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

2015/2/18「翻滾吧!銀髮族 「銀光經濟體」促進社會穩健發展」

翻滾吧!銀髮族 「銀光經濟體」促進社會穩健發展

摘錄自:能力雜誌電子報                                2015/1/14
/廖志德


能力雜誌電子報 - 20150218


想像自己搭乘時光機進行時空旅行,來到2025年的台灣,走進捷運車廂,你驚訝地發現博愛座多了8個座位,車廂裡頭髮灰白的中老年人(包括熟年者)多了許多;清晨寧靜的公園裡有更多的老人在運動,但是由外勞推著輪椅帶老先生老太太到公園曬太陽的數目卻減少了;職場上年輕人占工作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少,上班族的退休年齡由65歲延後到70歲,職場工作者需要扶養的老年人口也日益增加,工作的負擔越來越沉重。

這將會是台灣10年後的光景,全球人口正在急速老化,當德、美、日等先進國家都已經堂堂邁入高齡社會,台灣自然躲不開時間快手的追擊。預計2050年時,從全球人口的數量來觀看,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將首度超越15歲以下的幼齡人口,但台灣卻會在2017年左右就達成這個目標。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之快,堪稱世界第一。目前,約9個台灣人中就有1個老人,到了2025年時,台灣每5個人就有1個老人,正式成為超高齡國家。

台灣正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衝擊。高齡化表示退出職場的人數增加,少子化表示進入職場的人數減少,在這一來一往之間,平均每年將減少15萬名勞動人口。
1980年時,我們是15個人照顧1個老人,現在則是6個人照顧1個老人,10年後很可能是3個人照顧1個老人,對於年輕人而言,這是一個超級沉重的負擔,妥善照顧長者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其中,負擔最重的族群將會是目前家中有青少年又有失能(或失智)的青壯族群,這個青壯族群大約落在4555歲。對下,他們要照顧正處於狂飆時期的青少年,對上,要關注生活無法自理的老年人,除此之外,身為社會的中堅砥柱,他們也得承擔相當大的工作及人際壓力。面對蠟燭三頭燒的生命情境,如果缺乏自我身心靈的調適能力,又沒有來自政府、社會及企業的服務支援體系,最終可能身心俱疲,輕者得憂鬱症,重者完全崩潰,由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

重新定義退休及老年

可悲的劇情正在高齡化的台灣社會上演,不容眾人輕忽,今日你不事先做好萬全準備,明日你必當悲苦流淚。當下我們還來得及翻轉頹勢,今日不行動更待何時?設計及建造更優質的安養中心、日照中心與關懷中心當然重要,但是我們不可以將所有的資源壓在這裡,應該從長期照顧(長照)的消極思維翻轉成「老有所學、老有所用、老有所創、老有所享」的積極行動。

重新定義退休及老年生活是眼前的關鍵課題,臥病在床的老殘失能不應該是常態,長期照護也不應該是常態,老雖老,但能夠健康快樂才是人們活著的價值。根據聯合國的定義,超過65歲以上就被稱為老人,但其實只要好好保養與規劃,這個年紀還是大有可為,可以持續為這個社會貢獻一己之力,不僅不會是沉重的負擔,還可以成為最珍貴的人力資源。高齡者或許不能服萬人之務、千人之務,但服十人之務或一人之務應該尚綽綽有餘,老而彌堅、服務人群並不是癡人說夢。

自主健康管理 成就銀光經濟體

預防失能、減緩失能是步入高齡前的關鍵準備工作,保持健康才能夠生活自理,進而服務社會大眾。這個準備工作要從50歲開始,甚至應該更早,否則退休金準備得再充沛,一旦退休後就轉進醫院或安養中心,退休前的夢想將成為不可能實現的幻想。換言之,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準備工作,財務其次,目前有很多人反其道而行,以為有好的財務規劃就萬事俱備。

因此,高齡社會的第一個商機是「健康管理」,消極的講法是減緩失能,積極的則是活躍老化。首先我們從已經失去健康的老者談起,即使生病只要好好保養,人生依舊大有可為,千萬不要自怨自艾,成天躺在床上或是坐著發呆,在可能的範圍內生活自理,不要輕易假手他人,保持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及社交活動,否則身體功能很容易快速退化,更不利於身心靈的復健及調養。

醫療及長照產業如果依據上述「自主健康管理」的核心理念,重新設計出新世代的商業模式,引導老年人由純粹的受照顧者成為生活自理者,不但可以提升有病高齡者的活動力及福祉,同時亦能開創出新形態的健康管理服務平台,具體實現「自理為主、照顧為輔、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醫療及長照服務創新。

減緩失能是老人健康管理的基礎,當根本穩固之後,才能談活躍老化,讓銀髮族在晚年發光發熱,不但達成生活自理的基本要求,健康管理得當的長者可以開創第二人生,即使活到八老九十還可以在職場上造福社會大眾。

擁有豐沛人脈、經驗及資源的老人可以考慮協同創業,整合老中青三代各自的優點,開創出超高齡時代的新形態獲利模式,想要有效因應人口老化的問題,我們不能把老人當包袱,而是要把老人當作珍貴的人力資源,活化銀髮族,視老人為社會資產,轉化長照經濟體成就銀光經濟體,唯有讓高齡者綻放光芒,台灣社會才有光明遠大的未來。

只有臨終前兩周在床上度過

在台灣,有不少老人在輪椅或病榻上度過餘生,根據經濟日報採訪行政院政務委員馮燕的報導,台灣老人臨終前平均臥床時間長達7年,但是在芬蘭,透過政策目標卻可以做到14天,芬蘭人是如何辦到的呢?

同樣遭遇人口高齡化問題,芬蘭政府選擇投資前端的健康保健,推動鼓勵老人持續運動的解決方案,把預算用來充實公共運動設施,而不是加蓋醫院及養老院。公視《活躍老化》影集報導芬蘭中部一個人口只有8萬的大學城:佑華斯克拉,這個城鎮是歐洲最多強壯老人的城市,他們每年提撥市政預算2%用來設立老人運動俱樂部,聘用13名運動教練、40名物理治療師、70名時薪制體育科系學生,開立專業的運動處方,協助7080歲的老人進行適合個人的體能鍛鍊。

如果有機會親臨現場,你會大呼不可思議,許多青壯年朋友做不到的動作,芬蘭老人輕而易舉就能辦到,彈跳、翻滾、攀爬、倒立皆無所不能,而如此賣力練習只為一個共同目標:只有臨終前兩周在床上度過。

把金錢花在鼓勵長者運動是絕對值得的投資,最低限度可以防止老人生病及失能,減少不必要的看護、吃藥、檢查、急診、心臟支架、加護病房等不可勝數的高額醫護費用,目前國內聘請一名外勞(含吃住)在家看護的費用要35千元,住在安養中心大約也是這個數字,如果因病住進加護病房1天就要花費1萬元以上,對於個人及國家而言,如此龐大的支出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做好自主健康管理有更正向的意義,不該局限在預防失能而已。政府有計劃地協助老人獨立自主,積極創造高齡者奉獻社會的機會,讓他們能夠自己應付日常生活,不成為社會無法承受的負擔,甚至還能利用餘生服務大眾。芬蘭老人活躍在社會各個角落,為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發光發熱,他們在熱心服務當中肯定自己的價值,國家也因此節省可觀的醫療及社福經費。

強調服務文化是芬蘭「銀光經濟體」成功的主要原因。在年老的歲月中,他們不虛度光陰,積極尋找自己還做得來的事,奉獻心力,例如:有4位芬蘭退伍軍人組成樂團到處獻唱,為別人帶來祝福,使得年老歲月別具意義。他們會在教會分享老歌給老人聽,勾起高齡者深沉的悲歡往事,也在3歲小孫女的生日派對上高歌一曲,上演「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歡樂情景,充沛芬蘭老人健康快樂的生命力源頭。

老當益壯,退而不休,帶給人歡樂不是芬蘭老人的專利,只要願意就可以擁抱具開創性的生活,無需等待國家被動安排才開始。國內某雜誌拍攝的影片「81歲的不老導遊」堪稱典範,在許多人需要被照顧、被攙扶的年紀,主角劉東洲卻選擇不一樣的人生,不退休享清福,不含飴弄孫,不坐看電視,現在的他每年帶團2百天,帶著日本旅客全台走透透,樂此不疲,神采奕奕。劉東洲說:「公園裡頭,老人家在那裡,只有兩種人,一個是等死,因為坐在輪椅等死,一個是怕死,所以運動。我也是等死,也是怕死,可是變成骨灰以前,更要活得有自信有尊嚴,我是這樣想。」

不老達人 高齡健康樂活

活就要活得健康,活得有尊嚴,活得精彩!老人不是病人,老人不是被照顧的人,老人可以像劉東洲一樣創造自己的第二人生,也可以像《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一樣不斷地創新自己的第一人生,即使現年89歲還在攀爬生命的巔峰,縱觀他一生長達55年的工作歲月,小野二郎熱愛自己的工作,重複做好一件事情,追求永無止境的精益求精,是壽司界米其林三星無人能出其右的不老達人。

知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與海》裡這麼說:「現在不是去想你缺什麼的時候,眼前該想的是,你能以現有的東西做些什麼。」

是的,台灣的醫療及長照服務體系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台灣推動老人運動的成效遠遠比不上芬蘭,但是台灣老人應該享有光明遠大、銀光閃閃、再現風華的美好老年。我們不要陷在現實的泥沼裡無法自拔,抱怨不足以成事,生氣不能夠時來運轉,唯有改變思維才能爭取生命的主動權,唯有用心行動才能築夢踏實。不要想我們缺什麼,而要想我們能做什麼,不要等七老八十再來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屆時可能已經來不及,要在5060歲前就開始落實執行,要在日常生活注意身心靈的自我保養,而且越早投入越好,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雖然推展銀光經濟是全球不可逆的大趨勢,但是不要一窩蜂投資在醫療及照顧,這是本末倒置,我們要把重點擺在高齡健康樂活服務平台的建立上面。再過十來年,台灣高齡長者的人生是喜劇還是悲劇,是長年臥病在床,還是歡喜服務人群,就在每個人當下的一念選擇。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51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