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LINE的問題,而是上班下班間這條LINE的問題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7/3
2014-06
Web only
作者:盧智芳
台灣人過勞死不是第一遭,這則新聞所以格外引人注目,當然是因為牽涉到通訊科技--只是,我們要因此責怪WhatsApp或LINE的出現嗎?那又未免本末倒置了,畢竟,問題不是出在科技本身,是出在使用科技的人身上。
這則新聞想必今天令許多人都心有戚戚焉:一名40歲、在公關業任職的工作者,因為長期在下班後、甚至深夜仍透過WhatsApp持續收到主管交付工作的指令,突然因中風過世。由於通訊記錄明確,因此被勞保局認定爲過勞死,也成為國內第一個透過即時通訊軟體來舉證成功的案例。
公關業的工時長眾所皆知,老闆就算不用短訊找人,打手機的效果也一樣;要不,乾脆直接留在公司別走,那連電話也省了。事實上,半夜燈火通明在公關公司並不奇怪,這也是不少公關公司流動率高達40%的原因。
顯然,一個實際的問題是:企業若不能讓員工至少維持一定水準之上的「下班後」生活品質,藉再多教育訓練、人才投資來宣示重視人才,都顯得空泛且諷刺,當類似的事件再發生時,找人只會更難,流動率只會更高。
最近在一場和年輕世代的聚會中,好幾位Y世代主管就不約而同提到:愈來愈多新世代員工寧可放棄加班費或獎金,也要維持休假或爭取屬於自己的時間。換言之,未來,企業不管高舉再偉大的願景大旗,CEO不管花多少唇舌談用人留才之道,恐怕都比不上「不加班」3個字更吸引人,更能留下人!
當然,所謂「不加班」,並不代表不進步或不追求競爭力。因應行業特性或突發狀況出現機動性的加班,事後並立即給予休息時間或補償,相信大多數上班族都可以接受。
然而,若是基於長期的人力配置不正確,或是主管缺乏對員工「下班後」的認知與尊重,大小事情無論輕重緩急都要部屬即時反應,這就不是團隊的競爭力,而是一種「缺陷」了。畢竟,絕大多數人在「不進步」和「不加班」之間,或許還會選擇性地往後者靠一點,但在「不要命」之前,是絕對沒有猶豫和轉圜餘地的。
當各種科技和通訊工具讓上班與下班、「on」跟「OFF」間的界線愈來愈模糊時,作為主管,尤其是真正想把人帶好的主管,心中的這條線反而要更清晰。
技術上,和團隊間釐清各種新溝通工具的使用原則和權責,從而建立在雙方認同的共識上,絕對是必要的。但心態上更要切記,不要因為在發出指令時看不見這個「人」,就可以理所當然地忽視他當下狀態,漫無邊際地侵入部屬的「下班後」。
畢竟,這個事件的出現,應該已足以讓所有主管們警惕:通訊軟體可是會留下紀錄的,所有當時「過分」的要求,日後都可以「歷歷在目」。所以,當你改打電話而部屬又不想接時,一切還是等明天上班再說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