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競賽 美國落敗了嗎?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10/22
2013-10-16天下雜誌 533期 作者:吳怡靜
圖片來源:flickr.com/photos/detroitchamber |
十月初,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首度發表一項工業國家成人技能評比(PIAAC)的調查結果。在讀寫、數學、解決問題三種能力上,日本人和芬蘭人的表現最好。
而美國人在所有項目的表現都低於平均標準,在數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更排名倒數第三。
不只是成年人的工作能力落後,美國大學生的知識水準也在退步中。調查顯示,近半的大學生不曉得美國憲法建立了三權分立制度;近三分之二的大學生,不曉得國會議員的任期有多長。
更有調查發現,半數的雇主都抱怨,很難從大學畢業生中,找到合格的應徵者。
大學生的素質愈來愈低,讓一向位居全球領頭羊的美國高等教育,出現了警訊。
九月下旬,《時代》雜誌舉辦的「高等教育峰會」上,總主筆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以「大學教育競賽,美國落敗了嗎?」為題,點出了美國大學教育的三大挑戰,特別是線上課程浪潮,正要掀起的教育革命。
首先,我要向《時代》雜誌的第一位女總編輯南西.吉卜斯(Nancy Gibbs)致賀,她的上任,對《時代》雜誌、對女性、對美國來說,都是了不起的突破。(全場鼓掌)
南西是一位優異的新聞寫作人,去年才寫了一本披露美國十幾位前任總統之間複雜關係的新書(《美國總統俱樂部》),非常值得一讀。我的任務,是為今天的高等教育峰會,提出幾個現狀的觀察,希望能帶動大家討論。
先從好消息開始。如果要舉出美國在哪些產業,仍然擁有世界第一的優勢,我會認為,高等教育是美國最好的產業。
大學教育是美國最好的產業
看看各種全球大學排行榜就知道,前十大裡的八家、前二十大裡的十七家,或者前一百大裡的五十幾家學校,都是美國大學。而且這些調查多半都不是美國做的,例如,我仔細看過上海交通大學所做的排行,發現他們真的花很多工夫,儘可能以量化的指標,客觀地進行評比。
再看看科學知識的產出,美國雖然只佔全世界人口的五%,卻年年拿下全球八○~九○%的科學類大獎。這些卓越的表現,證明了美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拔尖地位。
但是,相信各位已經發覺,美國大學的優勢開始動搖,因為出現了不少值得我們關心的趨勢和挑戰。
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趨勢,是追趕(catch-up)效應,也就是我所謂「其他國家的急起直追」(the rise of the rest)。
一九三○年代,全球的科學與人文知識重鎮是歐洲。當時,德國人獲得的諾貝爾科學類獎項數目,比英國和美國加起來還要多。但在二戰之後,歐洲學術機構受到重創。
五○年代,歐洲最頂尖的人才大量移民到美國,而快速崛起的美國,也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持這些人才,成為新的學術大國。
今天,輪到美國開始面臨其他國家的追趕:在歐洲,著名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正在進行世界級的科學研究。
而在亞洲,中國、印度、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也在急起直追。例如,談到生物科技產業,絕對不能忽略新加坡和韓國近年來的快速發展。
其次,我想各位校長都比我清楚,美國的大學教育面臨了學費不斷上漲、學生畢業率太低、素質退步、很多學生不認為花錢念大學「學有所值」等,諸多問題的挑戰。
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美國的大學排行榜,老是以大一新生的SAT(學術能力評量)考試分數,作為主要的評比指標?因為,這些分數只能證明大學所招新生(input)──而不是畢業學生(output)──的素質。
評鑑一所大學好不好,應該要看它能不能讓SAT分數很差的入學生,在就學的四年裡,得到大幅進步。光是衡量你的新生素質,而不衡量你的畢業生進步多少,實在讓人不解。
線上課程將改寫未來教育
第三個挑戰,一場空前的科技革命正開始改寫大學教育。各式各樣的線上課程,即將成為教育產業的「競賽改變者」(game changer),帶來超越想像的巨大衝擊。
要知道,有史以來,教育從不曾因為科技的進步而真正受益。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近代,人類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改變。
一直到了工業革命時代,特別是十九世紀,教育才開始從少數菁英階級,普及到大眾;政府和官僚開始提供人民受教的機會。但即使如此,教育的方式依舊沒有改變。
如今,新科技的匯流,正要為教育帶來重大變革。
我認為,線上課程最神奇的地方,是它能做到傳統教育在過去做不到的一件事:同時兼顧規模(一堂課可以有成千上萬個學生)和個人化、客製化教學。
舉例來說,假如有十五萬個學生都在上同一堂課,第一次測驗時,老師發現,竟有八○%的學生在相同的三個問題上,都答錯了。由此可知,課程在某些地方沒有教好。於是,系統會自動引導學生,把這些地方重新複習一次。
有位史丹佛大學教授就跟我說,他在教學生人數很多的大班級時,根本無法掌握學生們聽懂了多少。但是,改成了線上課程以後,他比以往更能注意到學生們的個別需求。
這就是我所說的,在規模變得更大的同時,提供更多符合學生個別需求的教學。
值得慶幸的是,這波線上教育浪潮才剛開始,而且都是由美國所啟動。事實上,高等教育的許多創新,就像行動科技、網際網路等技術的創新一樣,都是在美國孕育、創造出來的。這是我們的優勢。
但我也要提醒,線上課程興起的一個可能影響,是讓其他國家的民眾,也得到接受一流大學教育的機會。就某種程度而言,這將給美國的學校帶來激烈的競爭。
全世界都能連到美國上課
幾個月前,我遇到印度教育部的科學顧問,他在談到印度政府推動大學教育面臨的各種瓶頸時,講了一段話:「再不行的話,我們還有一個發展高等教育的策略,就是替印度各地的大學,提供最多、最快的寬頻網路,然後,叫所有的印度學生自己上網,連到美國大學上課吧。」
這些話雖然有點開玩笑,卻也說出了一個重點:包括線上課程在內,美國的各種偉大創新,都可能成為帶動全世界其他地方,發生轉變的力量。
只不過,美國和美國的大學都將因此,面臨極大的競爭壓力。他們必須找出更合理的成本結構、更好的經營模式和價值主張。
這些就是美國高等教育眼前遭遇的挑戰。而我始終認為,這些挑戰是可以應對的,因為它們就像美國過去七十五年來所碰到的挑戰一樣。
這麼多年來,美國一直是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力量,不斷鼓吹市場開放,社會開放,讓資本更自由流動,政治更公開透明。
結果,我們看到了西歐從戰後重建,快速融入世界經濟;東亞國家包括日本、台灣、新加坡、南韓與香港的快速發展;然後,是中國、印度的崛起。
這些轉變,造福了世界許多地方,讓至少七.五億人口脫離了貧窮,但也為美國的企業和勞工帶來了沉重的競爭壓力。他們該怎麼辦?當然不能與世隔絕,而是要適應和調整(adapt and adjust)。
如今,美國的大學教育也面對了同樣的挑戰。線上課程興起、其他國家急起直追等趨勢,都已成形。既然無法抗拒,我們就應該找出方法,不斷地適應和調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