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2015/1/31 「無印良品當眾燒掉100億庫存,然後就起死回生了嗎」

組織管理

無印良品當眾燒掉100億庫存,然後就起死回生了嗎?

摘錄自:經理人月刊 電子報                        2015/1/29
2015-01-23 16:00 整理‧撰文 / 謝明彧

經理人月刊 電子報 - 20150131


1999年,日本無印良品創下獲利133億日圓的好成績,結果隔年情勢翻轉直下,2001年甚至虧損38億日圓,外界評語從「無印神話」殘酷地轉為「無印良品的時代已經結束」,公司內部蔓延著一股「公司是不是快完蛋」的絕望氣氛。

在這個最慘烈時間點臨危授命擔任社長的松井忠三,面對倉庫中滿坑滿谷賣不出去的商品,做了一個重大決策:「把價值100億日圓的庫存全部燒掉!」

他和同仁到了日本新潟縣小千谷市的焚化處理廠,眼前盡是堆積如山的紙箱,對無印良品的員工來說,箱裡的服飾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當大型起重機把紙箱一一吊起,逐一丟入火焰中,看著商品在烈火中燃燒,許多人眼睛都濕了。

松井看著煙囪裡往上飄出的煙,告訴自己:「這就是無印良品的狀況了。」新制訂的產品管理制度,搭配這麼衝擊的畫面,正是他對全體同仁宣示改革的決心,「這麼做,應該就能把膿全都擠乾淨了。」

然而半年後,公司又累積了一大堆庫存!!

人失敗一次是不會學到教訓,一定要兩次才能牢記

這件讓人傻眼的事實,讓松井領悟「人如果只失敗一次,是不會學到教訓,一定要失敗兩次才能學到教訓。」他分析,第一次失敗未能改善情況,多半是覺得改善不了,而直接放棄;但如果再失敗一次,反而可以真正體認到問題的嚴重性,展現追根究底的決心。

也在第二次大量庫存後,松井帶領員工分析出「為什麼東西會賣不掉」的理由,這次,無印終於真正把組織的膿擠乾淨!也讓獲利在2002年開始回升,2005年就追回甚至突破1999年的水準!

問題1:「怕缺貨」的心理盲點

當景氣比較好、或品牌還充滿新鮮感時,過去無印良品可能必須先生產150件產品,才能順利賣出去100件產品而不致缺貨,但當銷售狀況改變,銷售量跌到原本的75%時,等於生產的服飾有一半以上都賣不出去了。此外,為了創造「銷售100件」的業績,必須多生產一點,否則就可能因為出清等因素,變成無法創造那麼多業績。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那就請公司內部的採購人員不要進那麼多貨就好了。但人們對於「眼前直接可見的問題」,直覺性地重視度都高於「未來會發生的問題」。當經驗到客人來時東西缺貨、或多賣一點才能達成業績目標,當下體驗到「貨品不夠」的記憶,絕對大於「年底結算時會不會剩貨太多」的疑慮,也就讓人不會照著公司原本的指示去做了。

問題2:大家不願以往累積的能力被否定

尤其松井在調查後發現,傑出的銷售人員其實會自己製作表單,來管理產品的銷售資訊,這些資訊會累積成個人的智慧,公司要用一紙命令改變大家原本的做法,其實很困難。

松井就發現,就算公司開出管理銷售資訊的基本表單,但採購人員根本抗拒不想用。他們覺得,公司要求改變自己一直以來逐步累積的做法,等於是多年的辛勞全都遭到否定一樣。

把數字可視化,用證據改變大家的直覺想法

松井決定採取更直接的做法,來讓採購人員願意使用新的制度。

首先他成立一個直接向社長負責的團隊,把採購人員的既有表單全都沒收,強制他們採取總公司的做法。

在此同時,公司也同步實施新制度,在商品推出3星期後必須立即確認銷售狀況:假如賣超過預期的三成,就增產;否則就變更設計,把剩餘材料用掉。

這種做法把原本所有人全憑直覺在做的商品開發與採購作業,全都轉換為一套即時管理制度。

在這種做法下,無印良品2000年度結束時還有55億日圓的服飾與雜貨庫存;2003年時降到17億日圓。這也讓松井體會:一旦制度順利發揮它的功能,第一線員工就不會再抗拒了。

小故事,大啟示:

松井強調:仔細向員工溝通、說明,取得他們的理解固然重要,但如果他們遲遲無法理解,就非得斷然採取行動不可。

如果遇到阻礙時,只看員工或店員的臉色做事,就會變成只是表面上的改革,領導者應該要具備斷然執行的勇氣。

取材自:《無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天下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 / Wiki





2015/1/31 「每日一句學管理」…… (70)


摘錄自:經理人月刊 電子報                        2015/1/29

人生的兩大選擇:接受現況,或承擔改變現況的責任。
There are two primary choices in life: to accept conditions as they exist, or accep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changing them.

——丹尼斯.魏特利 Denis Waitley,美國激勵演說家




2015/1/31 「「半徑三公尺」,找到工作啟發」

頂尖人才都在做的街頭思考術  

「半徑三公尺」,找到工作啟發

摘錄自:商周上班族加油報 電子報 ~ 頂尖人才都在做的街頭思考術     2015/1/27

光靠經驗,是無法培養出直覺力與判斷力的。具體而言,除了經驗外,還要加上「五感」的充分運用,才能培養直覺力與判斷力。正因為持續運用五感磨練感性能力,所以才能夠發現好物品。 

只要時間允許,我會更積極地逛街,而且逛街的時間也比以往更長,盡可能地繞路行走。甚至,我還逛到美國、法國、英國或是義大利等地。無論去到哪一國,我都會把握機會在當地逛逛。

有時,在街上發現打扮時髦的女性,我便會跟在她身後、看她逛些什麼,果然就會找到一些非常棒的店家。幸虧我用了這樣的方法,後來我變得非常熟悉巴黎或米蘭這些擁有許多精品街道的都市。當時,籌措海外特輯的時尚雜誌編輯部人員,還經常驚訝地問我:「為什麼您會這麼了解這些地方呢?」

因為如此,我從二十九歲到三十五歲間,才能滿懷自信地不斷進行「街頭散步」。

我想,也是這樣的習慣,讓我後來得以在伊勢丹百貨裡設立「解放區」(定期介紹新品牌、新銳設計)、「Re-Style」(網羅在地及海外品牌的概念時尚店)等令人注目的專櫃。讓許多來自國外的採購或設計師,還會特意來拜訪、跟我打聲招呼:「幸夫先生!」如果說,當時的我對他們而言有什麼獨特魅力的話,那都是逛街帶來的成果。

三十九歲時,我在伊勢丹百貨的「商店街」中,設立了名為「BPQC」的生活風格賣場。這是我在伊勢丹百貨的工作集結,也可以說是我逛街經驗的集大成。

在邁入四十大關前,我離開了伊勢丹百貨,開始經營公司。進入百年服飾老店福助、大型零售公司Seven & I 集團(編按:旗下有7-ElevenSOGO、西武百貨、Seven銀行等公司)工作;到後來創立襯衫與側背包品牌「CRUM」、「藤卷商店」等自己的店面。如果說這些成果都是拜街頭散步所賜,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逛街的好處在於你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迎著微風、隨意走在街上,完全無須勉強自己。而你只需要帶著一點點「關注」的心情、邊走邊看,就會發現一直以來不斷找尋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將會因為某種機緣,與你的工作產生連結。

日本動漫界大師宮崎駿曾經說過:「創意的線索,遍布在半徑三公尺的範圍內。」

如果是透過「街頭散步」這種方式,我相信,你的半徑三公尺,必定會更加寬闊。也就是說,光是逛街這件事,就能持續為你帶來啟發。





2015/1/31 「麥肯錫還能否保住金字招牌?」

麥肯錫還能否保住金字招牌?

摘錄自:天下雜誌網站                        2015/1/31
2013-09-27 Web only  作者:經濟學人

天下雜誌網站 - 20150131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麥肯錫不但為全球龍頭企業(和政府)提供建議,同時也率先提出了以下創新的概念:商業並不只是交易,而是項專業,這項專業靠的是強大腦力,而非產業知識或單純的常識。
 
不過,過去15年,麥肯錫的名聲亦接連遭逢重創。麥肯錫涉入了安隆風暴;2010年,麥肯錫的顧問庫瑪(Anil Kumar)承認將內線消息交給帆船避險基金的拉賈拉特南(Raj Rajaratnam);去年,前麥肯錫管理合夥人古普達(Rajat Gupta)亦因向拉賈拉特南提供內線消息而遭定罪。

專業服務企業越來越難熬。中型顧問公司已經陷入掙扎求生的困境,Monitor Group去年宣佈破產,Booz & CoRoland Berger也非常擔心自身的未來。麥肯錫是否已開始走下坡?麥當諾(Duff McDonald)在新書《The Firm》中向麥肯錫的未來提出了嚴峻質疑,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在與兩位同事合寫的文章〈Consulting on the Cusp of Disruption〉中指出,策略顧問的世界即將被徹底顛覆。

麥肯錫的成功倚賴的是無可質疑的正直名聲,如果旗下顧問會散播機密,這家公司自然無法繼續為全球各大企業服務。麥當諾指出,麥肯錫的規模讓它無法避免庫瑪事件再次上演。如今麥肯錫擁有1,200名顧問,它必須繼續成長,但成長也會無可避免地危及它最重要的資產。

麥肯錫的成功亦倚賴其處於最潮流尖端的能力。但最近幾年,麥肯錫似乎是站上了錯誤的尖端。麥當諾指出,麥肯錫導致了石油、天然氣等基礎產業的「金融化」,卻沒有在網路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商業的新王者是穿帽T的工程師,不是穿條紋西裝的企管碩士。

克里斯汀生則是將焦點放在更廣大的主題:過去破壞其他產業的創新力量,現在正襲擊顧問產業。麥肯錫、波士頓顧問及貝恩這三大策略顧問公司,過去因為資訊不透明而獲益。但克里斯汀生強調,如今光線已經透入了它們的魔法之中,現在的企業越來越有能力衡量結果,也比過去更有能力雇用專家:三大顧問公司目前擁有超過5萬名的前員工。

三大顧問公司過去擅長將數項不同服務整合為高價的套裝服務,但現在的企業客戶再也不想為此付出高昂費用。克里斯汀生指出,低價競爭者正在侵蝕三大的業務;Eden McCallum靠自由接案人壓低成本,BeyondCore則是以巨量數據取代高昂的低階分析師。

麥肯錫顯然面臨比過去更困難的市場,但它也曾克服許多艱難挑戰,例如在1980年代,波士頓顧問和貝恩就曾搶走了麥肯錫的知識制高點。如今,麥肯錫正在修正部分古普達時代的問題,努力恢復其專業精神。

麥肯錫還擁有人才和知識這兩項巨大資產。它召募聰明年輕人的能力無人能敵,它擁有令人忌妒的前員工網絡,而且許多人都很樂意受雇於老東家。2011年時,有超過150名前麥肯錫員工,負責營運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此外,麥肯錫數十年來大力投資於知識,擁有數量龐大的全球資本主義研究資料,規模恐怕沒有任何組織能比得上。

比較小型的顧問公司或正許面臨破壞式創新的壓力,但麥肯錫卻擁有難以複製的顧問魔力,而且這方面的需求並未減少。全球統治階級沉迷於地位又充滿不安全感,決策者害怕克里斯汀生口中的破壞力量。因此他們會向知名顧問尋求安心和肯定,而麥肯錫非常知道該如何利用這樣的心理作用。如此一來就可以確保麥肯錫的未來,就算沒有人能證明麥肯錫的建議到底有沒有幫助,也無所謂。(黃維德譯)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3


2015/1/31 「公司有重大變動時,領導人該做的6件事」

實用祕技 

公司有重大變動時,領導人該做的6件事

摘錄自:Manager Today經理人電子報                        2015/1/27

企業要持續成長,就必須與時俱進,不過,變革計畫往往牽涉到許多變動,就算計畫擬定得再詳細,難免會碰到意料之外的挫折。

「支持公司的目標和決策,也是你工作的一部分。」《世界一直在變,領導者該做的事》作者蘭迪‧潘寧頓(Randy Pennington)指出,身為變革專案領導人,除了要負責落實計畫,還要在鼓舞團隊士氣,幫助大家以正面的態度堅持下去。潘寧頓提出了以下6個建議:

1.著重事實
明確告知員工變革的內容,以及變革計畫會對他們造成什麼影響。絕對不要陷入負面情緒,也不要說出「這對我的傷害比對你還要大」這種話,因為聽到這句話的人不會相信,也不在乎。

2.承認事實,不落井下石
如果變革會對員工造成負面影響,就承認吧!領導人必須誠實。別怪罪或指責別人,這麼做只會傷害你的信譽,破壞組織的和諧。

3.傾聽並了解員工,但是別認同
當期待落空,員工會有疑問或感到沮喪,都是很正常的反應。你可以讓員工一吐怨氣,甚至協助緩和情緒,你一定要公開支持公司的決策,告訴員工「我了解你的感受」,千萬別說「我同意你的說法,但這是高層的決定」。

4.讓員工聚焦在可控制的事物上
推行變革計畫時,設法找出員工多少可以有點控制權的事項,因為人人都希望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也更會支持他們自己協助創造出來的東西。

5.營造對未來的期望
針對變革,讓員工知道你對他們的期望,以及他們對你能有什麼樣的期望。至少,員工應該知道變革期間該如何進行溝通;主管也該讓員工知道,你相信他們能以正面、專業的態度來面對一切變化。

6.尋求建議或提供適當協助
你不必事事單獨扛起,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員工都是你很好的資源。在組織或社群內尋求適當資源,可以讓大家在面臨困難時,知道從何尋求協助。(本文取材自《世界一直在變,領導者該做的事》,遠流出版。整理 / 謝明彧)

你可以這樣做……
1.著重事實。明確告知員工變革的內容,以及變革計畫會對他們造成什麼影響。
2.承認事實,但別落井下石。
3.傾聽並了解員工,但是別認同。
4.讓員工聚焦在他們能控制的事物上。
5.營造對未來的期望。
6.尋求建議或提供適當協助。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51月號《經理人月刊》「自我管理3堂課」,全國7-11、誠品等各大書店熱賣中。資料來源:《經理人月刊》第122)




2015/1/31 「職場最重要的競爭力~健康!」

職場最重要的競爭力~健康!

職場最重要的競爭力是專業能力、人際關係、策略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但其實最關鍵的職場競爭力,就是最簡單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健康」!避免熬夜、生活作息正常、選擇健康飲食、養成運動習慣……,這些都是培養「健康」這個職場關鍵競爭力的最佳方法。

摘錄自:Career職場情報誌 電子報                     2015/1/28
撰文◎黃鴻程

曾經理在台北租屋而居,長期以來三餐都在外面解決,經常為了趕公事,到便利商店買一些微波速食果腹,和很多人一樣也喜歡喝飲料店的調製飲料,愛吃夜市的美食。他從大學畢業之後就認真打拚,從來不挑剔工作,經常熬夜加班,總是想把事情做到最好,雖然工作表現出色,但是身體卻不自覺地愈來愈差。

最期待的升遷機會出現,
同時卻傳來身體的噩耗!

公司老闆也相當賞識曾經理,決定將他升任重要部門的執行長,由於這是他夢寐以求的升遷機會,於是他更加拚命工作,更賣力地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老闆對他非常滿意,但也因此讓年近40的陳經理付出了昂貴的代價!熬夜與不正常的飲食,讓他突然覺得身體怪怪的,朋友建議他去醫院做個健康檢查,但因為公事繁忙,也就暫時把這件事情拋諸腦後了。

直到他發覺身體愈來愈不對勁,常常發生不明原因的肚子痛,才去醫院做檢查,醫生診療過後隨即宣布,他罹患了腸道的惡性腫瘤,而且已經是第二期了。

當下醫生緊急安排一連串的檢查及開刀切除,為了預防癌細胞擴散,還要進行一系列的化療療程。醫生鄭重警告他必須好好休息1年,絕不可太過勞累。

曾經理辛苦奮鬥了十幾年,正當老闆與他商談將來如何讓他分紅入股、成為事業夥伴之際,剎那間一切都成了泡影,現在他要面對的就是如何讓自己儘快復原。

所有的職場競爭力指標,
少了健康一切都變成零!

過去很多專家都會說:職場最重要的競爭力是專業能力、人際關係、策略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但其實最關鍵的職場競爭力,就是最簡單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健康」!

許多人為了在職場上闖出一片天,卻因而忽略了健康,甚至戲稱自己是用肝細胞來換取成就。身在這個全球化競爭激烈的年代,許多公司的老闆不下班,員工也不敢下班!工作壓力使得許多人犧牲了健康。

過勞死的新聞,雖然會短期間震驚社會,但是這已經是產業高度競爭下普遍的現象,到處都有過勞死的事件,有些根本已經不成為新聞了。而且很多公司管理也忽略這種潛在危險,甚至只是運用一些新鮮的肝細胞(新人),來替換那些被操到不堪用的肝細胞,像這樣的職場氛圍是不健康的,不適合長期任職。所以,上班族要隨時檢視自己的工作及生活方式;若少了健康這個要素,一切的職場競爭力都變成零!

現代生活飲食危機四伏,
健康~成為關鍵競爭力!

現在大部分的上班族都是外食者,便利、發達的食品工業,卻讓化學添加劑無形中侵蝕我們的健康,對身體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最近的塑化劑風暴,引爆了一個普遍被忽略的隱藏危機,食品「工業化」造成的健康危機,其影響之鉅難以估計、更難以回復。由於食品業競爭激烈,業者無所不用其極,除了降低成本之外,甚至有不肖業者在食品中添加不當成份,讓民眾付出了慘重代價,也導致惡性腫瘤、高血壓等患者年齡連年下降,更嚴重的是成為年輕人提早失去工作能力的隱形殺手。

當今最重要的職場競爭力,就是要珍惜我們自己的身體,不要為了達成短期的目標,就毫無節制地熬夜,這樣的情形能免則免。否則隨著年齡增長,職場經驗愈來愈豐富,身體卻愈來愈差,競爭力反而是不增反減的。

避免熬夜、生活作息正常、選擇健康飲食、養成運動習慣……,這些都是培養「健康」這個職場關鍵競爭力的最佳方法,其重要性就好比培養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決策能力等職能一樣重要。平常就要建立良好的工作與生活習慣,才不會在人生的巔峰時期猛然失去繼續衝刺的機會。

因為生病~才得到健康,
下定決心~過健康生活!

曾經理是一個非常認真、有競爭力的人,雖然他在關鍵時刻因為健康因素而挫敗,幸好,上帝並沒有要他完全出局,而是給他一個重新來過活的機會。過去面對組織內外的競爭壓力,他都能一一克服,現在他面臨的挑戰是要克服治療過程的重重關卡,讓自己儘快康復起來。他終於靜下心來,處理自己的健康問題,重新過健康的生活。他還有機會在完成治療、復原之後,以更健康的工作與生活態度重新回到職場。曾經理從病痛中理解到健康的重要性,這也是他從職場中學到的重要一課。衷心的祝福他!






2015/1/31 「職場中不愛計較,反而不吃虧!」

職場中不愛計較,反而不吃虧!

願意多付出、不愛計較,不一定當下回報,而是打造和諧、增加歷練、累積長期人際資本!

摘錄自:Career職場情報誌 電子報                     2015/1/28
撰文◎黃鴻程

高總經理底下有兩位非常得力的主管幹部,其中A主管很聰明,做事很能幹、積極、有效率,但是他有一個小缺點,就是「愛計較」。雖然在老闆面前不太會抱怨,但是私底下卻很愛說東說西,例如說:「為什麼我還得要多做這些事,明明就不是我『分內』的事!」這樣的抱怨偶爾還好,時間久了,會讓同事們覺得不舒服,也讓高總的立場顯得尷尬。
 
願意多付出Pay more effort
職場工作態度影響升遷!

而另一位B主管也一樣工作認真、勤奮學習,高總也很賞識他的能力與潛力,更重要的是:他從不會計較這到底是不是「分內該做的事」,因為他認為老闆希望他來執行這項任務,一定是公司有這方面的需求。他凡事不愛計較的性格,讓他的「人和」特別好,同事們都很喜歡和他相處,主管也特別欣賞他。

這兩位主管都是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但是因為工作態度的「愛計較」與「不計較」,讓他們在職場的境遇差別很大!當有升遷機會時,高總選擇了B主管,而A主管只能繼續在私底下抱怨。

職場的工作態度非常重要,會直接影響到人際關係和升遷機會。所謂「Pay more effort」是指:員工願意為這份工作付出額外的心力,這是一種人格特質,也是一種好的工作態度。如果光只是工作能力強,而工作態度卻不正確,對公司、主管以及自己本人都是很可惜的。

多付出,不一定當下回報
卻累積長期的無形資產!

我們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學生時期的班級、社團裡,或是在職場上,一定都會遇到有些願意多付出的人,通常具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都會受到團體的歡迎。雖然表面上看來,他們多付出一些時間與精力,好像吃了不少虧,而且在付出的當下,不一定會有等質的回報!但是他們所獲得的無形資產,是別人對他們的肯定,同時也從多付出中得到更多學習,因而經驗及能力得到更多的提升。

現在的青年世代,很多人出生的家庭都很優渥,從小備受寵愛,造成養尊處優的性格,常會覺得做多少事情,就應該得到相等的報酬,凡事喜歡斤斤計較,無形中卻也失去了更多人際的欣賞與學習的機會;短期來看或許沒有什麼損失,但是長時間來看卻錯失了不少可能的機會。

知識密集工作+環境變動
工作分配實在難以平均!

現在的工作型態和過往以農工業、製造業為主的型態大不相同,過去一個人的工作量有多少,很容易可以計算出來。但是現在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工作,例如:服務、行銷、企劃、文創等,若要仔細精算工作的時間、付出的人力成本,實在很難在工作分配上達到「平均」。例如兩個規模大小不同的專案,就很難界定小專案會較輕鬆,說不定是大專案更容易規劃與執行。

工作很難「分配平均」,如果遇到愛計較的員工,常常向周遭的人抱怨東、抱怨西,不但會影響工作情緒,也讓主管覺得很頭疼。所以,在現今的職場上「願意多付出、不愛計較」的工作態度就變得非常重要,如果大家都要斤斤計較,整個團隊就會無法順利溝通,也會導致整個團隊的工作效能低落。

10年才修得同船渡~
能共事是修數十年之緣!

俗語說:「10年修得同船渡。」是指在前世之中要有10年的修行,才有機會在這一世大家搭同一條船,意思是要「惜緣」!這一輩子有緣在一起共事,那至少是數十年的修行,我們當下應該要更珍惜這難得的緣分。由於主管和同事的職場角色與處境不盡相同,如果可以「易地而處」,就能夠「將心比心」,互相體諒對方的困難,試著少一點計較、多一些體諒,在工作的分配上也就會容易許多,團隊氣氛也會比較和諧。

願意多付出,其實是一種「惜緣」的人生態度,而不是要去計算付出與收穫之間的得失。如果只是想在同仁或主管眼中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好員工,以便爭取升遷機會,那種Pay more effort就會做得假假的!若能將「願意多付出,不愛計較」變成職場上的工作態度,那麼人際關係好、升遷機會多,都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人生Pay more, Get more

其實,在人生中時間是公正的,它不會為誰變快,也不會為誰放慢腳步。正向積極地過每一天,或是抱怨、虛擲光陰,時間都會照樣過去!在生命的長河中,如果我們多付出,人生就會更加豐富,所以人生很公平,Pay more, Get more,只要熱情揮灑、付出,生命就會回報以豐碩、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