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正在形塑世界
《TIME》解密「千禧世代」
摘錄自:30雜誌 電子報
2013/10/17
每天只在臉書上膨脹自己?只會打卡按讚兼上傳照片?
懶、自私、自戀、自戀又膚淺? 有公主病、王子病?
這是許多人形容千禧世代的字眼,但難道這些詞彙專屬於這個世代?
錯!錯!錯!
這是他們為適應環境而發展的特質,看看台灣少女公益家沈芯菱及美國年輕選民團體
Generation18創辦人David Burstein,就會發現,他們的力量正在改變這個社會。
他們生性謹慎也很冷靜,為人不錯,相處起來完全不乏味;他們能接受異己,還懂得為自身的財務負責任??,他們是誰?公布答案後可別太驚訝,因為他們正是美國歷史以來最大族群、也是為人所詬病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
被視為失落一代的千禧人
1980 至2000 年出生的人被社會學家稱為千禧世代,他們是戰後嬰兒潮的第二代,從現在10 多歲的青少年,到30 出頭、已進入社會的人,都屬於這群「我我我世代」(Me Me Me Generation)。
不過,聽到上面描述的千禧世代特質, 很多人可能會反問:「他們不是每天只在臉書上膨脹自己嗎?」、「他們不是都有公主病、王子病嗎?」、「他們不是只會打卡按讚兼上傳照片而已嗎?」還有人說得更直接: 「這些人就是懶、自以為是、自私、自戀又加上很膚淺罷了!」
的確,太多研究調查可以支持這些負面說法。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發現,2009年的學生比起1982 年的學生自戀程度高了58%。另有研究指出,40%的千禧世代自以為每2 年就會被升遷一次;而且中學女生未來希望成為名人助理的人數,是想成為參議員的3 倍;但只想在一家公司當助理的人,卻是想升遷為執行長的4 倍之多。
《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特約記者史坦(Joel Stein)就從身為X 世代(生於1961-1980 年)的角度來看這群人。他發現,由於全球化浪潮、社群媒體興起,各國的千禧世代負面特質都很相似,連深具傳統文化的中國,也因為都市化、網路興起、一胎化等原因,使得其千禧世代也被貼上「過度自信」、「小皇帝」等標籤。 :
過多的千禧世代負標籤
會出現這個世代,主因是1970 年代人們開始相信,要增加孩子成功的機會就要先提振他們的自尊心,殊不知強烈的自尊心容易變成自戀,而自戀卻對維持一份工作和一段關係沒什麼正面幫助。
同樣的,同儕朋友間頻繁的往來也造就千禧世代的興起。這是相較於百年前的人早早離開學校,被迫在家或工作場合與年紀較長的人相處;但千禧世代卻在手機普遍的時代裡,時時刻刻以訊息和朋友互動, 同儕壓力於是造成「反智」、「反歷史」、「反口若懸河」等負面影響。
這種影響當然來自於科技的進步,你可以在公共場合看到許多人排排坐,埋首螢幕或刷手機, 卻從不看彼此,他們看似平靜,但其實都陷入焦慮中。而美國更有一批被實境秀養出的千禧世代,他們習慣流水帳式的內容,隨時都準備著上節目的樣子,這讓他們的自戀情況更嚴重,失去認識自己的機會。
... 本文未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