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2014/6/9 「《當世界正在質變》精采書摘」

本期簡介  

《當世界正在質變》書籍簡介

天下文化‧財經趨勢報 電子報 ~《當世界正在質變》- 20140609


全球寬鬆貨幣政策開始轉向、金融市場始終處於不穩定狀態,
經濟發展不再是熟悉的常態世界,
然而,我們是否還沉浸在經濟成長被拉動的愉悅裡,
或以「時間能解決一切」來安慰自我?
「質變」就從改變態度、正視自身的結構性問題做起。

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計?這樣的說法並不適用於後金融海嘯時代。

全球化浪潮逆轉、新興市場成長動能減慢、人口紅利優勢將盡,加上各大經濟體間經常帳嚴重失衡、青年人失業率過高,讓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處於質變中的不穩定狀態。

失衡的世界究竟如何影響各國經濟與金融?我們又該如何解決國內與區域的難題?這一次,全方位經濟學家梁國源將帶領讀者,從台灣觀點出發,看透QE的退場漣漪、美日歐的復甦新政、BRICs與中國的成長趨緩,破除經濟質變下的層層障礙,順利走過重整之路。

精彩書摘  

《當世界正在質變》精采書摘

摘錄自:天下文化‧財經趨勢報 電子報 ~《當世界正在質變》    2014/6/6

回顧過往,台灣在歷經12年的努力,終於在20021月成為WTO會員國時,曾以為自此之後,將能藉由WTO成員的身份,獲得在國際貿易事務上曝光的機會,進而讓台灣經濟得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

遺憾的是,全球貿易整合並非只在關稅議題上達成共識即可,還包含農業、服務業貿易、貿易規則、貿易便捷化、爭端解決機制、智慧財產權、環境保護等,WTO各會員國間經過多年的努力,始終無法掌握如此大範圍議題的協商訣竅,且國際貿易在全球化快速滲透後,複雜程度已大增,使WTO架構功能日漸流失。

於是,在極需新貿易規則的指引下,各國紛紛轉向雙邊與多邊的貿易協商,2000年至今,全球新增201個雙邊或多邊的貿易協定,比20世紀制定的貿易協定,多上近4倍。

乍看之下,這些新增的雙邊與多邊貿易協定,應能使全球貿易更活絡及提高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但實情是各種規範不一、國家別相互重疊的貿易規則,猶如著名經濟學家巴格瓦蒂(J. Bhagwati)及帕那加亞(A. Panagaryia)所形容的「義大利麵碗」(Spaghetti-bowl effect)效果,也就是雙邊與多邊貿易協定的現象,就像義大利麵般相互糾結,反而可能降低國貿資源運用的有效性。

「義大利麵碗」效果

舉例來說,多數的新型貿易協定中,常存在所謂的原產地原則,亦即認定關稅優惠的條件不再只考量最終產品的出口地,產品還必須滿足一定比例以上的原材料是在規定地區生產,才能享有關稅優惠。如此一來,假若某國加入2個以上的貿易協定,卻因為對於原產地的認定不一,導致廠商生產鏈為了配合不同的關稅,可能做出無效率的配置。同樣的,這樣的認定方式對於沒有參加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的國家而言,等同一種貿易歧視。

礙於政治現實,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雙邊與多邊貿易協定的進度緩慢,使台灣幾乎已是全球貿易義大利麵碗效果下的受害者。

因為無論是終端產品或原物料,廠商在台灣設廠出口到許多市場,都沒有關稅上的優勢,致使廠商因利之所趨的考量,紛紛將產品生產鏈轉移到租稅優惠的地區設廠,台灣的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也從2006年的42.3%,一路上升至2013年的51.5%,讓企業接單創造台灣工作機會的能力逐漸喪失,薪資也呈現停滯成長。

再加上外移的廠商,形同到海外幫助其他國家產業茁壯,且開始成為台灣重要的外貿競爭對手。他們挾帶著多個貿易協定的優勢,與仍在台灣的廠商形成不公平的競爭,迫使還留在台灣的廠商只能跟進外移,加重產業空洞化的程度,使台灣經濟逐漸喪失活力,不悶也難。

更重要的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出現,更加快亞太地區的區域整合。而且,若台灣自免於此輪區域整合外,將對長期經濟發展帶來莫大的衝擊。

首先,TPPRCEP不只重視最終產品的貿易階段,而是將產品生產的全部過程都纳入規範。因此,沒有加入兩組織的國家已無法透過終端產品外移生產或專精於生產中間原材料,有效減緩被排擠的衝擊。而長年與中國、其他新興經濟體進行貿易分工的台灣,目前出口已有75.1%屬於中間財,貿易活動勢將因沒有加入組織而嚴重受創。

其次,在商品進出口貿易之外,TPPRCEP還包含投資協定與服務貿易協定。也就是說,成員國間不單要調降關稅,更必須相互大規模的開放金融、通訊、物流、教育、醫療、運輸等服務業的市場,使成員國間形成一個具有相同經商標準的共同市場及完整的供應體系。成員國間可以互通有無,從他國取得更便捷的商品與服務,並自然地對體系外的國家豎起一道難以跨越的高牆。

況且,就目前發展來看,這兩項自由貿易協定屬於涵蓋大量國家的超大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讓區域內部體系的角色分配,更為完整。同時,由於成員國包括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且涵蓋多種產品上中下游的生產鏈,使其對區域協定外國家的負面衝擊更大。因此,當這些貿易協定有新成員進行協商時,就會引起尚未參與協定的國家高度緊張,進而產生磁吸效應,促使更多的國家加入。

想當然爾,絕緣於區域貿易整合的台灣,就成為企業投資的孤兒。除了台灣的企業逐漸將生產線外移,降低投資台灣的比重外,國際投資人對台灣也興趣缺缺。這也是台灣即使在《2013IMD世界競爭力報告》排名中位列11,遠優於主要貿易對手國韓國的22名及中國的21名,但投資環境的優等生與實際投資活動卻不成比例的原因。

迎戰經濟質變 已不容遲疑

內外在的質變不會停下來等我們找到共識,台灣的經濟成長動能逐漸消耗已是明確的事實。如果政府、廠商不思改變,未來迎入懷中的不會是經濟成長的春燕,而是舉步為艱的局面;民眾若不嘗試自我提升,將與美好安定的生活遠景,漸行漸遠,徒留生不逢時的感嘆。若大家能換個思維,走出過去習慣的舒適圈,發展新的產業模式、經商關係與職能,台灣經濟仍舊大有可為。

(摘錄自《當世界正在質變》第八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