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300天的遽變
揭露比服貿更迫切的危機
摘錄自:今周刊電子報
2014/4/2
今周刊‧撰文:楊紹華、劉俞青、楊政諭、孫蓉萍
八成年輕人認為社會不公平,超過六成對未來感到絕望,近五成的年輕人,想過要離開台灣,到海外工作。「被出賣的世代」期待的公平正義,有實現的可能嗎?
三月三十號的「反服貿」遊行,人潮塞滿凱道,場面震撼人心!試著抽絲剝繭,年輕人究竟為何反服貿?其實,服貿只是點燃怒火的引信,低薪、高房價、高失業率,這些凌遲著年輕人的老問題,才是把他們逼上街頭的真正原因。
六成年輕人認為會過得比父母差,對未來不抱希望
《今周刊》與波仕特線上市調網合作,透過網路調查發現,有62.9%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才剛剛要起步的朝陽人生,比父母那一輩過得還要差,而對未來感到「沒有希望」或「非常沒有希望」的年輕人,也高達61.5%。
年輕人心中最深層憂慮:低薪、高房價、高失業率
調查結果也顯示,35歲以下的台灣年輕人,對個人未來的無力感,與對整體社會環境不抱期待與希望。其中,有79.74%的年輕人憂慮「低薪資」問題,69.08%擔憂「高房價」,還有34.93%的年輕人為「高失業率」而煩心,這些都是長期以來,壓在年輕人心頭,沈甸甸的壓力。而且當被問到,這些問題在未來是否有機會在五年內獲得改善,竟有82.2%的年輕人,認為是不太可能的。
八成認為社會不公、逾六成認為台灣會越變越糟
有高達79.8%年輕人認為台灣目前的大環境,對他們並不公平,還有64.4%的人認為這個狀況不但很難好轉,而且還會更糟。這個止不住的跌勢,把許多年輕人逼得往外跑,無論是高薪的金融業、或是吃苦耐勞的「海外台勞」,到海外工作,彷彿成了年輕人僅有的出路下,最好的出口。
離開台灣,成了許多年輕人心中的「短期答案」
被問到赴海外工作的態度,有高達46.1%的年輕人表示,他們有「離開台灣」的念頭,交叉分析的結果顯示,對未來社會環境無力感越重的年輕人,越想離開台灣到海外工作。
同時,在這次的調查裡,也令人難過地發現,有些年輕菁英有能力選擇離開台灣,到海外尋求更好的發展,但更多的年輕人,多半只能以「省吃儉用」、提升自我競爭力」、「學習投資理財」等方式,在侷促的空間奮力掙扎。當然,也有極少數不甘困境的年輕人,像是立法院裡的林飛帆、陳為廷,他們積極參與社會運動,把自己力量發揮到最大,努力要在窄室中揮舞出天地。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不到一成。
貿易自由化錯了嗎?經濟是成長了 但卻沒反映在薪資上
馬總統說,自由化是台灣不得不走的路。聽來沒錯,但年輕人心裡的疑惑是,自由化的好處究竟是什麼?
2008年10月,中華經濟研究院做了這樣一份報告──「入會六年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所謂入會,是指台灣於2002年1月1日加入WTO,自此,台灣可以享受各國的市場開放商機,這是台灣走向貿易自由化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這份報告中的第一點結論卻是這樣的:「入會六年來,貿易值明顯增加,但對國民所得帶動效果不大。」此外,報告中的第五點結論如下:「服務業貿易明顯擴張,但對服務業GDP(國內生產毛額)影響有限。」
自由化,台灣在十二年前就已踏出了重要的一大步,走到今天,台灣的進出口除了2009年之外,年年出現大量順差,但這來自於自由化「鞏固出口市場」的果實,並未反映在市井小民最有感的薪資所得上;就業人數最多的服務業,也並未因為自由化而有效擴張──台灣人的平均薪資已經倒退十五年了啊!
年輕人對「自由化」的好處全然無感,又如何在「自由化與中國憂慮」的掙扎中,心甘情願地力挺服貿?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系主任辛翠玲指出,台灣必須加入區域整合市場,才能讓自己不被自由化的國際經貿規則拒於門外;但她也提到,為提升出口而低估的匯率,加上台灣出口產業議價能力不高,即使受惠於自由化而增加訂單,卻可能成為一個高效率、低價值的「過勞經濟體」。
「這些意見並非『反自由化』,而是經濟成長不能只依賴自由化。」辛翠玲說。
所以總統先生,當你透過總統府的窗戶看見數十萬抗議人潮湧向凱達格蘭大道,想的,不該只是如何說服這群人接受自由化的好處;而是靜心思考,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讓自由化的好處只在「經濟成長率」的增加,而未能真正反映在台灣人的所得水準。
年輕人反對的或許不是自由化,而是不能讓自由化果實化為薪資增長的錯誤政策。政策不改,「自由化」就只是一件漂亮的糖衣,糖衣裡包裝著錯誤的政策,持續出賣著年輕人的未來。
(資料來源:今周刊90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