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與心靈的淨化整理術
你的故事底細
摘錄自:商周新生活情報 電子報
~ 空間與心靈的淨化整理術 2014/4/3
以下是我們為何會產生頑念的十大理由排行清單──這是經過多年來,聆聽參與我所主持的清理互助團體中的女性成員,她們談及混亂如何在生活中顯現與她們對此的感受,所整理編輯而成。請留意哪一條說法讓你心有戚戚,或挑動了你的神經,甚至激發了你的幽默感。當然,如果你感受到某種「情感天氣」掩面而來,就利用這樣的機會深呼吸、觀察自己,並靜靜等待它消散。
1.匱乏性思考:「以備不時之需」
這大概是我們為何難以放手的第一個理由。它來自於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認為東西始終不足夠,未來無法讓人安心,生活必定艱辛。這類的想法,比如:「如果我還需要這個東西怎麼辦?」或「如果我沒有讀完(從三年前開始累積的)每一篇雜誌剪報,我就可能遺漏至關重要的資訊」;或「這個牌子可能會停產,所以我最好先囤積存貨」。這類匱乏性思考模式有時是來自代代相傳所抱持的信念,它是由比如「經濟大蕭條」等重大事件所引發。我們之中有許多人還持續深深懷抱著拓荒年代祖先的倖存生活模式,這可見於我們如松鼠般儲存東西與牢牢固守的個性。而這麼做只是為了未雨綢繆,害怕會有大批蝗蟲過境,使得我們無法外出工作。
2.使用壽命:「還沒用光」
這種占有模式,是來自於這樣的信念:各種物品、經驗與人都有一個使用壽命,而且如果沒有用完、用壞,就必須持續放在架子上數十年也不丟。它的一些展現方式可能如下所示:「我希望我所花的每一分錢,都要很值得」;「我可是投下大把鈔票在這上頭」;「這個東西的狀況還那麼好,不能送去回收」。實情是,東西的壽命可能比你對它的真正需求要更長、更耐久。一條可能的出路是,想像其他人也可以享受你所珍視的物品,把它傳出去,直到該物件壽終正寢為止。
3.多愁善感的執念:「這讓我想起……」
有些人會害怕,拋開了可以使我們回憶甜美過去的物品,將永遠抹消美好的記憶,並使它的價值歸零。這樣的東西,比如:一條使你想起尚普蘭湖(Lake Champlain)夏日時光的破被子;孩子們的美勞計畫;你甚至認不出來模糊褪色的什麼人與什麼地方的照片。好的記憶──如同能量一般──是可能永遠不會消失或被抹除(而「不好」的記憶則可能會持續褪色流失),或許只要我們理解到這一點,可以比較容易去保存(數位化)讓我們歡歌的事物,以及拋開與之背道而馳的事物。
4.罪惡感之一:「桃樂絲姑媽(願她安息)會殺了我」
對於凡是相信自己在道義上應該將我們所愛的祖先所留下的傳統,繼續傳承下去的人來說,這可是大事一件。那把十七世紀的翼狀椅背座椅,絕對要小心翼翼展示在顯眼的地方,因為爺爺就這麼做,而且他的爺爺也這麼做。不要再提它坐起來很不舒服,而且只要有體重超過四十磅的人坐上它,肯定會裂開……我們活在恐懼當中,不時擔心摯愛的亡者如果發現我們把他們所鍾愛的寶物,拿到eBay網站上賣掉的話,會從墳墓中跳出來,掐住我們的喉嚨。你可以這麼做:去拍下幾張照片,放進相本中,留給後代子孫空觀看;寫一篇情意甜蜜的短文,概述這件物品,以及它對你們家族的意義。當然,如果「你」也很愛它,就保留下來,把它修好,展示它,並且因為你自己的理由來享受它的存在,而不是為了桃樂絲姑媽的在天之靈!
5.罪惡感之二:「這個東西需要我」
有些人認為,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就好比家中的一分子。回收一台老舊的筆記型電腦,彷彿將一個孩子送給不認識、教養能力不佳的養父母領養一樣,而他們極可能沒辦法像我們一般那麼細心呵護!「只有等到為它找到最佳去處,我才可能送走它」──這種想法堪稱絕佳的拖延戰術,對於有嚴重控制慾問題的人而言,這樣的缺點位居占有模式光譜中相當顯眼的位置。如果這種或其他的控制慾模式恰好是你的病灶,那麼推薦你一帖強效解毒劑:自我接納與給予自己同情的關懷。每天服用一劑,效果立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