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後的真相》
足球經濟學真的有效嗎?
摘錄自:30雜誌 電子報
2014/7/17
作者:文|王維玲 攝影:圖片提供∣路透
出處:《30》雜誌 2014年7月號 第119期
舉辦國際賽事一直被認為是一劑有效的經濟強心針。但是專家告訴你,其實真正成效有限,更多的是為社會帶來一種集體的幸福感。
巴西花了110 億美元舉辦2014 年世足賽,世足賽就像一場全球狂歡嘉年華會,當球場上的球員和場邊粉絲們齊聲高唱國歌,或是整座城市為了進球而欣喜若狂,療癒了一切煩惱。
場上比賽踢得熱鬧,場外也充滿各種雜音。在世足賽開踢前幾天,巴西總統羅賽夫表示這次賽事將替巴西的經濟注入數10 億元,並帶來許多工作與機會;但是花費超過110 億美元這件事,當地人認為勢必影響教育、醫療和公共交通方面的投資,因此抗議聲不斷。
舉辦國際賽事,真的是一劑有效的強心針嗎?
《足球經濟學》(Soccernomics)作者Simon Kuper 和Stefan Szymanski 的答案超乎你的想像:主辦國際體育賽事根本無法讓哪個國家走向富裕,更大的功用在於建立「社會共有的幸福感」。比賽結束後,耗費鉅資興建的體育館大多被廢棄;此外,不是前來觀看賽事的每一位遊客都會為當地經濟注入額外的花費。
以德國主辦的2006 年世足賽為例,只有20%外國旅客是特地為賽事而來;50%以上旅客其實是德國本地人,如果沒有賽事,他們也會把錢花在其他娛樂上。
而經濟學者Victor Matheson 也表示,國際賽事無法為社會經濟帶來獲益,就算有,也不夠彌補付出的成本。就像2014 年俄羅斯花了500 億美元舉辦冬奧,但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觀察,這項賽事其實對提升經濟沒有什麼效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