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2013/10/31 「失智長者的認知混淆」

失智長者的認知混淆

摘錄自:健康e世界 電子報                              2013/10/31
/林靜靜

75歲的許太太有好多人照顧著,比她小3歲的先生,媽媽生病後才搬回同住的女兒,再加上一位印尼看護,但即使如此,她仍然走失過一次,在她還有能力自由行動時。

那是在家人一起出去吃飯慶祝爸爸節的日子,大家為了配合媽媽的作息,一大家子人選在中午聚餐,雖說環境有點吵雜,但許太太看到兒子、孫子都到了,很開心。不過,吃完飯大家站在飯店大門口話別時,女兒才發現,「怎麼媽在廁所裡那麼久?」

原來在大家說話時,許太太從廁所出來後就直接往外走,那時她已忘了有誰和她一起來這裡,也不知這裡是何處,而大家忙著說話也沒有注意到她的動向。幸好時間還不長,她走不遠,大家分頭找,很快的在離飯店三個路口的路旁找到她,許太太坐在椅子上休息,她也不知自己走失了,只對著家人說「好熱,走不動了」,還加上一句老話,「大家都去哪裡了?」有了這次經驗後,許家人更小心了,因為即使那麼多人緊看著她都還會走丟,真的不能大意。

失智者的腦中想法,外人難以了解

走失是失智病人最常被報導的一個情況,這是因失智病人的時間和空間的觀念已和常人不同,他們不了解身處何方,也不知現在是什麼時候,「不知今夕是何夕」可說是病人的最佳寫照。一般常人或許有時會覺得,可以忘記很多事是幸福的,但對失智病人而言,這種因大腦無法正常運作而產生的斷斷續續的記憶,卻可能是很難受的,可是,他們一來無法表達這種感受,再加上認知不斷退化,所以,病人真正的想法如何,所謂專家說法只是大致的推測,個別病人會有何種感受,更是因人而異。

譬如,美國總統雷根在罹病後期時,他所「想」的事,是否和前文中提到的許太太會一樣呢?可能是不同吧?但因為我們無法得知每個人的「想法」,一旦罹患失智症是否變得一片空白?如果不是,那麼剩下的是什麼?他們還能夠思考嗎?模式為何?真正和失智者相處過的人就會知道,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照顧者必須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適應和學習,專家所說的不見得都對,如果發現他們的方法不對時,就要自行找到一個更合適你所照顧的病人的方法,畢竟,照顧病人的人應該是最了解他的人,也許照顧者不是專家,但經由觀察和朝夕相處,一個用心的照顧者可能更能夠摸清失智病人最需要的照顧。這也是不少病人家屬反映的,好的看護工要多留幾年。

被記住的人不一定都是最重要的人

失智者大腦組織中出現很多結節,有人形容好像不斷撞牆的老鼠一樣,也是其記憶變得片斷的一種解釋,可是,有的病人對這種現象渾然不覺,卻也有的會訴說頭很痛,那麼,到底失智的病人有沒有感覺?他們會一再重覆一個問題,似乎意味著同一件事正在大腦內繞圈子,而為什麼他們會記住某些事,而有的事會忘記,都沒有合理的解釋。總之,病人的大腦出現的變化是如何影響了病人的思考模式,大家都只能從症狀來解釋,可是,因為每個病人呈現方式不同,無法預測失智病人會以何種方式,和外界逐漸喪失了連繫。

譬如,很多失智症病人都不再認識自己的親人,但並不是所有的親人同時記不住,但他們忘記的順序是無法依一個特定的模式預知的。上文中的許太太在走失過沒多久,就認不出同住的女兒,以為她是她小學時的老師,但是她卻還記得看護的名字,也認得出老伴,這讓女兒一度十分難過。但這並不表示在病人心目中,女兒的重要性較看護低,病人所記住的,不一定是對他最重要的人。

通常病人認不出親人的症狀出現程序是:晚上會誤以為某甲為某乙,白天時就正常,而早期時在糾正病人後,他會發現自己錯了。但慢慢的這種錯誤出現的次數會增加,時間也會加長,到最後終於完全不認識你。至於是否固定錯認某甲為某乙,很難說,因為到後來病人已無法說出「那個人」是誰了。

對於這種認不出照顧者或親人的情況,專家的建議是:
──說「你認錯人了,我是×××」,但不要用太劇烈的方式,以免激發病人的其他情緒。
──不必說很多話試圖證明他是錯的,這樣只會使病人更快失去耐性。
──帶病人去另一個房間,或是和他一起做一件平常他愛做的事,轉移他的注意力,也不必要他說你是何人。
──轉移話題,要選病人有興趣的事。

忘了你不重要,只要你知道他就夠了

相對於病人記不住東西放哪裡,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幾或是自己身在何方,當病人已不再認識身為照顧人的你時,往往讓照顧者最為沮喪,不過,照顧人此時應抽離自己的情緒,如同以往般,很盡責的做到所有專業照顧人應做的事。這部分也是專業看護優於家人照顧者之處。

失智病人最終將忘記所有人、所有事,但在這之前,他們還有很長的時間和照顧人一起生活,如何讓這段時間過得不無聊、充實,全仗照顧者的心思,至於病人「忘了你是誰」,這一點都不重要,只要你知道他是誰,那就夠了。

(選錄自《健康世界》454期,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