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2013/10/20 「瑞聲傳奇 單挑美律、大立光」

瑞聲傳奇 單挑美律、大立光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10/15
2013-10-16天下雜誌 533 作者:陳良榕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31020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提供


中國手機零組件供應鏈中,獲利能力最強、世界最大聲學元件製造商「瑞聲」,八年前與台灣對手美律規模相近,但如今營收已是美律四倍,獲利更高達十七倍。為什麼瑞聲能打進蘋果、三星,下一步還要挑戰大立光?

中國深圳。國際知名的山寨大本營,也是每年產出數億台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全球製造中心。

通過這個殺戮戰場的試煉,一批新生的中國手機零組件公司,正在全世界聲名鵲起。甚至威脅到台灣全球智慧型手機軍火庫的地位。

根據里昂證券統計,最新一代iPhone,已有十六家供應商來自中國,較兩年前的八家倍增。

其中一家公司,以王者之姿,站在這批初生之犢的頂端。

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裡,車道上一張小小的指標「瑞聲科技」,指引訪客進入一棟不起眼的科技大樓。

這裡是瑞聲科技的全球總部。這家外表平淡無奇的公司,卻足以顛覆一般人對於「中國製造」的廉價刻板印象。

蘋果、三星都靠它

瑞聲是世界最大的聲學元件製造商。蘋果、三星最新款手機的用戶,都得靠瑞聲供應的麥克風、受話器和揚聲器,來與朋友談天,聽音樂。

它也是全中國獲利能力最強的電子公司,該公司二○一二年毛利率高達四四.二%,高居中國電子大廠之冠。

它的年營收規模,是台灣同業美律的四倍,獲利卻是這家台灣優質廠家的十七倍。

與瑞聲一同打入蘋果供應鏈的中國同儕,包括已對台灣同業構成強大威脅的深圳觸控面板廠歐菲光電、浙江舜宇光學,都忠實遵循哈佛教授克里斯汀生的「破壞式創新」理論,以低階市場練兵,再逐步滲透國際大廠。

瑞聲總裁潘政民,卻專挑難走的路。他的第一筆生意來自摩托羅拉。

潘政民是江蘇常州人。他師範學校畢業,教了一年小學數學,便奉父親之命,帶著太太到美國闖天下,為家族生產的簡單聲學零件開發市場。

剛開始,他連一句英文都不會,雇了翻譯,每個月都帶著樣品到摩托羅拉總部拜訪,連續兩年卻都無人理睬。

一九九九年,機會來了,摩托羅拉一款入門手機,揚聲器供應商出了差錯;採購主管索性讓這個勤奮的中國年輕人試試。

一試不得了,這家江蘇公司竟然一個月就量產成功,而且品質直逼一流大廠。兩年後,瑞聲成為摩托羅拉最大供應商。並一路打入索尼、諾基亞。現在,則是蘋果產品最大供應商。摩根士丹利證券估計,瑞聲佔了蘋果五成供應量。

瑞聲的股價,也從○五年上市後隨著業績一路飆漲,至今漲了十四倍。

根據一三年的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被朋友稱為「小潘」、今年四十四歲的潘政民,以一五○億人民幣身家,在中國科技業排行第十。

廣邀台、星、港科技菁英

身兼公司技術長的潘政民,平日深居簡出,鮮少接受媒體採訪,也從不參加公開活動,因此被大陸媒體封為「神祕富豪」。

瑞聲成名極早。在香港上市時,香港電子股的主流還是富士康控股(FIH)、翰宇博德、巨騰等一眾台商。

加上潘政民個性低調,代表公司在法說會、記者會侃侃而談,常是兩位一口濃濃台灣國語的台籍主管──曾任台灣摩托羅拉總經理的首席營運長杜光洋,以及康柏電腦出身的財務長朱鵬飛(現已退休)。

不少台灣、香港媒體因此「誤判」,將瑞聲直接歸類為台商。瑞聲主管因此私下抱怨:「也不來問我們一下。」

其實,創辦瑞聲的潘氏父子,與台灣電子業毫無淵源。瑞聲的「台味」,源自該公司前任董事,美國創投股東合夥人,一位資深台灣科技人。

這位不願曝光的前瑞聲董事,認為潘政民的視野、市場敏銳度,比起台灣科技天王毫不遜色。與他交談,「會想,哇!這就是以後的林百里、郭台銘。」

然而,這一代的中國科技新貴,際遇之佳,遠勝當年的台灣前輩。

挾著中國熱的庇蔭,瑞聲羽翼未豐之時,便得到頂尖美國創投的青睞。注資之外;更找來杜光洋、朱鵬飛等專業人才,協助導入國際規格的營運、財務制度。

上市前,潘政民更慨然告訴創投股東,董事席次他只要三席。其他五席,由創投幫他找能協助瑞聲更上層樓的專業人士擔任。讓創投大為驚訝:「這個人是玩真的!」

瑞聲董事會因此星光熠熠,董事長更是著名科技大老,前新加坡航空、新加坡電信董事長許文輝。

這是潘政民的深謀遠慮,他利用上市,一舉讓公司大換血,家族成員全數退出經營層。此後圍繞在他身邊的,淨是台灣、新加坡和香港在科技、財務、法律領域的華人菁英。這些人二、三十年累積的人脈以及國際經驗,盡為他所用。

這是瑞聲從一家常州家族企業,晉身全球一流科技公司的關鍵。

打不進iPhone 全盤皆輸

賈伯斯生前最後創新──Siri,讓語音輸入成為智慧型手機的標準功能,手機對受話清晰度的要求,也因此大幅提升。

以半導體製程生產的微機電(MEMS)麥克風,因此在蘋果帶頭下,廣為高階手機採用。最新的蘋果手機iPhone 5s,內部便裝有三顆芝麻大小,造價昂貴的微機電麥克風。其中一顆具備消除環境噪音的先進功能。

瑞聲成為這場技術革命的最大贏家。蘋果產品內建的麥克風,高達五成由它供應,成為僅次於美國樓氏電子的世界第二大微機電麥克風供應商。

搭上蘋果 甩開台灣對手

反觀美律,儘管董事長廖祿立十年前就看出微機電麥克風潛力,投入數億資金研發。工研院也結合國內微機電、封裝等相關廠家,組成聯盟奧援,卻至今未能量產。也成為美律始終打不入iPhone供應鏈的一大關鍵。

為什麼瑞聲能,美律不能?

對此,廖祿立不願多談。他僅表示,瑞聲是挾摩托羅拉最大供應商的優勢,由摩托羅拉出面,瑞聲才在○七年得到壟斷微機電麥克風專利的樓氏技術授權。

而美律,當初為了避開樓式的專利,導致最後開發出來的成品,報價不具競爭力,加上國內配合的供應商也出問題。「因此多花了一些時間,」他有點無奈地說。

能不能搭上蘋果的成長列車,對於近幾年的手機零組件廠而言,是天堂與地獄的區隔。

八年前剛上市時,規模還與美律相近的瑞聲,從此快速將台灣對手拋在後頭。

美律二○一一年的每股獲利,甚至掉到二.○八元台幣的空前低點,僅及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

一位本土券商分析師認為,美律打不進iPhone,另有一大關鍵:自動化。過去美律太依賴人工組裝,產品精密度達不到蘋果的要求,敗給較早實施產線自動化的瑞聲。

自動化的確是瑞聲的驕傲。早在中國工資飛漲之前,潘政民就未雨綢繆,找來荷蘭商IMS規劃自動化產線。目前在常州有七十多條全自動產線,自動化程度堪稱業界之冠。

「我們剛上市時,用了一萬兩千個作業員,現在營業額大了十幾倍,也才兩萬個人,」一位瑞聲主管透露。

然而,廖祿立也不是省油燈。他重整旗鼓,退出瑞聲等大陸廠家盤據的手機市場,並大量投資自動化機台,轉戰筆電揚聲器、助聽器等領域。去年下半年,終於順利打入蘋果筆電供應鏈。

三年轉型有成,美律近來的業績、股價都創下近年新高。業界更傳言,美律已積極爭取重回蘋果手機供應鏈。

「現在美律要開始向瑞聲宣戰了,」本土券商分析師表示。

他分析,蘋果分散供應鏈,是當前趨勢。「瑞聲的毛利率四成多,美律只有兩成多,兩個差那麼多。只要蘋果想要降價,這個(瑞聲獨大)的局面遲早打破。」

大陸公司技術好、利潤高,台灣公司只能拚價格,而且還是美律這家有口皆碑的技術型公司。這是怎麼回事?

不少業界人士都不約而同指出,瑞聲絕對是中國電子業鳳毛麟角的「奇葩」。除了潘政民個人的過人能力,中國在聲學領域的優勢也是一大主因。

聲學是極冷門的學術領域,歐美國家及台灣,相關研究分散在各理工學科。距離潘政民的老家一小時車程的南京大學,卻因為已故世界級聲學大師、中國中科院院士魏榮爵坐鎮,擁有一所亞洲絕無僅有的國家級聲學研究所。

當年潘政民父子便是找上南京大學求助,才開發出難度極高的微型揚聲器,一舉打入摩托羅拉手機供應鏈。今日瑞聲的研發中心,更直接設在南京大學校園,就近網羅中國最頂尖的聲學研發人才。

新進者崛起 高毛利守不住

相較之下,在聲學研究基礎薄弱的台灣,美律顯得孤掌難鳴。「美律做得很辛苦,怎樣和一個國家對抗?」逢甲大學工學院院長黃錦煌說。他是逢甲大學聲學實驗室負責人,與美律長期產學合作。

正在全球熱賣的iPhone 5s5c,正讓聲學產業掀起一場「茶壺裡的風暴」。

山東濰坊的歌爾聲學,竟一舉搶下兩款最新手機裡頭,微機電麥克風、受話器三到五成的訂單,擠下樓氏的母集團多佛電子,成為僅次於瑞聲的蘋果第二大聲學供應商。

這家自從二○○八年上市,幾乎每年業績翻倍的聲學新秀,以其快速擴張、產品包山包海的營運模式;被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呂智穎(Jasmine Lu)封為「聲學業的鴻海」。

不少業界人士認為,未來幾年,隨著這中國南北雙雄正面交鋒,全球聲學業一場腥風血雨在所難免。瑞聲長年落在四五%上下的穩健高毛利,恐怕再也守不住。

摩根大通證券便在九月底的一份研究報告,大幅調降瑞聲目標價。從當時的三七.四港元,調降到三十港元。

然而,潘政民早料到,聲學業會有「一片紅海」的一天。他悄悄佈局,在近幾年的營運高峰時砸下鉅資研發,為公司走出聲學領域做好準備。

瑞聲近五年的研發投資,均達到營收七%的高水準。二○一三年的研發支出接近三十億元台幣,比宏碁還高。

進軍光學 挑戰大立光

熟悉內情人士透露,其中超過一半經費,都砸在與聲學無關的領域,主要用在光學。

沒錯。瑞聲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挑戰台灣的大立光,這可是全球手機零組件業當中,唯一毛利率比瑞聲還高的廠家。

瑞聲不與大立光在傳統光學領域硬碰硬。潘政民另闢蹊徑,幾年間一連併購日本、丹麥、荷蘭公司,直攻次世代的晶圓級光學技術。

業界透露,摩托羅拉明年推出的新款高階手機,將成為瑞聲在光學領域初試啼聲之作。

呂智穎也認為,瑞聲在光學的長期耕耘,將在明年正式發酵。她預期該年瑞聲非聲學營收可達七%。

面對這位一再改寫「中國製造」定義的科技新銳。大立光可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