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
正說吳佩孚/ 濁浪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時事歷史報 電子報
-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2013/10/2
★正說吳佩孚
曾經大開過殺戒的吳佩孚,五四時有過良好表現,北平淪陷後的表現更是令人感嘆。
◆◆曾經八方風雨◆◆
吳佩孚(1874—1939),山東蓬萊人,有「儒將」之譽。本是一介書生,22歲中秀才,後因得罪家鄉官吏被革除功名而遭通緝。不得已於 1898
年棄文從軍,從此身披戎裝。
沒幾年,吳佩孚就被北洋直系首領曹錕看中並直上青雲,由團及旅,再到師長。不幾年就擁兵數十萬,被封為「孚威上將軍」,立足洛陽,控制河北、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
護國討袁運動興起後,吳隨營入川鎮壓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1917 年 7 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勳復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段祺瑞派曹錕帶兵南下討伐,吳任第 3 師代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一路挺進。後因湖南督軍席位被皖系軍閥張敬堯所得,吳氣憤不過,遂發出罷戰主和通電。
1919
年 11 月,吳與西南地方當局結成反對段祺瑞的軍事同盟。12 月馮國璋病死,曹錕、吳佩孚成為直系一、二號人物。1920 年 5 月,吳率軍自衡陽北撤,布置對皖軍事。14 日直皖戰爭起,在奉軍配合下大敗皖軍。此後,直奉兩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
1922
年 4 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軍勝,奉軍敗退關外,直系開始獨攬中樞。此消彼長,讓曹錕的欲望開始膨脹,非要過把大總統的癮。遠在洛陽的吳佩孚極力反對,但老曹我行我素,以賄選登上總統寶座。
誰人都知,繼馮國璋之後任直系領袖的布販子曹錕並無治國之才,蓬萊秀才吳佩孚才是出面收拾江山的真正人物。然而,吳佩孚恪守封建傳統觀念,無論主公如何無能,他都忠心不貳,決不取而代之。曹錕登上總統寶座後只知道整日尋歡作樂,吳佩孚寧肯躲得遠遠的,也不願「犯上作亂」。
◆◆身染血腥◆◆
吳佩孚這位「儒將」重義,但缺乏「仁」道。為了實現個人野心,他大開殺戒,「龍泉劍斬血汪洋」,對各路軍閥毫不手軟,對芸芸眾生更是不屑一顧。1921 年與湘軍作戰時竟下令掘開長江堤口,淹死湘民數十萬,哀鴻遍野;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為爭取自由、人權舉行大罷工,他殘酷鎮壓,釀成「二七慘案」,為自己寫下最黑的一頁。
吳佩孚50壽慶之時,正是他的「黃金時代」,一時洛陽冠蓋雲集,賓客盈門。曾經風雲一時的維新派首領、著名學者康有為遠道而來,呈獻賀壽對聯:「牧野鷹揚,百歲功名方半渡;洛陽虎踞,八方風雨會中州。」雖然氣勢非凡,不免溢言虛美。
但是這只「鷹」、「虎」的前景並不美妙,結局頗為悲憫。第二次直奉戰爭開打,吳佩孚親赴前線指揮作戰。誰知,他的部下馮玉祥於陣前反戈一擊,令他猝不及防,元氣大傷。接著在1926年夏的北伐戰爭中,在鄂南汀泗橋、賀勝橋連遭敗績。兩個月後北伐軍攻克武昌,吳軍一敗塗地。
一夜之間,統兵數十萬的大將軍成了飄零的亡命客,他何去何從?走投無路的吳佩孚骨氣未失,不像其他下臺的軍閥政客那樣,腰纏萬貫出洋「考察」或跑到租界去尋求外國人的保護,而是投靠頗有舊情的川軍將領楊森。儘管已失意,風光不再,但吳佩孚氣度未改,他去成都參觀昭覺寺時曾賦詩二首。其中一首這樣寫道:「英雄不避殺身凶,何況空門老梵宮。偏有情絲難遽斷,雙行血淚灑秋風。」
◆◆晚節可嘉◆◆
一年後吳佩孚離開成都,定居北京東城的什錦花園,靠「世侄」張學良救濟一點「補助費」維持生計。在他的客廳中,懸掛著他親撰的一副對聯:「得意時清白乃心,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失敗後倔強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圓抱甕,真個解甲歸田。」字裡行間,流露出吳氏一生的心境與情操。
吳佩孚雖然身有血腥,但尚知堅持民族立場。1919年五四運動時曾多次通電反對簽訂有損於中國利益的巴黎和約,支援學生運動,頗得輿論好評。現在,人們一提起那場全民族的思想解放運動,把讚譽多給了學生,捎帶也誇一誇蔡元培等覺醒人士,至多也就提及商界、工人的罷市罷工,惟獨對軍界的良好表現不置一辭。其實,運動一爆發,吳佩孚就旗幟鮮明地站在風口浪尖,他鄭重宣言:願為祖國「敢效前驅」,這多少讓人感懷不已。
若沒有日本人的入侵,吳佩孚原本是要在北京城裡頤養天年的。可是,盧溝橋事變的槍聲打斷了他的殘夢。日本人急於在占領區建立傀儡政權,汪精衛落水附逆,吳佩孚則任憑說客盈門,也不為所動。吳佩孚拒日,保持了民族大義。於是,他的死就變得撲朔迷離,其中就有被日本人害死一說。但不論死於何因,他的晚節可嘉。
吳佩孚「在失敗時,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勢時還能自踐前言,這是許多人都稱道他的事實。」「吳氏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大兵,他沒有私蓄,也沒置田產,有清廉名,比起當時的那些軍閥腰纏千百萬,總算難能可貴。」董必武對吳佩孚的評價,十分中肯。
★濁浪
中山艦事件的發生,在於國民黨右派不能容忍汪精衛的「左」傾和共產黨力量的發展。
◆◆無事生非◆◆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1922年,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亂,炮擊總統府。孫中山在深夜突圍後即登上「永豐」艦指揮平叛,歷時55天,這裡成了他的流動總部。1924年11月,孫中山最後一次搭乘「永豐」艦,轉赴北京共商國是,次年3月在京病逝。為紀念孫中山先生,3月30日廣州政府將「永豐」艦更名「中山」艦。
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其軍事委員會下設海軍局,局長為蘇聯顧問斯美洛夫、參謀廳長歐陽琳、政治部主任為李之龍。處於要害職位的汪精衛和蔣介石,既有政爭,也有權爭。汪精衛以「左」的面貌出現,蔣介石似乎也「左」了一下,但很快又露出右的本質。
1926年3月18日晚,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指使親信,到代理海軍局局長、中山艦艦長李之龍家中傳達命令,聲稱奉校長命令,要海軍局速派得力兵艦兩艘開赴黃埔。其實,這是蔣介石精心設計的第一步,即假造命令將中山艦調離廣州,以便為其羅織罪名埋下伏筆。
李之龍接令後,隨即通知「中山」、「寶璧」兩艦於3月19日晨開往黃埔,向軍校教育長鄧演達請示任務。鄧感到十分疑惑,說他並不知情。鄧演達向來以反對蔣介石獨裁著稱,而李之龍接到的命令,是以鄧的名義轉達的,很顯然,這是蔣介石等人玩弄的一箭雙雕之計。中山艦等當天下午返回廣州,隨之謠言四起,稱「共產黨要暴動」、「李之龍要造反」等。
蔣介石終於找到一個理由,他開始行動,大肆逮捕共產黨人。當夜,密令逮捕李之龍、解除中山艦武裝,派兵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蘇聯顧問和共產黨人的住宅以及全市共產黨機關,還扣押了軍內國民黨左派黨代表和政工人員 40 多人,嚴密監視鄧演達。當廣州市內一切布置妥當後,蔣介石電令駐紮潮汕的第 1 軍,將全軍黨代表撤銷並驅逐。所有這一切,讓蔣介石的真面目暴露無遺。
◆◆爆發只是在遲早之間◆◆
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楊天石研究員發現,中山艦事件並非由蔣介石一手策劃,它的出現,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既是偶然,又是必然。換言之,以蔣介石的為人和行事風格,即使沒有右派的造謠和挑撥而無事生非出一個所謂的中山艦事件,那他遲早也會製造出另一個事件來。楊天石認為:
第一,中山艦駛往黃埔並非李之龍「矯令」,它與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總黨代表汪精衛、蘇聯顧問季山嘉無關,也與共產黨無關。多年來,蔣介石和國民黨部分人士一直大肆宣傳的所謂「陰謀」說,顯然不能成立。
第二,蔣介石沒有直接給海軍局或李之龍下達調動艦隻的命令。因此所謂蔣介石下令而又反誣李之龍「矯令」說,也不能成立。
第三,中途加碼,「矯」蔣介石之令的是黃埔軍校駐廣州辦事處主任歐陽鐘。他明明去了李之龍家裡,事後卻隱匿有關情節;他在海軍局和李之龍夫人面前聲稱「奉蔣校長命令」調艦,而在給作為校長辦公廳秘書的季方電話裡,只能如實陳述;在給海軍局的公函裡,他清楚地寫著要求「迅速派兵艦兩艘」,而在事後所寫的報告和供詞中,又謊稱只是「請其速派巡艦一二艘」,有意含糊其辭。因此,歐陽鐘與中山艦事件有重要關係,在他背後,有著不可告人的隱秘。
相比較而言,當時左派勢力較右派更大一些,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和國民革命軍中亦不斷發展壯大,蘇聯顧問團也加強了自己的地位和影響。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汪精衛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左」傾。
國民黨右派當然不能容忍共產黨力量的發展和蘇聯顧問影響的增強,也不能容忍汪精衛的「左」傾。蔣介石雖然因依靠蘇聯供應軍械而仍然主張聯俄,對共產黨也時而表現出願意合作的姿態,但在內心,早已滋生出強烈的不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