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促銷 只會讓未來產品更難賣?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2/2
2015-02-01
Web only 作者:經濟學人
專家表示,太常在成長停滯的市場促銷,是種高風險策略。
金融危機至今,消費性商品產業的表現出乎意料地好。企業在家鄉市場成長停滯之際,積極地朝新興市場拓展,成果亦十分豐碩;例如,2009年至今,聯合利華(Unilever)的銷售額就成長了超過25%。不過,這些企業已然遭逢困境。寶僑(Procter & Gamble)前一季銷售額下滑4%,利潤減少31%;聯合利華去年的銷售額亦下滑2.7%。
美元走強對這些企業不利,但高層人員表示,不管是在富有還是貧窮國家,銷售額皆呈現下滑。新興市場成長走緩,拉低了產品需求;另一方面,富有國家的消費者仍舊吝於花費。不過,能源及糧食價格下滑,可以為消費性商品企業帶來一次性的毛利刺激。這或許有助解譯,為何聯合利華2014年的銷售表現不佳,毛利卻能持續成長。
這也讓高層人員開始思考,是否該將成本下降省下的錢,用於降價促銷以帶動銷售。目前看來,它們已經開始這麼做了;市場研究公司IRI表示,過去一年,歐美的降價促銷活動已大幅增加。
專家表示,太常在成長停滯的市場促銷,是種高風險策略。這類折價的目的,是鼓勵消費者多買自家產品,希望他們成為忠實客戶以刺激銷量。但在家庭預算吃緊的情況下,消費者傾向於購買折價最多的產品;降價促銷很可能會拉低利潤,卻無益於未來銷售。
此外,還有其他長期問題得考慮。在消費者在乎品質的地區,常常折價的產品,容易被認為是品質不佳的產品。而在消費者在乎價格的地區,商品一旦回復原價,消費者就不會繼續購買。
如果促銷會帶來不良影響,至少還有廣告這個選擇。理論上,廣告有助提升產品的吸引力,又不會拉低產品的價值。但廣告也不一定有效,聯合利華的老闆波曼(Paul Polman)曾表示,社群網站廣告帶來的報酬,只有折價的三分之二。
出售成長停滯的部門,並投資於潛力更大的領域,可能會是更能獲利的策略。企業也已經開始這麼做了;過去幾個月內,寶僑出售了表現不佳的金頂電池業務,聯合利華也出售了幾項不再流行的食品品牌。(黃維德編譯)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