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記者葉思諾︰記者工作像游泳 不能自在換氣就很容易溺斃
摘錄自:能力雜誌電子報 2014/12/31
文/楊雅筑
「昨天凌晨4點才悠悠地在臉書上發出熬夜加班趕截稿的動態,隔天就挾著一股豪氣直奔倫敦現場採訪;前腳才下飛機,後一刻就在幾十名記者和路人的夾殺之下,排除萬難勇闖記者會現場,攔截馬雲;休假時也不得閒,揹起包包,隻身踏上國內外大城小鎮旅行的同時,在機場、奔馳的車上、飛機上、高鐵上、浪濤濤的海邊、異國的廚房流理台上,劈哩啪啦地敲著鍵盤,寫起逐字稿。」
如果成為雜誌記者葉思諾的臉書好友,肯定覺得她的生活萬分精彩,一趟又一趟的出差,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國家,點評時事和生活的妙語如珠,抒發情感的細膩與直白,還有她筆下從跨國CEO到在地中小企業老闆的獨家報導。
在朋友的眼中,葉思諾的記者工作是一連串的冒險。在她的字典裡找不到「害怕」與「退縮」二個字辭,反而「勇敢積極」、「靈活應變」是她的代名詞。「說我勇敢完全是個笑話。誰愛跌倒受傷,你問我怕不怕,天啊,太多時候我怕死了。只是這就是工作啊,擦乾眼淚還是要把恐懼熨平、整整齊齊折好放進口袋裡。」葉思諾不改她一貫地直言直語,接著形容說:「我常說記者工作就像在游泳,不能自在換氣就很容易溺斃。你看我在那麼多國家、無數的記者會和採訪現場工作,看起來好像很自在,好像工作與生活分不開,其實就是種生存本能啊。因為你要在水中泅泳向前,就得學會適應,然後別忘了自己需要換氣,在工作之餘要給自己片刻的閒暇。」
而這樣看來自在、毫不畏懼,可以掌握工作與生活節奏的葉思諾,其實,是多數人沒有想像過的經驗磨出來的。
工作是打落牙齒和血吞
「從來不要羨慕他人的生活,因為每張臉後面都有一個打落牙齒和血吞的故事。」葉思諾說,很多朋友羨慕她到處飛,把自己最喜歡的文字工作當生財工具,工作之餘還可以偷閒地在不同國家來場小旅行,看起來是很愜意自得;而有一些人對記者並不友善,講話酸溜溜,認為天下記者文章一大抄,總是意指她出差當旅遊玩樂,撰寫報導也不過是動動手指而已,很難嗎?
「沒出過差的人會覺得你出差都在玩,那是說話的人無知。只會評斷那呈現出來美好面向的人,覺得你工作輕鬆,是他根本沒有經歷過我們工作的辛酸血淚史。」葉思諾犀利地回應,並回憶起初入行的那幾年,從執行編輯、採訪編輯開始做起,薪水不高但抗壓性要高、無條件加班永遠是必備條件;幫主管跑腿、替老闆買咖啡、幫資深同事做會議紀錄是人之常情;北中南把高鐵當捷運搭一般地密集出差採訪、熬夜趕企劃與截稿到看見日出、雜誌和刊物出版前睡在印刷廠也是家常便飯;甚至有好幾年,她不敢進電影院好好看一場電影,只因為怕漏接一通主管的來電或丟掉一則獨家。「當然啊,還有過好幾次的生日、耶誕節和跨年,我都是在辦公室渡過的,就連半夜掛病號急診,打完點滴之後還是回公司繼續拚。」
總編、受訪人與美編間的夾縫求生記
難以想像的忙碌與高壓生活,幾乎壓垮了當時的葉思諾,「但有什麼辦法?我就是菜鳥啊,除了學生時代練就的文字駕馭能力,我沒有人脈、資源,經驗也少得可憐,專業只能從一次次挫敗中磨練出來。我想,『做中學』真的是很殘忍又痛苦的事,卻是能最快發揮潛力,把自己推到極限的方式。」
「那幾年我真正體認到,採訪編輯的工作絕對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問幾個問題、寫寫字,然後交稿拍拍屁股走人。」葉思諾解釋,他們得瞄準趨勢、發想議題、安排採訪、規劃出差行程、厚著臉皮央求受訪人撥出時間,然後在好幾次採訪大綱被退回來修改之後,才終於約到關鍵人物。偶爾還會冒出莫名其妙的工作,例如︰陪總編輯去應酬擋酒、在攝影棚幫受訪人化妝、打理衣著。
採訪撰寫完成後,除了一條龍式的編、審、校與配圖完稿,還得在總編輯的要求、受訪人的堅持與美編的專業中夾縫求生,交出大家都「還算滿意」的報導。
葉思諾笑說,就像很多男人談起當兵滔滔不絕、永不厭倦一樣,當菜鳥的那段日子她不想重來一次,可是每次回憶起來仍然津津有味,永遠記取每一次的經驗與教訓,也記得跟她一起經歷的同事情誼。
不怕羞恥的搭訕界奇葩
當然,記者生涯也不全然只有血淚,「能訪問到想訪問的人、罵我想罵的事、得到尊敬的人的信任、暢快過癮地寫想寫的故事,是我的幸運。而且還練就一身別人偷不走的好本領。」葉思諾邊笑邊說,「要說記者最重要的本領是什麼?我想應該是『不怕羞恥』吧!」
她舉一次前往大陸採訪的例子,當時為了約成中國某電商創辦人的專訪,葉思諾在餐會上用「互加微信」和對方聊了起來,餐會結束後趁著酒酣耳熱之際趕緊問他,能不能在隔天演講結束後,撥15 分鐘接受專訪,沒想到對方竟然答應了。但當天,把該受訪人帶到採訪室的經過根本就是一場災難,數十人攔轎遞名片、求簽名、求合照……,還有人把她當成受訪人的秘書,頤指氣使地叫她幫忙拍照、要名片,總之抵達採訪室時只剩下5分鐘的時間,但她還是凹對方跟她聊了半小時,「我想這種用微信搭訕,趁機邀訪,又死不放棄,厚著臉皮把對方拖進採訪室的工作,如果太有羞恥心,恐怕做不到。」
還有一次,為了探查大陸浙江省義烏租屋市場現況,葉思諾在當地看著社區布告欄一一打電話看屋,但怕當地人面對記者話有保留,或拒絕拍攝,當下靈機一動,拉著同行攝影師的手臂煞有其事地說︰「我和老公從台灣來的,想在這邊租個房,做點小生意。但做生意這件事馬虎不得,我們又是小本,要考慮周詳一點。我老公是攝影師,能不能拍幾張照回去,讓我們好好考慮考慮?」竟也把他們唬得一愣一愣。
「除了臉皮厚是一種本領,吃苦耐勞、善溝通和高抗壓力都是記者該有的基本功,最好能懂隨機應變、一人當三人用,還要會多國語言。」葉思諾說,尤其出差時遇上改來改去總是敲不定的採訪時間,或是隨興所至要她「到了再給我打電話」的受訪人,以及口音重到讓人完全鴨子聽雷的英文採訪,「加上截稿壓力,如果挺不住,鐵定崩潰。」
機器人不懂的人性眉角
拜科技網路之賜,可以成就一個資訊公平的民主社會,一個多元意見的新聞環境;但也拜科技網路之賜,記者得面對對待媒體不甚友善的環境,和獨立媒體或公民新聞平台的崛起。「在全民都可以是記者的時代,我們其實也有危機感,到底我們的價值在哪裡?而部分人對於記者的不友善和刻板印象,有時候也讓我很無奈,因為並不是每個記者都沒有道德良心、任媒體集團差遣,也不是每個記者都不下功夫,只會上PTT抄新聞。」葉思諾語重心長地說。
「不過,每一次求介紹、求引薦、求觀點,總還是有朋友熱情相挺,哪怕勞煩他們的事情往往與他們的事業沒有正相關。當我行走台北、杭州、紐約、東京、北京採訪,素昧平生的人對我說『XXX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那種時候我都會想,我真的真心喜歡這份工作。」
而談起前陣子,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利用機器人在3分鐘內就寫完並發布一則與地震相關的即時新聞,她表示,當時大家討論得沸沸揚揚,記者要失業了嗎?的確,機器人比人類更能夠處理龐大數據,但不可否認的是,需要人文、情感、故事性的報導,機器人就沒辦法處理了;更高的權限還是在於人,也只有人才能夠幫助機器人做細微的文章編輯工作,「所以也許吧,單純發訊息稿或翻譯稿的記者,的確有被取代的危機,但針對其他記者工作,我認為反而可能是人和機器人協同工作。」
「不過雖然機器人尚未構成威脅,我也常想,除了記者,還能做什麼?」葉思諾說,自己有很多同行朋友,運用文字的力量發展另一片天,如編寫劇本、創作小說;也有人因為天天追著產業動態趨勢跑,最後進了產業界工作,「當你握有專業,我覺得到哪裡都不至於失業。」因為每一次經驗的累積,都成就了她無法被取代的價值。
但問她如果有一天,智慧型機器人真的進化到能細膩地運用文字寫出有深度、有情感的報導,擔不擔心被取代?葉思諾眨眨眼,丟出一個微笑如此結論,「前面聊了那麼多,你想那些工作,機器人真的做得來嗎?」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4年1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