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2014/4/29 「在文學裏尋找生命信念」

在文學裏尋找生命信念

摘錄自:講義雜誌電子報                      2014/4/28
/李翊菱

這群孩子上學期選修「拜訪作家的家」後,迫不及待在下學期第一堂課,再度到了我處。孩子們的求知態度令我動容,說明現在青少年渴望學習的領域多元化,特別是生命探索。

生活經驗不多的孩子,急著了解如何尋找生命信念與社會責任。大家坐定後,沒有客套開場便直接進入主題,深怕時間一秒秒流逝,而無法得到求知的滿足。我喜歡他們的認真,於是以導讀文學的方式帶領他們,走入生命哲學的探索世界,大夥兒一邊享受文采的風景,一邊停格做延伸探討。隨著小說的鋪陳,孩子們也各自敘述家族的故事,而我輕而易舉地藉著其長輩的教導,整理出故事最後的價值呈現。孩子們忽然跟著明白,原來生命信念與社會責任的學習,在生活中就可以信手拈來。

「同學們記不記得我曾到南臺灣學習文化史?我就是在那兒聽到『社會責任』四字,讓我改變了生命品質。曾駐足臺南鹽田,讓我懷念不已的特殊地方文化。今天我要導讀蔡素芬女士的著作《鹽田兒女》……」我們共讀〈村落〉這一篇精彩的序章。不論空間的鋪陳或村落的地理環境、鹽田的採集方式、樸實的農村生活,都讓讀者有身歷其境之感。親切的運用地方語言,輕輕描繪戰後來臺的孤獨老兵守著大海燈塔的貧瘠生活,但充滿族群融合的人性之美。靠天吃飯的豐收成果,就能輕易完全的滿足心靈。這一句「又黑又沈又腫的蚵串莫不把額頭嘴角的皺紋笑得又緊又深,這豐收的蚵串足可抵平日採收的三倍,半年日子不費張羅……」只須計算著如何安排年節隆重排場,平日自給自足的生活容易滿足。作者藉著村落東方的一條河流與西面的海洋生命,串連著無處不迷人的親情與愛情故事,以及早期保守的南臺灣傳統生活文化。逆來順受的性格,束縛著每個人的一生,但還是完善地完成人生該有的責任。

自己曾走過鹽田,帶著情感的閱讀不一樣。我決定與孩子們討論生命的價值,因此說明:「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雖是古老之言,但藉著文學重新回味熟悉的地方,生命是感動的。作者之所以能鉅細靡遺地回憶家鄉種種,那是用心體驗家族的生活文化。你們是學生,如果平日可以有機會體認生活細節,那也是一種旅行。認識家族文化,更是一種旅行。因為每個人只能在自己的成長文化裏,尋找生命信念。」引導孩子思考其實很容易。分享故事情節後,便希望同學回饋。談談家族任何人影響他們的生活故事。原來號稱不知如何尋找生命信仰的孩子,說起故事可不落文學家之後。

一人一個故事。穿紅衣的女孩說:「聽母親說外公家其實很有錢,但是穿得很簡樸。有一次從廈門搭商船在海上遇強盜,所有人都被擄掠,強盜見外公穿得很破爛就放過他。所以家族每一次祭祖的時候,每一個人都穿得很『破爛』。」女孩的幽默讓全場大笑。我整理她的故事:「所以外公的簡樸態度,讓家人學會低調處事的風格。那麼簡樸、低調不張揚,就是影響你的生命信仰。」

「我很佩服母親的勇敢。記得幼稚園時,不會英語的媽媽帶我們到美國看不一樣的世界。」「讓你學到什麼?」我反問唯一的男同學。「學到面對困難的勇氣。」這豈不就是年輕人可以在生活裏信手拈來的學習嗎?一直深刻關心這議題的可愛女孩,等了十個機會終於輪到她發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客家籍的爺爺,平日不說話,要讚美人更難。有一天他雙眼注視著奶奶說,奶奶這一輩子很辛苦,大家要孝順她。爸媽吵架難免,每一次他們爭執,我總是看到爸爸受爺爺的影響,常忍讓媽媽。」我反問:「你看見什麼?」「我看見尊重。所以我以後跟同學說話時,不要太直接,才不會吵架。」「太好了,這就是你現在的社會責任。」

在這一堂課精彩故事集裏,誘發許多不同的生命信仰。其中包含了:誠實、為自己做事、散發溫暖……等。我說明家庭、學校都是不同模式的社會型態,而每個生命都在不同領域裏完成任務。在生活中所實踐的善良行為,就是盡著「社會責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