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如:不打安全牌,回家擦亮台劇招牌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7/29
2014-06-25 天下雜誌 550期 作者:白詩瑜
圖片來源:黃明堂 |
沒有挑戰的事,對林心如沒有吸引力。
身兼演員和製作人,鏡頭前甜美、背後吞淚水,當台灣演藝人員前仆後繼「登陸」發展,她卻選擇帶著資源和經驗返台,給台灣戲劇發光的機會。
招牌大眼、帶著酒窩的微笑,溫柔婉約,這是人人都認識的「紫薇」;而身穿格子襯衫、牛仔短褲,隨意紮著馬尾,不時大笑,坐在片場和工作人員吃便當、開會,同時身兼演員和製作人的,是在大陸打拚超過十年,回台灣拍戲的林心如。
二十一年前,十七歲的林心如從模特兒進入演藝圈,五年後,因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紅遍兩岸。現在,她多了個製作人的身分。
「我需要不停地有衝擊、新鮮感,來維持我一直往下走,所以我一直喜歡挑戰不一樣的,」前一天拍戲到凌晨兩點的林心如,腿上還留著因戲留下的瘀青痕跡。
創造自己的「被利用價值」
《鹿鼎記》刁蠻的建寧公主、《三國》剛強的孫小妹、《美人心計》年齡跨度五十歲的女主角、《我的媽媽》裡罕見疾病家庭的媽媽,甚至挑戰舞台劇,林心如總能讓人耳目一新。
「人真的要不斷創造自己的『被利用價值』。不停給新東西,大家就會覺得你還有點利用價值,」三十八歲的林心如,牢記第一個經紀人曾對她說的話,清楚了解市場的供需結構。
林心如的成就看似一切水到渠成,但是,更多來自她不斷推動自己往前走。
即使演過逾六十部戲劇作品,已成為人人捧著劇本任她挑選的一線女演員,對林心如來說,仍少了自主性,掌握度不足。
「我覺得,一直在原地踏步、沒有進步,就是退步。我可能不需要太擔心工作上的事情,但這對我並沒有吸引力,」林心如想要衝破界線,發掘更多可能。
○九年,她成立工作室,從只要背好劇本、專心拍戲的演員,變成凡事一手包的製作人。小至結算經費報帳,大到找投資、溝通選角,樣樣都要自己來。
「她說好累,以前是演員,都是製作人追著她。現在位置換了,她也要去跟演員溝通,覺得特別辛苦,」瓊瑤的媳婦、製作人何琇瓊笑著說,演員身分也讓林心如擁有更豐沛的人脈,起步更有優勢。
選擇改編人氣小說,和發行公司共同合作,穩扎穩打,林心如一步步累積口碑。
一一年,林心如主演自己製作的處女作《傾世皇妃》,創下大陸國慶檔期最佳收視率。不僅打破視頻網站「優酷」播放量最快破億紀錄、賣出二十多國版權,當年更在大陸贏得兩項年度最佳製作人獎。
前年,她自製自演的台灣第一部電視電影《遺忘》,也入圍第四十七屆金鐘獎迷你劇集類最佳導演、燈光及男主角三獎項。
「我會先考慮自己喜不喜歡這個故事,找演員很直覺,包括第一個想到的導演,之前合作過的哪個監製很適合,」以過去多年的演藝經驗,林心如負責演員、導演的挑選,另一位搭檔譚君平則負責控管預算和進度。
更多的是,她對品質的堅持。哪怕只有一場戲,仍帶演員去現場取景,而非在拍攝基地。她也敢於投資兩倍預算,籌備金鐘劇。再加上她的演員出身,林心如更了解如何贏得人心,把化妝室變成中央廚房,不斷供食。當演員生病,她也是第一個送花籃、水果。
「她非常聰明、認份,這件事情是自己願意的,不管多苦都會做完,不會有太大怨言,」認識林心如十七年、同時擔任經紀人的譚君平觀察,當了製作人後的林心如,更了解如何和劇組人員溝通,懂得體恤。
然而,在攝影機關機之後、打上燈光之前,背後上演的故事往往比戲劇還曲折。
眼淚擦乾,明天還是要繼續
林心如製作的第三部作品《秀麗江山之長歌行》,原先投資方都同意的演員,卻臨時被推翻。
眼看距離開拍只剩下一個月,當時演員檔期難找,大牌演員片酬又高,容易壓縮到製作費,限制重重。她和投資方一直開會到晚上十二點,疲憊地回到家後,倒了一杯酒,開始大哭。
「那一次是真的很沮喪,有些東西不是我覺得可以就可以,還要面對投資方,」林心如回想當初的辛苦,「眼淚擦乾哭完之後,明天還是要繼續工作、繼續找人,」她笑了笑,聲音堅定。
林心如知道,許多人都在關注她的成敗,所以,不能輸。
「有一句話說,不要想怎麼贏,要想著不能輸,因為不能丟臉。大家都在看我們從原本的公司走出去後,會有怎麼樣的發展,我只能做得更好。若做得不好,大家就會說,『你看吧,還是沒有辦法離開一棵大樹。』」爭氣,是讓自己成長為大樹的動力。
頂著妹妹頭,穿著牛仔吊帶褲的林心如,坐在麵攤的鐵椅上,和同伴吃麵,這是她的新戲《十六個夏天》拍戲現場。
當台灣演藝人員前仆後繼到大陸發展,林心如卻選擇帶著資源和經驗回家。
離開每年兩位數成長的大陸電視市場,重新踏上家鄉,林心如面對的是不到二%成長率的台灣電視產值。
一一年統計,該年台灣的電視台共引進中國戲劇一五一部,韓劇七十八部,韓劇播出時數佔比更逼近四成。台灣自製戲只剩四十九部。
台灣影視產業不僅被韓流拋得愈來愈遠,台灣人才也成為中國市場起飛的引擎。
「台灣一集都一百多萬台幣(製作費),不到四、五十萬人民幣。有時候在內地,給一個大牌的片酬就四、五十萬這麼多了,怎麼拍戲?所以大家會出走,很可憐,」兩岸製作費相差兩倍以上,林心如看到大陸的一個現場製片,經過兩、三部戲後,已成為製片主任,學習快速;反觀台灣資金短缺、人才外流。
「很多人會問,我們幹嘛回台灣拍戲,好傻,在大陸賺錢不就好了,」譚君平發現,即便是台灣演員,都不願意拍時間長、錢少的台劇。
「會回台灣拍戲,更多是因為歸屬感。這裡是自己的家鄉,很希望能為自己的家多盡一點心、做點事,」林心如說,台灣曾引領華流,創意仍強,應該要跳脫打安全牌的模式,找出新意。
率先回到台灣,林心如就像是一顆小石頭,希望能掀起陣陣漣漪。
「她想要回來台灣拍戲,不是為了錢,是想要做自己的東西,」曾自比音樂圈的地下樂團,導演許富翔愛好非主流題材,這次與林心如合作新戲,不再侷限在愛情偶像劇,而要讓觀眾產生共鳴。
林心如要打造的是,獨特的台灣戲劇精品。
不走台劇邊寫邊拍的做法,她堅持把劇本寫完才開拍,每一首歌曲和每一件道具皆細細考究年代。
「每齣戲不一定都要幾億的大格局,如果做小品,專注把故事說好、把質感弄好,找合適的演員來演,用心做的東西,大家一定能感受得到,」林心如用外地賺來的錢,補貼自己的夢想。
「她的企圖心很強,很有勇氣,願意投入,這個特質比較不容易在其他製作人上看到,」TVBS節目部總監劉思銘,一年多前就力邀林心如回台製作戲劇,希望借重她兩岸的知名度,讓台劇能夠回到睽違三年的大陸衛星電視。
「或許一些已經很固定在大陸發展的朋友,會覺得也許回來也滿好的,因為畢竟這是自己的家,」在海外奮鬥多年,名利雙收,林心如選擇從自己做起,回到台灣,把荒蕪已久的小徑重新走出大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