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2014/7/21 「預防失聰,從日常做起」

預防失聰,從日常做起

摘錄自:講義雜誌電子報                      2014/7/21
/Jane E. Brody;節譯/呂玉嬋

聽覺的頭號殺手不是年齡,而是噪音。除非立刻採取行動保護耳朵,否則你的耳朵遲早連普通對話都聽不清楚。我們不以為意的日常噪音,很可能導致永久失聰。

通常有各種規定用於保護在嘈雜環境中工作的人,卻少見法規約束生活中反覆接觸的噪音,如:隨身音樂裝置、搖滾音樂會、吹風機、警笛、除草機、吸塵器、汽車警報器……等。

我們住在一個喧鬧的世界,而且喧鬧的程度與年俱增。

用餐客人對於餐廳的抱怨,第一名是服務欠佳,第二名則是噪音。許多業主相信客人在熱鬧的環境中會胃口大開,刻意設計吵嚷的用餐環境,卻不知有時喧譁音量大到客人無法與同桌者交談。

耳朵是脆弱的工具,聲波進入耳朵,造成耳膜震動,震動傳達到耳蝸,刺激聽覺神經,再經由聽覺神經傳至大腦,大腦最後會分析這些聲音是話語、音樂或者即將駛近的車輛。

音量的大小,以及接觸噪音的時間長短,皆會傷害這微妙的器官,因此不管是震耳的聲響,還是長期暴露在並不響亮的聲音中,都會嚴重損害內耳的毛細胞,使之退化。人一生下來,毛細胞的數量就是固定的,一旦死去,再也無法重生,聽覺也於是不再敏銳。

除此之外,噪音暴露量的影響可以累積,若年輕時毛細胞就已受損(許多搖滾音樂家與熱愛搖滾樂的歌迷便是如此),到了中年,可能連一般交談都聽不清楚。

能夠造成永久失聰的噪音大約在八十五分貝以上,一般的吹風機、食物調理機與果汁機所製造的噪音,大約就是這個音量。因此,耳鼻喉科專家建議,吹頭髮或使用除草機時,可使用耳塞,救護車或消防車經過時,記得摀住耳朵,而騎乘摩托車的人一定要使用護耳工具。

話說回來,隨身音樂裝置的最大音量,比上述家電所製造的聲音更大,可能超過職業安全標準。用耳機聽音樂時,如果聽不到正常的對話聲音,那麼耳朵中的毛細胞就正在承受致命的打擊。使用類似的個人娛樂裝置時,最好先仔細閱讀包裝內頁的警語與使用建議,一般人經常為了蓋住環境噪音而特意轉大音量,這是不妥的,最好在安靜的環境下先設定好最大使用音量,不管在怎樣的環境,都堅持絕不超過這個標準。大致而言,如果旁人能夠聽見你正在聽的音樂,那麼音量就太大了。

幼童的玩具,像是會說話的洋娃娃、對講機、樂器等,也可能發出對耳朵造成傷害的噪音,有些聲音可達九十分貝之高。建議聽力正常的父母先測試新玩具後再交給小孩,如果玩具太大聲,不妨移除電池,或在喇叭口貼上膠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