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2014/5/28 「東海校長:因為有遺憾,所以開始學習」

東海校長:因為有遺憾,所以開始學習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5/27
2014-05-28天下雜誌 548 作者:林倖妃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40528
圖片來源:王建棟
 「我們選擇不逃避、去面對,甚至從中產生正面意義,」在鄭捷北捷殺人事件後,《天下》第一時間專訪東海大學校長湯銘哲,剖析承擔背後的信念與行動。在傷痛過後,台灣社會能夠學到什麼?

夜幕猶如薄紗,輕輕罩上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這一天的天空,沒有夕陽餘暉,只有無盡的黑暗。東海大二生鄭捷的殺人事件,猶如炸彈般,讓建校將近六十年的東海大學,在一念間,瞬間化為「廢墟」。 

鄭捷,這兩個字,對東海大學,對台灣社會,都過於沉重。五月二十一日下午四點二十六分,二十一歲的鄭捷在台北捷運上隨機揮刀,造成四死二十四傷的慘劇。當確定兇手竟是東海學生,指責聲浪猶如排山倒海湧入校園。

「大家都在問為什麼?但答案顯然不夠,」校牧主任李貽峻回憶,有學校教授走入校牧室,忍不住掉淚,頻頻追問到底怎麼了?

我們可以有不一樣的承擔

在事發後二十四小時,隔天下午四點,東海對十萬校友和教職員工,發出了「給東海全體伙伴的一封信」,告訴東海每一個人,「鄭捷是我們的家人;若這是必然,我們願意是發生在我們所深愛的東海。因為我們可以有不一樣的承擔。」

愛和承擔,讓廢墟中的東海重新展現力量。七八○字的短信,立即在臉書發酵,不斷分享轉寄,「感動」幾乎是所有人的共同感受。中部某國立大學教授更在臉書上發出喟嘆:真羨慕東海有這樣的經營團隊。

東海的學生迅速籌劃出「愛東海」行動,號召超過兩百人在校園遊行,回應信中所說,「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聊一句」。

用關愛守護心靈

夜幕下的路思義教堂,小小布告欄上寫著開放到六點供師生默禱,時間已經超過,學生仍源源不絕湧入,在風中飄揚的黃絲帶掛滿教堂兩邊。「我拿了三條,一條自己保留,兩條送給需要的人,」電機系四年級的俞安格將絲帶送給了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絲帶上寫著:我是東海人,我用關愛,守護每個角落心靈。

事實上,這封讓東海在短時間內重新站起來的信,由校牧李貽峻執筆,背後則是由校長湯銘哲決策領軍的「五人小組」。

「這次事件對我們來說是震撼教育,我們要重新思考,如何幫助所有師生,以及如何面對社會震驚反應和可能出現想像不到的動作,」湯銘哲在接受《天下》專訪時坦承,「更重要的是,畢竟鄭捷是東海學生,我們也有責任。」

以愛化解仇恨,為東海的危機處理定了基調。

經過一晚上的輾轉,五人小組在事發第二天八點開會討論。主任秘書呂炳寬回憶,在過程中,大家都同意即使鄭捷到校不到一年,還是東海學生,因此要先對受害者家屬致歉,說明學校有輔導,但沒有輔導好。

東海是基督教大學,傳達的教育理念是神愛世人,「鄭捷也是人,我們不能拋棄他,」呂炳寬說。其次是校方將針對這件事情進行檢討,邀集社會學、社工、心理學和犯罪心理學等,十三位校內外專家學者和學生代表,最後結論希望每個人多關心其他人,用愛串連安定同學和老師的心。

一起學習做家人

五人小組之一的李貽峻,在短短半小時之內,就擬好草稿。穿著牧師服、戴著銀框眼鏡的李貽峻,描述經過沉澱後,「在一天之內,突然發現我們都做得不夠,世上也沒有指導手冊教我們如何按步驟做,」因為承認不足,所以要每個人一起來學,學習做家人,「不是為了防患未然,而是因為有了遺憾,所以要開始學習,」他說。

暮色之中,點點燈火亮了起來。路思義教堂的草地旁掛滿了一顆顆的透明復活蛋,每年五月正是東海的「和好感恩月」。此刻的東海,遠遠望去,校園依然沉靜美麗,隱隱間卻似乎再也不同。

鄭捷北捷殺人事件所帶來的傷痛,終將成為歷史,但付出寶貴的代價,又能為台灣社會留下什麼?教育或許不是唯一的解答。「承擔,不代表解決,也不代表沒問題、一切會變好,」李貽峻說,承擔是同在,要有耐心、要忍耐。

當所有的人都還在檢討原因,東海顯然已經準備,重新往前走。「因為有了遺憾,所以要開始學習」,或許該學習的,不只是東海。

以下是東海大學校長湯銘哲專訪:

問:請校長談談事發當時感受,以及做哪些緊急處置?

答:當時感受是非常震驚,從來沒有想到會發生這種事情,當然也難過,所以在第一時間先做內部了解,其次是派人到醫院探望傷者家屬,也要知道事情來龍去脈。但總教官和學務長到江子翠派出所後,打電話回來說進不去,因為當時氣氛非常肅殺。

在那個晚上,我思考了很多問題,東海大學是以基督的愛立校,在這情況下,我要考慮到,第一是如何安慰受傷者和家屬,第二是提出安心輔導辦法,因為校園內可能出現創傷後症候群,很容易蔓延。還要想到鄭捷的室友,我請人設法了解並去安慰他們。

隔天早上團隊重新聚集在一起討論,同時決定組一個委員會,針對五二一北捷事件邀請跨領域的人,包括犯罪心理學專家、臨床心理學者和社會工作、社會學者等一起來思考,有哪些需要進一步反省和檢討,也對社會有所交代。

但更重要的是,東海立校精神是求真、篤信、力行,如何讓學生獲得更大學習,用愛化解仇恨、用愛化解敵意。

問:你認為,這次事件帶給教育什麼樣的反思?

答:美國大學中常發生校園殺人事件,事後從鄭捷所寫的小說看來,他已經有做準備,卻沒有選擇在校園中做,我真的非常感謝主。

教育只是人生學習的一部份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覺得遺憾,教育者當然都希望能讓一個人變成好的人,但也有我們做不到的地方。

以這學生而言,雖然東海有博雅教育給學生全人教育,但顯然還沒有能力感化他不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情的呈現,也暴露出社會上有少數人,心中可能有想像不到的恨,或是無法控制而做出這樣的事情。

我不太認為這完全是教育問題,因為教育只是人生學習的一部份。一個人到成年的過程,會受到家庭教育,也會接觸到社會,我想不論是教育學者或心理學家,都無法判斷是什麼因素造成這人對社會有這麼大仇恨。

我們辦教育的人所能做的,就是不斷把教育這件事情做好。

問:如你所說,如何做到把教育辦好?

答:我愈來愈覺得教育的根本非常重要。這件事情發生後,我們一開始很震驚,很多老師說東海完了,有同學問說明天會不會又有另外一個出現?還有人說,你這個校長可能難做了。整個校園人心惶惶。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想,這是上帝對我們的淬鍊,要把這件事情看成是我們的責任,要有信心思考如何解決,最後是一定要針對這件事情深入探討,將結果公諸於世,讓社會大眾知道我們有何省思、未來如何做,對社會有交代,對人心撫慰有點幫助。

教育裡面一定要有愛

因此才有了「給東海全體伙伴的一封信」,我們選擇不逃避、去面對,甚至從中產生正面意義。

教育裡面一定要有愛,以愛來化解仇恨,我們目前用這方式來面對,社會上也應該如此。

未來除對傷者和死者家屬有所作為之外,我也在想對鄭捷這學生本身要做深入了解,他可能需要更多的關懷。

這樣的學生,大家可能認為可怕,但他現在應該非常非常孤獨,因為他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很多人認為這是他自找的,但我們要以基督的精神去關愛他,想辦法去了解他,給他適當撫慰,他才能得到寬恕。這部份非常重要。

問:會不會擔心影響到學校未來招生?

答:我們本來會擔心,因為有這麼大的事情發生在東海。

但我收到很多人的信,看了幾封非常感動,有的是以前學生寄來的,信中說「看到東海大學展現出高度和深度,這才是面對問題應該有的態度」。我也相信,一個學校的決策頭腦非常重要,謾罵、卸責與樂觀面對是一線之隔而已。

這件事情是危機,但經過努力,我現在比較不擔心。這次很棒的是,大家同心一志,一起為這件事情努力,包括我們自己反省和要做的事情,上星期也開放路思義教堂,讓所有心中覺得不安,需要被撫慰的心靈,都可以到教堂寫下感動和不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