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2015/1/31 「麥肯錫還能否保住金字招牌?」

麥肯錫還能否保住金字招牌?

摘錄自:天下雜誌網站                        2015/1/31
2013-09-27 Web only  作者:經濟學人

天下雜誌網站 - 20150131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麥肯錫不但為全球龍頭企業(和政府)提供建議,同時也率先提出了以下創新的概念:商業並不只是交易,而是項專業,這項專業靠的是強大腦力,而非產業知識或單純的常識。
 
不過,過去15年,麥肯錫的名聲亦接連遭逢重創。麥肯錫涉入了安隆風暴;2010年,麥肯錫的顧問庫瑪(Anil Kumar)承認將內線消息交給帆船避險基金的拉賈拉特南(Raj Rajaratnam);去年,前麥肯錫管理合夥人古普達(Rajat Gupta)亦因向拉賈拉特南提供內線消息而遭定罪。

專業服務企業越來越難熬。中型顧問公司已經陷入掙扎求生的困境,Monitor Group去年宣佈破產,Booz & CoRoland Berger也非常擔心自身的未來。麥肯錫是否已開始走下坡?麥當諾(Duff McDonald)在新書《The Firm》中向麥肯錫的未來提出了嚴峻質疑,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在與兩位同事合寫的文章〈Consulting on the Cusp of Disruption〉中指出,策略顧問的世界即將被徹底顛覆。

麥肯錫的成功倚賴的是無可質疑的正直名聲,如果旗下顧問會散播機密,這家公司自然無法繼續為全球各大企業服務。麥當諾指出,麥肯錫的規模讓它無法避免庫瑪事件再次上演。如今麥肯錫擁有1,200名顧問,它必須繼續成長,但成長也會無可避免地危及它最重要的資產。

麥肯錫的成功亦倚賴其處於最潮流尖端的能力。但最近幾年,麥肯錫似乎是站上了錯誤的尖端。麥當諾指出,麥肯錫導致了石油、天然氣等基礎產業的「金融化」,卻沒有在網路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商業的新王者是穿帽T的工程師,不是穿條紋西裝的企管碩士。

克里斯汀生則是將焦點放在更廣大的主題:過去破壞其他產業的創新力量,現在正襲擊顧問產業。麥肯錫、波士頓顧問及貝恩這三大策略顧問公司,過去因為資訊不透明而獲益。但克里斯汀生強調,如今光線已經透入了它們的魔法之中,現在的企業越來越有能力衡量結果,也比過去更有能力雇用專家:三大顧問公司目前擁有超過5萬名的前員工。

三大顧問公司過去擅長將數項不同服務整合為高價的套裝服務,但現在的企業客戶再也不想為此付出高昂費用。克里斯汀生指出,低價競爭者正在侵蝕三大的業務;Eden McCallum靠自由接案人壓低成本,BeyondCore則是以巨量數據取代高昂的低階分析師。

麥肯錫顯然面臨比過去更困難的市場,但它也曾克服許多艱難挑戰,例如在1980年代,波士頓顧問和貝恩就曾搶走了麥肯錫的知識制高點。如今,麥肯錫正在修正部分古普達時代的問題,努力恢復其專業精神。

麥肯錫還擁有人才和知識這兩項巨大資產。它召募聰明年輕人的能力無人能敵,它擁有令人忌妒的前員工網絡,而且許多人都很樂意受雇於老東家。2011年時,有超過150名前麥肯錫員工,負責營運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此外,麥肯錫數十年來大力投資於知識,擁有數量龐大的全球資本主義研究資料,規模恐怕沒有任何組織能比得上。

比較小型的顧問公司或正許面臨破壞式創新的壓力,但麥肯錫卻擁有難以複製的顧問魔力,而且這方面的需求並未減少。全球統治階級沉迷於地位又充滿不安全感,決策者害怕克里斯汀生口中的破壞力量。因此他們會向知名顧問尋求安心和肯定,而麥肯錫非常知道該如何利用這樣的心理作用。如此一來就可以確保麥肯錫的未來,就算沒有人能證明麥肯錫的建議到底有沒有幫助,也無所謂。(黃維德譯)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