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2015/1/25 「【讀者投書】陳儒瑋:柯市長,非基改校園午餐正是最好的環境教育」

【讀者投書】陳儒瑋:柯市長,非基改校園午餐正是最好的環境教育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1/14
2015/01/13
作者: 陳儒瑋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50125 - 1


日前媒體報導柯文哲市長敲定初步開放市府外圍及市議會前旁廣場讓民間團體認養為菜圃,而台北市教育局同時計劃於各行政區挑選至少一所小學啟動「小田園小農夫計劃」,引起市民熱烈討論。一月六日台北市立法委員姚文智亦召開「食農教育法」草案公聽會,意欲提升國民飲食意識,建構食安防護網。

樂見可食地景與食農教育受到首善之都市長及立法委員的重視,然而我們認為選前柯市長所簽署「基改食材退出校園午餐」的承諾,實為同時啟動之大好契機,誠心建議應一併納入校園環境教育政策思考並儘速執行。

校園充斥飼料級基改豆製品  學童食安令人憂心

學童校園午餐中幾乎每天都有豆腐、豆乾、豆皮、味噌湯或豆漿等飼料級基改黃豆製品,甚至在某些素食菜單中,更有一天兩道以上的情形。由於基改黃豆具有抵抗除草劑年年春(嘉磷塞)的特性,在種植時可大量噴灑而不致死亡,故普遍存在農藥含量偏高的問題。

基改食品安全爭議不休且至今未有定論。例如,學界提出動物實驗結論,預估大量食用基改食品對人體產生的影響,約30年後才會逐漸顯現。基改作物商業化種植不過18年時間,在校大量食用基改黃豆食品的台灣學童,正如同全球基改臨床實驗的白老鼠,無人能保證日後健康受到如何的影響。在面對可能的風險時,政府應事先採取預防措施,避免成長中的兒童食用基改食品方為上策。

非基改校園午餐  從土地到餐桌的環境教育

基改豆製品退出校園午餐並非只是一項單獨的守護孩童健康的行動,更是一個教育機會。以基改黄豆而言,牽涉面向包含台灣糧食自給率、生態保護、農藥殘留、健康風險、全球飲食文化及環境公平正義等。無論是社會、人文、自然、語文、健康和生活等學習領域,均可融入相關課程,將此切身相關議題與學童討論。若再與種植非基改黄豆等雜糧作物之食農課程相結合,便能成為從土地到餐桌完整環境教育體系的最好範例之一。

例如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與喜願小麥契作農友團共同推動的「咱糧學堂」,至今全台已有超過百校響應,便是一個相當值得台北市教育局「小田園小農夫計劃」參考的案例。

我們深知非基改校園午餐因各地區條件殊異,全面實施並非一蹴可及,且學校為一教育單位,任何決策應具有教育意涵。不論是從菜單的基改標示,還是自己吃的黄豆自己種,這從來都不僅是某樣食材替換如此單純。期盼柯P14位簽署「基改食材退出校園午餐」承諾的縣市首長,能將該計劃從校園食安提升至教育層級,讓學童理解在全球化脈絡下,餐桌上的食物、腳下的土地及飲食背後文化彼此間的關聯意義。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50125 - 2



(作者為環境教育人員、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共同發起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