,例如從8組看房人數增加到10組,的確是「增加2成」以上,但顯然與「房市熱絡」搭不上邊
遇到表達迂迴的相對數字時,最好還是問清到底實際有多少人看房子、或成交量的絕對數字變化,才不會誤判局勢。
魔術4》絕對值:
真的需要買一送一嗎?
絕大多數出現在生活和消費中的優惠數字,例如折扣、買一送一等等,都一定是比原本價格更有利的選擇。但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卻應該好好思索。
鍾文榮以超商及連鎖咖啡品牌經常舉辦的「第二杯半價」等活動為例,「明明一杯就夠,為什麼要喝第二杯?」或是為了優惠,本來不喝咖啡,還特地找人一起買。這種為消費而多出的消費,效益究竟有多高,值得評估。
挑選信用卡、會員卡時,一樣要留意這個問題。
週年慶達人、流行美妝市場消費觀察部落客Goris依自身經驗指出,過去他以「絕對值看起來最優惠」的概念,辦了一張「電影票買一送一」的信用卡,「但我都一個人看電影,這張卡對我來講反而很難用。」後來他便換掉這張卡,改辦電影票一張6折起的信用卡,反倒更實用。
另方面,一旦選擇了適合的卡片,就要善加利用。
Goris分享,自己常到遠東百貨與太平洋SOGO百貨購物,因此使用能累積這兩間百貨HAPPY GO點數的信用卡,在相關店家刷卡,可累積的點數比一般HAPPY GO卡多4倍。他常刷這張卡,並謹記在週年慶優惠最多時,才將點數拿來兌換提貨券,這樣一來,這張信用卡的回饋率,就會比一般信用卡更好。
解方》培養數字腦:搞懂常識、市價與說明書
除了避開前述4大陷阱,平時積極主動培養「數字腦」,也是相當重要的事,才不會容易被美化後的數字牽著走。
美國科普作家嘉斯桑頓(Garth Sundem)親訪93位神經科學、數學等各領域頂尖學者,在《怪咖生活實驗室》一書中寫道:「把知識而非價格納入基本要素,你就可以花較少的錢得到更多的快樂。」
哪些相關的知識應該涉獵?首先,是常識。舉例來講,彩券公司常截取特別引人注意的數字,例如「已為台灣創造出230位億萬富翁」作為宣傳,中獎機率事實上卻微乎其微。
日本企業咨詢顧問久保憂希也在《數字力》一書中指出,他自己突然看到彩券公司「又有80人成為6億日圓的富翁!」標語時,曾不由得差點開口和同事說「等等再談,我要去買彩券。」
只是,當他詳細查看彩券公司網站後,發現頭獎的中獎機率是480萬分之一,由於買一單位是300日圓,所以買480萬個單位需要14.4億日圓,要買這麼多才可能中6億日圓。像這樣用常識稍微算一下,就知道得獎機率非常低,也就不會一下就被彩券公司的漂亮標語給沖昏頭了。
另一個要時常留意的是商品市價。Goris指出,現在的店家經常推「第二件3折」等優惠,但許多商品可能平時就有折扣,不一定標語上的「破盤價」一定就是「破盤價」。例如定價1,200元的東西可能平常就以799元販售,因此以第二件3折來看,平均一件780元,「也才便宜19元,不見得真的有立即購買的必要性。」
睜大眼睛把商品的說明看清楚,更是必要的功課。舉例來說,今年有信用卡推出現金回饋最高0.88%,相較於一般信用卡大多0.5%的回饋率高出許多。但仔細查看規則會發現:並非刷卡金額達特定門檻就回饋0.88%,而是區分3個級距,唯有在刷卡剛好滿2萬、4萬和6萬元時,回饋率才會是0.88%,而超過這3個門檻,實質回饋率反倒逐漸下降。
生活中的數學魔術無所不在,唯有冷靜看清數字真偽,才能當個「不被餵食」、荷包不會不時失血的聰明消費者。
說明1:先折價20%、再折價25%,和一口氣折價40%相比,哪一個較划算?
假設100元商品,折價20%等於打8折,價格變為100元×0.8=80元;再折價25%,等於80元再打75折,價格又變為80元×0.75=60元。
這個結果相當於100元商品打6折,也就是折價40%。但有些消費者卻容易將整體折價率誤解為20%+25%=45%,覺得比一口氣折價40%更划算。
說明2:為什麼「加量50%不加價」等於「折價33%」?
應將產品換算為「單位價格」來計算。以一罐1,000ml的綠茶、定價80元為例,一單位價格(此處為1ml)的價格為80元÷1,000ml=0.08元。
當加量50%卻不加價,這罐綠茶的一單位價格變為80元÷(1,000+1,000×0.5)ml=0.0533元。
兩者相較,(0.0533元-0.08元)÷0.08元=-33.4%,也就是等同於定價再折價33%的效果。
案例分享》蔡致蕙(建設公司市場研發專案)
追求高C/P值,會算也會享受
對29歲的建設公司市場研發專案蔡致蕙而言,數字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重要元素。
「去餐廳用餐時,我沒事就喜歡觀察店家『翻桌率』,算算看店家的營收和獲利,」她說。
從小,家裡的人就對數字很計較,蔡致蕙耳濡目染下,大學時開始努力賺錢,曾身兼5、6種工作,包括外拍模特兒、出版社美編、外商科技公司實習生等等。因此,金錢敏感度很高的她,消費時對各種優惠不會「照單全收」,看到好像很好康的數字,會先停下來想一想。
遇到優惠,就要啟動數字腦
她認為,生活中許多數字陷阱是可以避免的。例如,身邊有朋友到匯率陌生的國家旅行,很容易因「匯差錯覺」瘋狂購物,最後把卡刷爆。像峇里島跟韓國,都是新台幣1元就可兌換到高額當地幣值的國家,容易覺得「自己好像大爺、很有錢!」購物因而失去理性。但其實只要花錢前換算一下,就能克制欲望。
另一個她認為要多留意的,則是遇到銀行理專推銷時。她指出,有些理專會推銷投資型保單,號稱基金報酬率可達8%,這時,絕不要一聽到8%就買單,因為基金淨值會波動,不是保本商品,而且「現在哪裡還有8%的投資?」應多用常識來判斷。
還有就是週年慶。她分析,百貨公司「滿千送百」的優惠,有時沒有想像中好。比方說花了5,000元拿到一張500元抵用券,可能下次也要花5,000元才能用券折抵,這樣算下來折扣僅95折。但相對的,若懂得看商品週期,就會知道換季或清倉大拍賣時,可能才是最划算的消費時機。
蔡致蕙指出,很多網路上的推薦文同樣有置入式行銷之嫌,所以她自己找好康的做法,偏向「找到真正在行業裡工作的人」。
例如買衣服,除了記下商品週期外,她也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代理國外服飾品牌的中盤商。向中盤商買的好處,就是能免去中間被零售商人賺走的費用,價格實惠許多。
不只看標價,買婚紗也聰明殺價
要聰明消費,除了選對地點和時間,懂得如何「殺價」更是件重要的事。尤其金額愈高,愈該把握殺價空間,蔡致蕙就深諳箇中之道。
她表示,不要只看標價數字,要拿到比別人好的折扣,其實有很多細節要顧。舉例來講,她前陣子陪朋友去挑婚紗,就幫朋友從包套(含化妝、攝影等)的定價8、9萬元,殺到最後只花5萬多元。
蔡致蕙的做法是,先到婚紗展了解包套最低價格,讓心中大概有底。接下來,則挑一間品質中上、價格不會太高的婚紗店。因為她知道業務都在月底結算業績,便故意挑月底最後一天,而且是晚上8、9點,快要關帳時才上門。當業務有關帳壓力,也就比較願意降價求售。
挑選業務也有心法,她建議要找資深一點的業務,因為公司通常會給老鳥較高的折扣額度。和業務討論時,則從講話方式到穿著,都要盡量表現出自己是「大戶」、之後可能會介紹其他朋友來光顧。
此外,出價要下手猛一點。她當時先出最低價4萬元,業務表示不可能後,則加到5萬元,「看他沒拒絕、知道他在考慮,我們就說『你想一下、我們出去走一走再回來』,」回來後立刻順利成交。
不只買婚紗,許多可以殺價的場合例如購屋和銀行談利率時,都可以這麼做。重點是,不要光看表面數字就來者不拒,掌握一點小技巧,就能消費得更聰明。
雖然精打細算,蔡致蕙並非斤斤計較的小氣女,她不會拿著計算機檢驗哪家的衛生紙「每一抽價格最低」,反而相當看重品質。對生活用品,她會選在主婦聯盟等形象較佳的通路購買,「商品較有保障。」
不只追求「最低價格」,蔡致蕙更站在創造「高C/P值」的角度衡量。任憑商家促銷的數字漫天飛舞,她也能找到最需要也最不浪費的消費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