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2014/4/24 「在台東部落 看見在地老化的萌芽」

在台東部落 看見在地老化的萌芽

摘錄自:健康e世界 電子報                              2014/4/24
/巫瑩慧

4月初與友人在台東聖母醫院的協助下,來到了金峰鄉嘉蘭村,學習了部落長期照顧的模式。這裡是2009年八八風災的重創地,當地人說我們所走的河岸馬路是當年被沖走的4排房舍原址所重建的。馬路下只見綿延的砂石,但是外來人何曾知道這片河川地原是孩童嬉戲的綠色天堂。

街角轉彎處,長期照顧服務據點就設在離河道不遠處的一座兩層樓的房舍庭院中,這是災民吳金桃所捐出的,她現在也是據點的督導。一樓規劃成一個托老休息空間、一間辦公室、一間無障礙廁所和盥洗室、一間廚房。十坪上下的庭院中心處,則擺設了長方形桌子和椅子,做為活動場地;旁邊則有電視和簡單的音響設備作為娛樂用途。另外有一些櫃子放置常用的文具和長者所完成的手工藝品,整體設備雖然陽春卻也符合所需。

健康活力站和家庭托顧的服務

在開放的庭院中,每個星期一、三、五上午,社區的老人會來這裡參加健康活力站,做傳統手工藝、唱歌、運動、協助準備餐食、參與鄉村里民或社區發展協會的各項活動。我在他們的作品中看到了精心製作的原住民腰帶、項鍊和提包等。辦公室的入口也看到蝸牛殼串起充滿創意的門帘。健康活力站除了固定有30位左右長者參加外,也有社區中的2-3位身心障礙人士融入,庭院中的兩座吊扇,就是由自閉症夥伴所彩繪的。

而家庭托顧則是比較新的項目,目前有3位長者和3位身心障礙人士,分屬2個托顧家庭。週一至週五,8:00-16:00,。值得一提的是,每週的一、三、五他們會和健康活力站的夥伴一起參加由專人所帶領的活動,豐富了生活的連結。週二和週四雖沒有特定項目,但會有服務員在身邊陪伴和守候。只要長者體力許可,都會在中庭隨性活動。有些社區的長者或居民也可進來,一起看電視、聊天,並且和進進出出的其他工作人員互動。或者在這個開放的空間中,進行所喜歡的項目。我訪視的當天,有一位唐氏症的成年人在畫圖,另外一些人在看韓劇。我問工作人員,這些不懂韓文也看不懂國字的老先生和老太太,如何掌握劇情? 原來是他們會經由討論或詢問得知答案,生活也在這樣的人際互動中鮮活有趣起來。

送餐、共餐和寒暑假的營養午餐

這裡菜單都統一由聖母醫院的營養師設計,再由這個據點的廚房準備和發送。每天平均要準備404-5道菜的便當,分送給方圓12公里內的長者,還有30多個健康活力站長者和家庭托顧共餐的夥伴。我那天吃的是3個青菜,3片香腸和一尾煎魚加上QQ的白米飯,飽餐一頓。督導說偶而鄰居或家屬會送來蔬果或食物,更可以另外加菜。

比較特殊的是,每逢寒暑假會受嘉蘭國小以及鄰近的介達國小委託,送餐給30多位低收入戶的學生。所以平日40~70個便當是常態,高峰期則超過100多份。

結合鄉公所和社區居民活動

健康活力站的長者所創作的傳統腰帶或項鍊,除了義賣、送給親友外,也做為參與鄉公所、社區喜慶或特殊表演活動配戴用。所得的酬勞,部分作為相關經費的預備金,以及過年的壓歲錢。如此不但增加他們的參與率,更因為表演的榮譽感和收入,大大提升了經濟的小確幸和生活的自尊。

就診和就醫

長者一般身體上的小問題或慢性病,會將他們送到社區或鄰近熟悉其狀況的診所就醫,比較複雜或嚴重時,就會送往聖母醫院或由醫院再轉介。醫院也會視情況支援居家護理,甚至包括居家的安寧療護.如此在醫療資源的運用上,更便捷、經濟和有效。

人力運用的彈性

照顧服務員的高流動率,一直是長期照顧服務推展的一大瓶頸。聖母醫院除了人員的培訓外,積極鼓勵在地人的服務。尤其是原住民的部落服務更有語言屬性的需求,所以在增加當地就業率和族人互相扶持照顧的前提下,產生服務員流動率低的良性循環。另外,當出現糾葛的家庭問題時,也比較能透過熟悉的族群體制去了解或排解問題背後的真正問題。

目前這個據點有8位照顧服務員,分擔居家服務、家庭托顧和居家喘息的業務,加上一位半職的服務員,彈性支援人力遞補和前2項的工作。如果人力真的吃緊,再請鄰近太麻里社區據點協助。服務員在不同業務中,彈性和輪流調派,讓他們可以喘息和在不同領域學習,更提升了照顧的知能。

資源和經費籌措

這個以排灣族和魯凱族為主要族群的社區照顧據點,已經運作超過10年,居家服務、家庭托顧、送餐和居家喘息的經費來自社會福利體系。

而健康活力站則是聖母醫院在風災之後,有感於居民的安置和身心健康的促進,特別建構的服務。所需活動、餐食和交通接送都是很大的經費支出,這些都需要來自募款。

據點的2樓原先有規劃一個小型的圖書館和閱覽空間,但因失修,加上經費仍不足,所以只能斷斷續續進行改善。現因安全考量,暫停對外開放。金桃希望他日完工後,可以真正重啟圖書館功能。同時讓只上半天課的國小學生,能夠在下課後到這個讓家長放心的地方,來做功課和閱讀,同時他們也可以學習和長者以及身心障礙者正確的互動。

在地老化的萌芽和省思

如果說”在地老化”是長期照顧的重要指標,我們由台東聖母醫院和嘉蘭社區據點的機制更可以了解:若要真正落實,就必須有穩定的人力資源、符合文化風俗的需求、相關專業的介入,以及醫療體系的結合。

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台東的部落萌芽時,希望與高齡化社會息息相關的政府機構、民意代表、社福團體、醫療院所和大眾,能從這個參考模式有所省思與行動,讓國家社會及早因應,朝更和諧與安定的方向一起努力。

(選錄自《健康世界》,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