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2014/7/3 「台青需要能見度」


台青需要能見度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7/1
2014-06-25天下雜誌 550 作者:採訪整理/李雪莉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40703
圖片來源:陳佳鍵
 二○○七年,龔南葳放棄聯電獎學金與竹科的誘惑,直奔MIT媒體實驗室(Media Lab)攻讀學位。七年過了,她順利取得博士學位,還拿下麻州政府給的創業獎金和MIT的$100K獎金。上過《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經歷過美式創業文化的洗禮,已經一身是膽。從清華材料所畢業,從小接受台灣教育,再到美國學習,她看到兩地社會對年輕人不同的對待。

就像典型的矽谷印象,美國鼓勵年輕人創業。過去一年我接受了大筆的資金與媒體關注,這個文化對我的衝擊很大,也讓我更小心思考,如何不讓資本主義改變我的初衷。

創業是很不穩定的工作,需要十足的勇氣,我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對自己說:一切會順利的!

我現在在美國創業,發覺兩地創業環境差別太大了。我很難想像在台灣能獲得多少創業的支持?

在這裡,我寫信聯絡大公司的科技長或執行長,就算素不相識,人家都會想要幫助你。在台灣,如果有個好的idea,能見得到張忠謀嗎?我懷疑!

為什麼在美國大家都想幫助年輕人成功?有一個可能是,大家都想看到新東西。另一個是希望有好的創業生態。再來就是大家想投資你。

台灣的企業家能不能相信年輕人,讓他們用十張投影片提案,然後企業願意投資,讓人才執行?

我念清華大學時沒有感覺被訓練。學校課程或學生聰明程度不是關鍵,而是整體環境缺少不斷刺激和支持青年做夢。

台灣教育和社會,對年輕人的期待是模糊不清的,我們很少問:你的專長是什麼?什麼最適合你的個性?大家多半想要找尋安全的樣板,進竹科、當處長。

我畢業前,三星花錢請我去面試,連中國的TCL也出機票請我去面試,但卻沒有任何台灣公司這樣做。這些外國企業在學生畢業前很久,就開始找人才。

以前沒想過會對中國公司印象好,但現在我感受到中國開始注重人才。和企業合作是這樣,感覺對了,錢不那麼重要。

在MIT的就業博覽會上,我只看過台積電,很少看見台灣企業。

台灣人才真的很優秀,年輕人不一定要出國,但社會氛圍要鼓勵人才勇敢和別人不一樣、年長者要想辦法給年輕人舞台。這個國家才會讓人感到有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