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傳奇設計師 Jonathan Ive:設計教育是一場悲劇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2/24
2015/02/22
作者: Liz Chen
蘋果設計靈魂人物 Jonathan Ive 去年底受邀與倫敦設計博物館總監 Deyan Sudjic 對談,同行的還有他的好朋友、也已加入蘋果的 Marc Newson,以及 Terence Conran、Ron Arad 和 John Pawson。英國設計雜誌 Dezeen 記錄了這場對話的精彩片段,解說蘋果產品時一向沉穩的 Jonathan Ive 罕見的以極其強烈的措辭,表達他對設計教育的不滿,以及對於「找不到能做出實物的人才」的無奈。另外他也談及創意、剽竊與設計哲思。
談與電腦的初次相遇:以為自己是科技白癡,直到遇見 Mac
1980 年代我讀藝術學校的時候,曾有一段可怖的時光。有件事很古怪,我們使用科技產品的時候如果遇到困難,總是怪罪自己。但是食物如果很難吃我們會覺得食物很噁心(而不是自己的味蕾有問題)。那時我對電腦一竅不通,卻只能摸摸鼻子承認自已太笨,直到課程結束之際,我發現了 Mac,自此我才恍然大悟,其實我很擅長操作電腦,我腦子一點也沒有問題,只是大學提供的電腦實在太難用了。
Jonathan Ive 如此陳述他與 Mac 的初相遇,設法理解「那群做出這台電腦的人」有何種價值觀、專注的事情、在意的事物以及創造產品的原因。後來,21 歲的他拿著大學累積的獎學金飛到加州,與那些「叛逆的人」會面。大學畢業之後,Jonathan 在倫敦從事設計顧問,卻悶悶不樂。
我不喜歡為某些客戶服務,不是因為他們笨手笨腳,而是因為價值觀。我覺得跟他們合作像是在拋棄責任,一種高尚的責任。蘋果卻是我發自內心喜愛的,因此我在 1992 年加入他們。
談設計教育:無話可說,就是一場悲劇
Jonathan Ive 在英國 Northumbria University 就讀設計學院(照片來源:wikipedia) |
Jonathan Ive 受過英式正統設計教育,但他認為,英國的設計教育已今非昔比,因為學校已經失去指導學生「做出實體產品」的義務,而讓學生過度依賴「廉價」電腦,導致學生只知道用電腦程式「渲染」(rendering)出漂亮的假象,殊不知如果產品成真可能糟糕透頂。「如果目的本來就是平面圖像,那很好,但是既然現在你所要做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你到底該怎麼做呢?」他這麼說:
我們面試了一大批設計師,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麼「做出東西」,因為設計學校裡的工作坊太昂貴了,但是電腦很便宜。這很悲哀,你花了四年時間學習設計 3D 物體,卻連一個東西也沒做出來。
當然,Jonathan Ive 並不是要學生因噎廢食,從此丟棄數位軟體。「我們用了很多尖端工具協助建立模型、創造原型,我不是要你們真的非得改用弓鋸(coping saw)做出每個東西。」他所要強調的是:
讓我們回到你做設計的動機與意義。為什麼你的直覺反應不是去弄一塊玻璃過來、反覆理解它,弄清楚你能怎麼運用這塊玻璃,反而是馬上打開電腦做玻璃杯的 Alias 的 3D 透視圖?
雖然 1992 年就搬到加州加入蘋果,但是 Jonathan Ive 生於英國,80 年代在英國 Newcastle Polytechnic(今已改為 Northumbria University)修習工業設計。為何他對 30 年後的設計教育如此失望?因為近年來由於高昂的費用,英國許多大學的設計學院接連終止一系列實物製作的課程,二月 Bucks New 大學結束享譽盛名的傢俱設計課程,Falmouth 大學也關掉了其「昂貴」且「空間成本高昂」的當代工藝學位,取而代之的是設立更多電腦相關的課程。
蘋果滑鼠設計師 Jim Yurchenco 也與 Jonathan Ive 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年輕的工程師們對產品製造的認識還是有點「天真」,因為模型的製造越來越簡單,但年輕人往往會忽略掉目前全球的產品最終還都是在工廠中生產這個事實。工業設計師不僅要懂設計、能設計出酷炫的產品原型,還需要了解產品的生產、製作過程。這樣才能使產品大規模投產,真正讓所有使用者受益。
談「致敬者」:他們不是抄襲,是剽竊
當天,Jonathan Ive 再次提及他於 2012 年發表的言論,強調蘋果之所以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正是因為他們拒絕追逐利益,而是專注於追求「完善(integrity)」,蘋果花了更多時間與金錢盡力打造出他們心中滿意的產品,希望人們感受得到差異。他說,蘋果所做的許多決定,從財務會計等角度看,都沒什麼道理。
我們並不天真,我們相信,如果成功創造傑出的產品,人們自然而然就會喜歡它們。我們相信,如果人們喜歡,就會購買。在營運上我們掌握效率,也明白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因此我們會賺錢,這就是結果。
Jonathan Ive 相信,人們是可以察覺得出來,商品是否經過悉心設計,或者漫不經心。
如果你期待我購買一個馬馬虎虎的產品,對我個人來說是一種冒犯。但這也是一種文化上的冒犯,因為那根本是對人類的蔑視。我不是說我們每次都非常完美,但是我們的出發點絕對都是非常非常用心(care)。
可惜,真實世界裡面充斥草率的產品。但那也就表示,只要你用心對待產品、對待客戶,就很容易出類拔萃。
他也強烈批評市場上的「致敬者」,短短半年內竊取他們耗費八年時間焠鍊的結晶。「那不是抄襲,是剽竊。他們偷了我們的時間,我們能夠多陪伴家人的時間,其實我有很強烈的感受。很有趣,有些人會問我,被抄襲不是會有被恭維的感覺嗎?一點也不。」
事實上,Jonathan Ive 去年十月就已指責中國小米,「我這樣講可能有點難聽,但我不把小米的作為當做致敬。當你第一次嘗試某些事物時,並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你得花七年或八年拼命去做,結果卻這樣被抄襲。我覺得這很明顯,它就是剽竊,會這樣做就是懶惰。我完全不能接受。」
談蘋果設計哲學:難的不是差異,而是精益求精
接著,Jonathan Ive 談到,為了創新,設計師必須「拒絕理性(reject reason)」,並且試著接受專案失敗的可能性,當機立斷停手,即使已經投注龐大的資源。多數設計師總是輕易屈服來自行銷與營運部門的壓力,但是蘋果擁有相對一致的美學理念,沒有理由改變。
為了創作某個真正具有革新精神的產品,你確實得拒絕依循理性行事。雖然如此一來,你的行為舉止也許看起來會有點奇怪。
我們不會為了不同而不同。我可以今天就開始做一些不同的東西,那易如反掌。真正困難的事情是,精益求精(better)。設計師經常迎合行銷、妥協營運會議的結論,就像是「那個看起來跟上一個有點像,我們不能讓它看起來有些不一樣嗎?」不,沒有理由這麼做。
我們自有一套無可撼動的哲學,你可以稱我們頑固,或說它是哲學觀點。如果有重大的改變發生,產品自然會有差異,也許是採用不同的材質。但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為了不同而不同。
談創意發想過程:想點子不難,說出來才難
Jonathan Ive 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浸淫在創意之中,「從無中生有,是最不凡的過程」,「當你回過頭看,這真的很瘋狂,那是週三下午的 3 點,什麼都沒有,幾個小時一丁點東西也沒有,直到下午 5 點,點子突然就出現了。」
你可以把點子精煉成幾個句子,這是相當脆弱的環節,因為語言比實物更容易被破壞。
年末時回過頭看,你做的某個當時看來也許無足輕重的小決定,有可能最後產出完全不同的產品。在點子誕生的最初,我們必須保持非常嚴謹的紀律,非常用心的傾聽。我會這麼熱衷產品設計的原因,就在於它總是起始於一段對話或思考。
Jonathan Ive 說,極少人在點子還很模糊的狀態時就敢於向眾人解釋,那個在你心中蒙眛的想法脆弱而未經旁人驗證。「但是,當你把點子說出口的那一瞬間,一切都改變了,這是最刻骨銘心的轉變,因為那個點子從此不再由你獨佔。」想出點子並不困難,賦予點子實際的形體,也就是轉譯為語言,才是最大的考驗。
(本文轉載自Inside;圖片來源:蘋果官方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