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2013/10/30 「混油詐欺 食管五洞現形記」

混油詐欺 食管五洞現形記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10/29
2013-10-30天下雜誌 534 作者:林倖妃、謝明玲、鄧凱元

「忽悠」全台七年,獲利超過十八億五千萬元,大統一手導演的食品史上最大騙局,反而揭露台灣千瘡百孔的食品管理制度真相。未來應如何改善?

一個大老闆、兩個調油師,藉著一本只有三個人知道的祕方,「忽悠」全台灣長達七年,獲利超過十八億五千萬元。

位於彰化的大統長基公司,一手導演這場食品史上最大騙局,以低價棉籽油、大豆油,混充高價橄欖油。手法類似的富味鄉公司,也隨之現形。

經濟犯罪的詐欺

「這根本是經濟犯罪的詐欺行為,」屏東美和科技大學副校長陳景川,去年進行「調合油混摻檢測方法」研究,發現大統長基標榜「一○○%特級橄欖油」,卻驗不出橄欖油成分。

長年的騙局,讓食品管理制度洩了底,也拖垮笑臉迎人,比著OK手勢的食品GMP標章。因為大統長基公司所生產一三四項油品中,十七項擁有GMP認證的產品,標示比例也出包。這意味著,國家掛保證的優良廠商,可能包藏「黑心」。

為什麼食品管理處處失守?從大統長基以小窺大,未來可以針對哪些缺憾改善?

台灣從一九八九年根據美、日等國際規範,推廣食品GMP(優良製造標準)認證制度,這是一種注重食品製造過程中,產品品質與衛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

如今,全國從飲料、油脂、醬油到冷凍食品、水產加工品等,已有四百六十餘家廠商,涵蓋二十七項食品業別所生產的三千多項產品,取得認證標章。

「這件事的發生,代表制度還需要再改進,」第一家取得GMP認證廠商的泰山企業,董事長詹岳霖面對媒體詢問時感嘆。

具有二十四年歷史的微笑標誌,所代表的「安全、衛生、品質、純正與誠實」,為何在一夕之間全被顛覆,再也無法讓消費者有「安心感」?

一、GMP認證 一人獨當

事實上,GMP雖然是「自主性管理制度」,認證作業卻是由經濟部工業局一手主導,找產、官、學界共同組成推動委員會。由業界組成的食品GMP發展協會,負責推廣。

食品業一年產值上看五千五百億元,加入食品GMP發展協會的四百餘家廠商,就有超過三千億元的實力。但攸關超過食品業六成產值的GMP認證,卻只由一人一肩扛起。

工業局內主政的民生化工組科長李佳峰說明,科內雖然有六人,但GMP只是產業推廣業務的一小環,檢驗和追蹤等部份都必須委外,包括新竹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等。

一人承攬所有行政業務,包括業者送件申請認證,先經過書面審核,再召集相關部會進行現場評核,包括標準檢驗局、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農委會和當地衛生局等相關單位,並針對產品採樣,經過檢驗審核後才過關。

二、現場評核缺乏經驗

現場評核除了專業,更需要經驗的累積。「GMP著重的是製程管理,」一位曾經參與現場評核的資深人員分析,大統長基既然是製油廠,有經驗的人,從規模和場地就可以看出端倪。

大統長基雖然比一般食品工廠大,但顯然沒有製油廠該有的規模。「若是規模不夠大,又沒有原料,就是調配工廠,」這位資深衛生稽查員說。製油工廠的原料如黃豆,必須經過粉碎、萃取、脫色、脫酸、脫膠等,一關又一關的流程,一間沙拉油工廠的投資成本,基本就要二十億元。

現場評核要了解工廠的製作原料從哪邊來,並循線追蹤,而不是只看業者提供的資料。

「但公務員有經驗的全部退休,還在崗位上的經驗不足,很容易受騙,」他說。

以南部某縣市衛生局為例,掌管食品衛生的人員,平均資歷不超過五年,最長的也不過十年,人員不斷流動,經驗更無法滾動傳承。

制度的疏漏,更在大統長基這場騙局,展露無遺。在鎂光燈閃耀下的經濟部次長杜紫軍,滿臉凝重。四、五十家媒體將會議室擠得水洩不通,大家追著要了解,市面上二十種標榜百分百的食用油,還有沒有未爆彈。

「在(油品)調和過程中,標示比例和事實不符,」杜紫軍鐵青著臉坦承,大統長基獲得GMP認證的十七項產品,標示出包,很難驗出來。

「你可能認為,技術驗不出來,政府很無能,」他頓了頓,接著說,「這要從進料、出貨的數量來勾稽比對,輔助科技上的不足。」

三、後續監測,只抽樣一%

從認證到追蹤機制,漏洞處處,讓食品管理的最後一道防線破了功。消費者看到國家認證的GMP微笑標章,再也笑不出來。

雖然認證後,每年會隨著普級、良級和優級,而有四個月、六個月和一年不等的後續追蹤考核機制,採用的是現場書面審查和廠商提供取樣。

即使是有威力的隨機市場監測,到市面上購買獲得GMP認證的產品進行檢驗,一年約五十件,也只佔所有認證項目的一.三%。

強調業者自律的自主管理系統,如今全變了調,反而成為不肖業者的「遮羞布」。

「這是一個不完美的制度,一個組織久了,還是要針對大環境做調適,」詹岳霖說,「我們應該可以提出好的自律制度。」

崩壞瓦解的不僅是食品GMP認證,還有人民對國家和政府的信任。

根據食品專家們的意見,這一次大統長基事件的重點是經濟詐欺,低品質油賣高價格,而不是食品安全問題。但說破嘴,仍無法穩住惶惶人心。

美和科技大學的實驗室,最近兩週以來,頻頻見到提著一桶桶食用油要來檢驗的人。

「我都告訴他們,不用驗了,」從塑化劑、毒澱粉事件,副校長陳景川一波忙過一波,每天都像陀螺般轉來轉去。這次,他將上門的檢驗,拒於門外。

他解釋說,一罐油最多不過三百元,一次檢驗就要三千、五千元。在他看來,台灣食用油脂九九.九%沒有安全顧慮。因為油脂沒有經過精製,很容易壞掉,而精製後的棉籽油,在國外同樣在使用。

「剩下的○.一%,代表的是總會有的風險,連儀器也測不出來,」陳景川說。

四、立法怠惰 無標準檢驗

如何避免廠商詐欺?

陳景川去年接受衛福部委託建立檢驗方法,簡單說就是,確認標榜百分百橄欖油中,只有一種油。若是調和油中,聲稱有橄欖油和芥花油,橄欖油需佔五○%。若是三種調和油,含橄欖油、葵花油、芥花油,則橄欖油至少需要佔三○%。但實際比例,仍無法單靠檢驗現形。

事實上,檢驗正是這波風暴中最大的盲點。

遲至今日,衛福部都尚未依照《食品衛生管理法》公布油脂標準檢驗方法,也沒有建立油品資料庫和「油品指紋系統」,以致於地方衛生單位即使發現異樣,也沒有依據可處理。

檢驗方法和標準的立法怠惰,成為不肖業者的最佳護身符。既然中央的檢驗判準法則失效,這一次彰化縣衛生局只能自救。

「稽查策略方法和重點掌握,還是要各縣市衛生局自行承擔,」在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指揮下,接連從二月開始持續稽查。七月,從大統長基的橄欖油進口和出貨數量,發現出現兩萬公升的差額。

掌握證據的葉彥伯,將資料提供給地檢署。到十月曝光前,衛福部對這波行動一直被埋在鼓裡。

五、需保護「吹哨者」

隨著食安管理漏洞層出不窮,重創台灣食品形象,包括律師顧立雄和多位立委,都提出要修改《食品衛生管理法》,增加「吹哨者」(whistleblower)保護機制,鼓勵內部人檢舉,檢舉後避免被告。不只公司員工,連上下游廠商都適用的「窩裡反條款」。

國民黨立委吳育仁更主張,要增訂吹哨者獎金條款。提撥罰鍰的五%,鼓勵員工揭發內部不法作為。

吹哨者,是內部人員針對政府部門、企業,或非營利組織中違法或不當行為,向外界或相關主管單位採取告發。

國際上,已有美國、英國、澳洲、印度等超過十國,針對吹哨者給予立法保護,提供舉發不法或不當事件的管道、弊案調查的機制,並對吹哨者提供保護,避免遭對方報復。

當有愈來愈多吹哨者,願意挺身而出,藉由眾人之力,自然對食品管理形成保護機制。

一場始料未及的騙局,或許對台灣來說,是更扎扎實實而寶貴的一課,也是一堂付出最慘痛代價的課。如果,我們真能記取教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