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2013/10/19 「我的創業夢,你懂嗎?」

我的創業夢,你懂嗎?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10/15
2013-10-16天下雜誌 533 作者:張翔一、林昭儀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31019
圖片來源:王建棟
投身網路、設計、文創等「軟實力」的年輕創業者,滿腦子創意,卻找不到資金;科技、製造等「硬實力」出身的創投業者,滿手是錢,卻找不到投資標的。創投兩方,出現「你不懂我、我不懂你」的代溝。

「創業,需要勇氣。在台灣創業,你需要『更大』的勇氣。」

九月份,在台北的一場創業者聚會上,無名小站共同創辦人、FlyingV董事長「小光」林弘全一句話,讓台下三十多位年輕創業家,露出會心的一笑。

儘管從政府、企業大老到各大媒體,都在鼓勵年輕人「勇於創業」。但現實是,台灣的新一代創業者,和擁有資金、資源的投資者之間,正出現一道逐漸加深的鴻溝。在公司擴張的關鍵時期,他們愈來愈難找到「伯樂」,適時提供必要的資金和資源。

七年級生的林弘全,和交大資工研究所同窗簡志宇等六位創業伙伴,十五年前創辦了無名小站,曾創下固定會員破五百萬人,單月流量破百億人次,名列全球二十大網站的紀錄。

但○五年,無名小站移出校園網路,處於急需資金和技術協助的關鍵期,林弘全與伙伴卻長期面臨因為「沒人懂我們在做什麼」,募資四處碰壁的困境。

當時,無名小站的資金需求僅約千萬元,多數的創投公司、天使投資人,卻對這個已建立起一套可操作收費機制、且有超過兩百萬註冊用戶的網站,興趣缺缺。

「規模太小、風險太高」是當時多數投資者,對無名小站的評價。

最後,股市名人賈文中,出資兩千萬元,買下無名小站四九%股權。○六年底,雅虎以七億元併購無名小站。賈文中的投資報酬率是一七五○%。

十年過去,林弘全直言,「有資源的人和有創意的人,距離不但沒有拉近,反而愈來愈遙遠。」

「台灣創投王國」生鏽了

創投公會統計,八、九○年代,國內創投資金有四○%以上,投資在新創企業的「早期階段」(種子期與創建期,分別指新創企業尚未推出商品;和商品尚未獲得市場肯定,無穩定可預期獲利的時期)。

如今,全台上市高科技公司中,超過五○%曾在創立早期,接受過國內創投的資金挹注。

魚水相幫下,不只締造台灣的竹科奇蹟。在九○年代,台灣的創投業,更創下全球募集金額和投資金額前三高的紀錄,是不折不扣的「創投王國」。

但現在,對年輕一代的創業者而言,「創投王國在台灣」,只是歷史教科書中的一頁。

近十年來,台灣創投業的投資件數、投資金額均大幅下滑。去年,國內創投投資總件數,從十年前的動輒破千件,如今不到兩百件。總投資金額,更是創下歷史新低的五八.二億元。

沒網購過,怎懂網路商務?

台灣創投業投資在企業早期階段的資金和件數,更持續萎縮。從二○○○年的一二五億元,到二○一一年僅剩九.三億元,連十分之一都不到。件數更從六八七件,到寥寥可數的五十七件。

「台灣的創投業生鏽了,」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把問題歸咎於免稅優惠取消。如今,創投只想投資成熟期的企業,降低風險。

但多位金融人直指,創投萎縮的關鍵,還是在於掌握資源的創投金主,和投入創業的年輕世代之間,有南轅北轍的觀念「代溝」。

「年輕創業者滿腦子創意,卻找不到資金;創投業者滿手是錢,卻找不到投資標的。這個現象在台灣已經存在很多年,」擔任多年創投業顧問,並個人投資電影《海角七號》、生活風格雜誌《小日子》的巴克萊台灣區董事總經理劉奕成說。

劉奕成說,台灣創投的出資金主本身多以科技、製造業起家,他們的本業靠代工接單,爭戰全球,熟悉硬體及從研發到製程管理、銷售流程等種種細節。卻也多只對「硬實力」的企業有興趣。

反觀新一代的創業者,絕大多數投身「軟實力」的網路、設計、文創、餐飲等行業。對他們而言,架一個獨一無二的好網站、寫一個厲害的app,甚至開一間有個性的咖啡店、拍一部有質感的好電影……就是創業的初衷。

但另一方面,華鴻創投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顏漏有也觀察到,國內多數的新世代創業家,常忽略不論產業領域,台灣市場終究還是有所侷限,必須及早考量自己未來在全球、或至少大中華的競爭實力。

「上一輩的創投投資人,很多連用手機上網購物的經驗都沒有,他怎麼會懂現在正方興未艾的網路商務產業?」顏漏有說得生動,「但年輕一代的創業者,也大多不像上一代,一投入創業,就得直接面對國際市場,了解國際競爭的殘酷。」

根據創投公會統計,過去八年,台灣創投基金投資,七成仍集中在高科技與製造業。新世代創業者大量投入的數位內容、文化創意產業和服務業,能分到的資源,低於二%。

年輕人和台灣創投不對頭?

在台灣,創投金主和新世代創業者的「代溝」,一方面使無數起步階段的新創企業,沒機會發揮、證明潛力。一方面,長期下來,創投專業無法跟著產業轉變,創投業因此與許多投資機會擦身而過。

不少已初具規模的新企業,如今不是「向創投說不」,就是離台灣創投而去,投向「更懂我心」的國外創投業者。

場景來到內湖科學園區,一棟不起眼的倉儲二樓。三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女生張瑋軒、陳怡蓁和蔡純如,正努力實現她們「打造全方位新女性服務」的創業夢想。

她們一手打造的「女人迷」網站,用「為女性精選」的概念,結合新聞媒體、社群論壇和網購商城三大領域,內容則從國際大事、時尚趨勢、女性思潮、藝文新知到私密的女性情慾,無所不包。以女性社群為基礎,推出創新網購模式和內容服務。

由於定位清楚,風格獨具,女人迷網站成立短短兩年,會員數即突破二十萬人,每週超過兩百萬瀏覽人次,成為國內並不多見、被多家創投機構主動相中的網路數位內容商。張瑋軒透露,去年至今,她已與不下二十家創投機構見面接觸過。

不過,張瑋軒發現,大部份台灣創投業者關心的重點,還是較集中在「網路購物」的立即性商機,傾向投資能在最短時間內,取得報酬。

「我們和創投學到很多,包括最有效率的成本控制,建立營收、獲利目標,當然還有台灣市場規模太小的現實殘酷,」張瑋軒說,「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覺得,維持初衷,先把事情做對做好,是現階段對我們來說,比錢更重要的事。」

錢,不是最重要的事

台灣最大的設計師網購平台Pinkoi,則選擇國際創投。

三個三十多歲的創業家顏君庭、李讓和林怡君,聯手在三年間,從零開始,打造出高達九萬件設計師商品,每週超過五百萬瀏覽人次的網購平台。Pinkoi是目前最吸引創投業目光的台灣網購業者之一。

在許多本土創投業者爭相邀約入股下,Pinkoi最後卻選擇與一家日美合資的海外創投合作。「老實說,因為國外的創投,比較懂我們,」Pinkoi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顏君庭直言。

在和多家海內外創投接觸的過程中,顏君庭發現,台灣的創投業者,通常專精於財務規劃與管理,卻是網路市場的門外漢。「我們常要花時間從頭講,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他說,反觀海外,甚至來自大陸的創投業者,多半熟悉網路商務的運作、獲利模式,更能提供相對豐富的國際資源,協助他們走出台灣。

例如,在和目前合作的創投業者溝通時,對方不但主動提供Pinkoi行動上網購物的趨勢觀察,甚至提供先主攻iOSAndroid的利弊分析與建議。

「錢,不是最重要的事,」顏君庭也說,「能不能透過創投的加入,讓我們的創意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多人接受與欣賞,才是我最關心的事情。」

所幸,部份創投業者,已率先改變過去獨尊科技、製造的思惟,投入台灣逐漸興起、可望邁向國際的服務與生技。譬如,華威創投與益安生醫。

缺少資金奧援的年輕創業者,也發展出一套結合「創業孵化器」和「創業家互助會」的獨特模式,力圖解決困境。

因創辦無名小站,三十歲前賺得「人生第一桶金」的林弘全,創辦了FlyingV群眾集資網。

FlyingV,任何人只要有創業的點子,不限產業、不限規模,哪怕還未付諸行動,都能先在此透過網路提案,向廣大網友募集資金。

創業者的每個提案,有設定的募資目標和期限。從提案人把自己的創意和想法放上網站的那一刻開始,FlyingV的工作團隊則會擔任他們的教練,參與提案人建構網站、拍攝宣傳短片、撰寫廣告文宣、拍攝樣品,和在小沙龍舉辦支持者說明會等過程。

化解兩代「不懂」僵局

在這過程當中,創業者等於提早站上第一線面對市場。宣傳短片拍得是否有趣、行銷能力好不好、營運計劃是否夠縝密且如何執行等,都會決定集資成敗。

「我不敢說,我們能幫創業家增加成功的機率,但希望可以幫他們降低失敗的風險,」林弘全說,網友們在FlyingV上五花八門的創業提案,失敗的多、成功的少,能募集的金額也多僅在百萬元左右。但他認為,能夠藉此幫助創業者,從中體會創業要面臨的現實挑戰。

另一方面,在顏漏有等人的積極號召下,不少國際經驗豐富的企業主和知名專業經理人,也透過台北搖籃計劃(AAMA),義務擔任年輕創業者的「企業導師」。以每期兩年、每位導師親授一至兩位創業家學生的模式,無償培養符合一定資格的年輕世代創業者,在資金之外,同樣重要的管理能力和國際視野。

台灣經濟正在激烈轉型,創投萎縮只是冰山一角。兩代之間,一代需要更努力了解新興產業的遊戲規則;一代則需要展現「走出台灣,走出舒適圈,面對國際市場」的高度。

兩代之間,不該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白詩瑜協助採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