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2014/4/30 「四個方向,認識財務操作的手法」

圖解新制財報選好股

四個方向,認識財務操作的手法

摘錄自:商周理財新知報 電子報 ~ 圖解新制財報選好股   2014/4/28

財務操作其實原本不是罪惡,因為會計是一種財務表達的語言,只要符合會計準則,公司管理階層的確有空間可以依照公司的產業差異,自行決定部分會計項目呈現的方式。只是這樣的一種可變通性,卻會被有心人士利用。為什麼管理階層總是忍不住會去越過那條界線呢?原因無他,因為操弄財務數字其實簡單,又不容易被發現。一家公司實際的經營狀況,外部股東其實是不易掌握的,就算是稽查的查核人員,也不見得對於公司營運細節能夠那麼了解,而且許多營運手法本來就是業界潛規則,並不是會計師所能夠任意扭轉。這樣資訊的不對稱性,使得管理階層受到致命吸引力的影響而做出越軌的行為。

而財務操作的手法簡單來說有幾個基本核心,就是透過增列營收與降低費用以增加盈餘,調整帳務被認列的期間,或是調整本業與業外會計項目混淆財務比率。本節就常見的財務操作手法簡單介紹如下:

一、調整會計項目

IFRSs準則導入之後,為了適時反映企業價值,企業資產負債表變動性加大,影響損益表的項目也愈來愈多。因此許多一次性利益被認列在本業收入當中,而有些經常性費用被視為業外支出,或是費用資本化,這時候投資人就會有誤以為公司財務比率轉強,但這其實只是財務手法的調整。

二、延長設備耐用年限

以製造業來說,廠房與設備這種固定資產,需要每期提列折舊費用,會降低淨利,如果延長設備耐用年限,就可以更進一步降低每期折舊費用,讓投資人誤以為企業獲利上升使得盈餘增加,毛利率上升。但如果設備在耐用期間內提早損壞,企業還是需要添購新設備才能從事生產,其實只是把費用延後發生而已。

就好比一個人原本償還10年期的房貸,後來去向銀行展延期限,改成30年期,每個月繳2萬元的房貸,展延之後只要償還8千元,然後這個人對外宣稱自己的收入增加,其實根本就是自欺欺人的花招。

三、透過轉投資項目,資金挪移海外

對於企業經營者而言,透過轉投資錢進海外,有很大的誘因與利益,這些跨國的轉投資項目,查核人員根本無法確實查核。一張張製作精美、在國外透過金融單位背書的權益法長投項目,如果最後無法對企業貢獻現金流,甚至還認列轉投資虧損,不是管理階層有鬼,就是經營能力太差。

合併報表中長期投資項目過多會損害財務報表透明度,許多公司以49%轉投資設立海外公司,有時候就是有心人為了規避編列合併報表;而權益法認列的長期投資(持股2050%),因為不需要編列合併報表,我們就無法知道其關聯企業的負債狀況,增加分析公司財務的困難與風險。

四、調整現金流量表

不只是損益表可以美化,現金流量表中的營業活動金流量(CFO)也可以進行這種財務創新。例如壓榨供應商,年底的應付款項隔幾天支付,在財報日就看不到這筆現金流出;或是有些公司會出售應收帳款,以產生現金流入;或是安排在CFO大量流入時期,私下找融資公司償還應付帳款,以CFF現金流入來支付CFO流出。等到未來償還這筆負債時,就可以做為CFF現金流出(避開CFO現金流出),透過這個完美安排,就可以操縱現金流量的時間點與性質。如此一來,重視現金流量表的投資人,根本就看不到CFO現金流負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