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2014/7/30「幸福與辛苦的拉鋸」

幸福與辛苦的拉鋸

摘錄自:講義雜誌電子報                      2014/7/30
/朱宗慶

在人生的旅途上,時常會碰上幸福與辛苦相互拔河的情況。當我們感到幸福的時候,就算面對千山萬水,也擋不住勇往直前、追求夢想的意志。然而很多時候,一旦自覺辛苦,即使幸福近在咫尺,也往往視而不見。在幸福與辛苦的天平兩端之間,快樂是一項重要的中介。常聽人說,不做不開心的事,否則,再多的追尋也是枉然,甚至被抑鬱束縛。

自幼開始的學習,到進入社會工作,快樂是促使人向前邁進的原動力。然而,在學習、進步的過程中,必然伴隨各種困難、挫折、低潮及撞牆期。其實,困境是累積經驗和突破限制的最佳機會,但許多人卻傾向把困境與不快樂劃上等號,如此一來,不開心容易喪失動力,困境成為放棄的最佳藉口,而放棄,雖有解脫的快感,卻徒留懊惱,枉費過往的耕耘。

為了要帶給年輕人及社會大眾一些鼓舞與激勵,在許多的演講場合,我總樂於分享逐夢過程,也由於歷練累積,現下回顧起種種挑戰,談來似乎輕鬆。常在演講後,有人好奇地問我,有沒有遇過挫折?彷彿成就夢想的背後是一帆風順。但事實上,在追求人生夢想的大部分時間裏,多數是與難題和挑戰為伍的。不過,雖然挫折與能夠完成的願望不成正比,但我仍樂在其中。

吳靜吉博士在他的大作《青年的四個大夢》特別提到,青年的第二個大夢是要尋求良師益友。雖然這本書的對話對象是年輕人,但我發現,在歷練人生、累積經驗後,這本書的建言仍給我很大的幫助和啟發,每次閱讀,總生起心有靈犀之感。誠如吳博士所說,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自然對外在世界和客觀環境感到陌生,對自己想做什麼則猶豫不決。此時,便需要一位有經驗、智慧的長者來給與指引和鼓勵,梳理出一個值得努力與嘗試的方向。

回想成長過程中,很幸運在初中時期遇到一位願意和學生打成一片,並全心為學生付出的導師─張明順老師。張老師不吝給我機會和鼓勵的支持,深刻烙印在我心中,成為我日後為人師表的理想模範。其後,三十多年前,我剛從維也納返國,準備開啟人生事業之際,深受馬水龍老師的「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合本土與國際」之精神感召,這樣的觀念,讓我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有了得以憑恃的依歸,對於往後的發展,更是受益匪淺。再者,林懷民老師的堅持不懈及兢兢業業的態度,也深深影響了我,不但是我經營表演藝術團體的參考和效法對象,也影響了我做人處事的原則。

除了精神導師外,多年來,我的同事、學生,甚至是樂迷,還有許多的書籍和雜誌,都成了我的良師益友。在與人相處及閱讀的過程中,總能找到分憂解勞、排難解惑的指引。因而,在面對挫折或困境時,也就產生不同的體會與思考,並從中感到喜悅,找回動力的泉源。

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必定充滿挑戰,荊棘遍布。因此,在困難與挫折裏,可以試著「向人學習」,借鏡經驗,並將辛苦的試煉過程,蓄積成為邁步向前的動力。因為,一時的失敗不是真正的失敗,認識、接受並跨越它,才是通往成功和幸福的不二法門。

本文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