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2014/7/30 「羅德水: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部長?」


羅德水: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部長?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7/29
2014/07/21
作者: 羅德水
.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40730

蔣偉寧請辭獲准,繼任人選難覓。儘管不少人視出任教育部長為畏途,但各界仍積極舉薦,社會對教育事務的關心,可見一斑。

教育事務做為國人參與最為踴躍的公共政策,歷來教育部長的任用總要引起關注,幾可說是每次內閣改組時最為棘手的人事安排,觀察主事者任用教育部長的心證以及主流輿論的偏好,各界所認知的理想教育部長原型,一方面反映了社會期待,一方面似也凸顯特定價值觀。

綜合主事者思維與輿論看法,各界期待的教長人選似乎必須具備以下三項條件:必須具有博士學歷、要能傾聽各界意見、不能有意識形態,應該問的是,這些看似具有高度共識的看法當真沒有問題嗎?

首先,博士學歷是教育部長的必要條件嗎?

從二千年第一次政黨輪替至今,陳水扁與馬英九政府分別任命三位教育部長,分別是曾志朗、黃榮村、杜正勝、鄭瑞城、吳清基、蔣偉寧,這六任教育部長要不是具有博士學位,就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或是出身大學校長,顯見藍綠執政者對教育部長人選確有共同偏好。

可以多做討論的是,博士學歷或者大學校長當真是教育部長的必要條件嗎?教育部長的主要任務是來推動、執行教育政務?或是進行學術研究?歷任教長的評價與建樹,當真與其學術成就成正比嗎?如果博士學歷、院士出身等於品質保證,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歷任博士部長的教育施政?馬政府幾任博士內閣又是怎麼回事?

必須指出,教育部主管的業務不僅僅是高等教育,就以新任部長馬上必須面對的「12年國教」政策來說,面對各界不同期待,面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教育部長更需要的恐怕是正確掌握政策內涵,以及溝通協調的能力,這些特質與是否具有博士學歷似乎無甚相關,主事者若執意要求教育部長必須出自高教體系或學術機構,不僅限縮了適任人選,其實也不必然有利於教育政務的推動。

其次,教育部長應該傾聽什麼民意?

或許是教育政策不為國人信任,也或許是改革方向不符社會期待,如果可以提出建言,相信會有不少國人期待教育部長能「傾聽民意」。其實,面對日益民粹化、庸俗化的政治生態,歷屆以來,似乎沒有什麼教育部長敢於「不傾聽民意」的,未來新任部長要是來個什麼「傾聽之旅」,以塑造其人尊重民意的形象,也完全不讓人意外。

然而,問題顯然不是教育部長有沒有傾聽民意,而是面對各種不同的社會期待,教育部長究竟選擇傾聽什麼民意?以歷來地方首長提出的各種媚俗政策,例如,台北市長郝龍斌的「一綱一本」政策、前台北縣長周錫緯的「英語活化課程」為例,這些錯誤教育施政,雖然有違教育專業,但背後其實也都有特定民意堅定支持,試問,面對諸如此類媚俗、視教育政策為政治工具、又有所謂民意當後盾的施政,教育部長是該峻拒?還是要傾聽?

我們以為,如果沒有以專業為本,只是一味的標榜傾聽民意,以為這樣可以廣結善緣、多方討好,恰恰可能走向民粹施政,反將葬送教育專業與教育品質,殷鑑不遠,教訓歷歷在目,新任教長不可不慎。

最後,教育部長可能不具意識形態嗎?

誠如所見,台灣政黨政治已深陷意識形態對抗泥淖,在教育領域也不乏其例,如國語文的文言、白話比例之爭,母語課程的比重問題,歷史教科書對特定歷史事件的觀點與評價等,過往只要涉及意識形態爭議,總是引起不同團體間的角力。

在這個脈絡下,厭倦意識形態對抗的輿論,也每每大聲疾呼:「教育部長不應有意識形態」,這樣的建議固然反映社會對政治干預教育的不滿,但問題是,教育部長可能沒有意識形態嗎?

暫不討論意識形態(ideology)一詞的複雜性,無論如何,意識形態既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自然也會影響生活其中的人們,除非我們不參與社會活動,否則人人都勢必有其看待社會事物的觀點與態度,除非新任教育部長成長於無菌室,否則我們如何要求教育部長不能有意識形態?

其實,意識形態對教育的影響,不僅僅侷限於人們熟知的統獨之爭,說到底,幾個教育的核心命題無一不涉及意識形態的爭辯:進步的?保守的?普及的?菁英的?要全球化?還是本土化?要公共化?還是商品化?教師要教導學生適應社會?或是改變社會?

以此觀之,對教育人員而言,與其呼籲「意識形態退出教育」,莫如釐清教育議題背後的政經意識形態,揭露教育與階級之間的關連,削弱教育強化階級複製,鞏固既有社會結構的作用,期能確保教育的公共性、促成社會進步。

職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也不是教育部長該不該有意識形態,而是教育部長該以什麼樣的意識形態處理教育事務?面對不同的教育價值體系,教育部長的立場與選擇又是什麼?竊以為,新任教育部長無需偽裝成沒有意識形態,反而應該清楚地向社會展示其教育中心思想,並且清楚告訴國人,要如何扭轉新自由主義政策下教育商品化的現象?又該如何透過施政使教育重回其本質?這才是主事者任命教育部長以及新教長無法迴避的課題。

photo creditJacqui Brown (CC BY-SA 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