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2013/10/2 「子女父母,獲得5個幸福的待辦事項」

子女父母,獲得5個幸福的待辦事項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10/1
2013-09-29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張曉卉

日本推廣孝敬父母行動的「親孝行實行委員會」曾做過推算,假設父母現在60 歲,能一直活到80 歲的話,作子女的一整年只有過年過節大約6 天時間可以回去探望,一天當中大約和父母相處11 小時,計算下來,在雙親過世前,真正可以相處的時間只有55 天。

本文出自天下雜誌出版《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更多內容>>

許多老人家努力把晚年生活過得精彩。電影《不老騎士》、《青春啦啦隊》裡的阿公、阿嬤勇敢追夢,感動無數人;103 歲的崔介忱爺爺靠著清淡飲食、每天作床上保健操20 式,健走40 分鐘,常懷寬恕心不與人計較,四處分享長壽之道,退休至今快40 年沒看過醫生、沒用過健保卡、沒吃過一顆藥。頭腦清楚、沒有老花,全口真牙、聽力無礙,身手柔軟到雙腿可以分開近180 度,可說是成功老化最佳代表。

相對於崔爺爺的生龍活虎,積極參與社會趴趴走,台灣也有近六成的老人宅在家,幾乎不太出門。平均每天花3 小時16 分看電視,只有一半的人(52.3%)過去兩週有運動。近九成老人家有慢性病,近兩成日常生活功能有困難(失能),需要長期照顧的老人多達33 萬(12.7%)。這使得照顧年邁父母,變成許多人最切身的責任與重擔。

有研究指出,家有一個失智老人會影響周遭22 個人的生活。一旦長輩生病倒下,立刻衝擊到整個家庭。

照顧老者的責任與重擔正壓著台灣的四、五、六年級生(19511970 世代)。這群中年兒女是知識、能力最好的一群人,心態比身體年輕、生活比上一輩優渥,但也擔負著三明治世代的壓力,既要養兒育女,更必須把父母、甚至阿公、阿嬤放在心上。

遠距兒女與父母的親情賞味期限,可能只剩55

無奈的是,如今社會型態,父母留在老家,子女外地打拚的遠距關係極為普遍,即便回家探視相聚,往往也是匆匆趕回去吃個飯就算盡了責任。然而,親情緣份是有賞味期限的。

日本推廣孝敬父母行動的「親孝行實行委員會」曾做過推算,假設父母現在60 歲,能一直活到80 歲的話,作子女的一整年只有過年過節大約6 天時間可以回去探望,一天當中大約和父母相處11 小時,計算下來,在雙親過世前,真正可以相處的時間只有55 天。

兒女會以為父母會永遠健康,一直守護著兒女。但真實世界是,就算現在父母看起來多麼活力充沛,終須經歷老衰病亡。如同佛家《無常經》所言,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

又如《聖經》:「生有時,死亦有時。」自然有其規律,春夏秋冬年年交替綿延。每個家庭,也循著生命軌跡,各自上演生老病死的劇本。如何陪伴父母終老,儘早警覺、預防或減少父母因病失能、長期臥床時間,臨終前少受苦,避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是每個為人子女的人生必修功課。

想要修好這門人生功課,有三件事子女可以著手實踐:

1. 認識老化,了解什麼是失能,如何在長輩剛受疾病攻擊就能夠儘早警覺,盡快就醫,延緩父母心智、生活功能退化,預防長期臥床。

2. 如果病痛找上父母,如何照顧、維持並發揮他們身體最大功能,自理生活;當父母輕、中、重度失能,找到對的資源,減輕照顧壓力?

3. 為父母預約、準備一個美好尊嚴的善終。如果生命走到盡頭,親情緣份將抵達終點,怎樣說再見,讓逝者、生者都無怨、無悔、無憾?

學會三件事,獲得5 個幸福

源自《書經洪範》的五福: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換成今天的語言就是「五福臨門」:希望能長壽、生活富裕、健康平安、修養美德、以及自然衰亡得善終。若能得到這五種幸福,應該是美好圓滿的人生。

以台灣現在的生活水準,若能知足惜福,大部份的老百姓是可以穩定地平安生活,然而怎樣做到像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的老年人,超過九成可以在自己最熟悉的家裡安心老去,即使生病失能,都可以找到資源盡可能發揮最大生活自理能力,直到死亡前兩週才臥床,走完人生,台灣老人失能臥床平均7.2 年,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尤其是最後一個幸福:「善終」,因為科技進步,健保造成醫療生態扭曲,許多醫師與民眾對人生要怎麼結束仍停留在舊觀念裡,使得台灣生命末期病患的臨終路佈滿荊棘,受盡插管、電擊、心外按摩、強心劑等「死亡套餐」凌遲。如何老有所安,達到五福境界,需要學習與準備。

學會儘早警覺生活失去功能(失能)徵兆、及早發現、降低疾病對健康衝擊,延緩父母心智、生活功能退化,壓縮臥床時間,並且預約一個美好人道的告別,《康健雜誌》與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以及台大醫師群共同合作,希望為父母、將來的自己,找出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