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
期待的尷尬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時事歷史報 電子報
-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2014/4/16
★★期待的尷尬★★
國聯調查團來了,但寄希望他人主持公道,復我領土,恐怕只能讓國人失望。
◆希望的寄託◆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採取了不抵抗的基調。面對日本挑起的是非,總是忍讓、退縮,以此獲得暫時的平靜。
不惟如此,國民政府自己解決不了問題,就寄希望於國際聯盟主持公道,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加以遏制。
同年12月10日,在中國代表的一再要求下,終於有了回應。「國聯」決定組織調查團,赴中國東北實地調查。
1932年1月21日,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由英、美、法、德、意5個大國的代表組成。團長是曾任印度總督的英國人李頓爵士,亦稱李頓調查團。成員有美國陸軍少將麥考易、法國歐戰前駐華部隊參謀長克勞德、德國殖民政策專家希尼、義大利伯爵、曾任駐德國公使的馬克提。根據理事會決議,中國派出前外長顧維鈞,日本派駐土耳其大使吉田伊三郎參加調查團的活動。
李頓調查團的工作剛一展開,就讓人有點大惑不解。2月3日,他們從歐洲出發,繞道美國來遠東,於29日首先到達日本東京。先後拜見了日本天皇裕仁、首相犬養毅、外務大臣芳澤謙吉等軍政要人。為了領會日本的外交意圖,調查團居然在東京停留10天,與芳澤謙吉6次詳談。
◆調查團一開始就令人費解◆
調查團於3月14日到達「 一•二八」後的上海。中國政府自然十分重視,以為是伸張正義、復我領土的一個機會。新聞界主席史量才在迎接調查團時表示,相信調查團「必能給予全世界熱望和平的人們以正直的答覆」。
3月27日,調查團到達南京,會見了國民政府行政院、外交部等政界要人。蔣介石接見了調查團一行。隨後,調查團從南京至漢口,再由漢口駛往濟南、天津,轉赴北平。一路上,中國各界人士向調查團揭露了日軍的侵略行徑。
4月9日,調查團到達北平。張學良與各行政主官分別會見調查團,向調查團詳細介紹了情況。聽說國聯調查團到達北平,東北各界的申訴信如雪片紛至。
4月21日,調查團終於到達瀋陽。就在他們到來之前,日本人為了掩蓋罪行,迅速做了大量的粉飾與偽裝,極盡欺騙之能事。出現在國聯調查團面前的瀋陽,就像戴了一副假面具,不再真實可信。
調查團到達瀋陽時,日本軍隊已完全占領和控制了中國東北,並蓄謀提前製造出一個偽滿洲國,迫使調查團不得不承認這一既成事實,多從日方去瞭解九一八事變前後的情況以及日軍撤退情形。在瀋陽的11天中,調查團共安排了6次對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的訪問,重視程度,可見一斑。調查團還與偽滿洲國傀儡溥儀和漢奸張景惠等進行了詳談。
當時,國民政府以及許多善良的中國人對國聯調查團抱有很大幻想。其間,東北各地民眾雖苦於日偽勢力的阻撓與恐嚇,不能直接面見調查團,但紛紛將請願書寄往各領事館轉達調查團,數日之內就多達1550餘件。東三省的愛國將領、社會賢達、24個民眾團體和學術團體、戰鬥在東北的抗日義勇軍以及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地的學生、市民等,也紛紛投書、致電調查團,要求其主持正義。
李頓調查團在東北活動了一個半月,視察了瀋陽、吉林、南滿鐵路等眾多地方,於6月5日回到北平。
◆我們還得靠自己◆
令人奇怪的是,調查團在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後,又於7月4日由北平前往東京,與日本政府商討書寫報告書事宜。9月4日,調查團提交了11萬餘字的書面報告,並交各委員簽字,隨後返回歐洲。
種種跡象表明,對調查團不可抱有太高的期望值,中國所面臨的,極有可能是一次尷尬的期待。
不出所料,李頓《報告書》雖然總的傾向是同情中國,對日本的侵略行徑也做了一定的揭露,但具有明顯的雙重性。歐美列強的偏見,書中多有反映。在中日爭端問題上,為日本辯解,提出在中國東北建立「自治制度」與「國際共管」中國東北的主張等等。錯誤的結論,有損於中國主權,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報告書出爐後,國民政府深感失望,明確表示凡妨害我領土主權之完整者,斷然不能接受。中國社會輿論對報告書的反應也十分強烈。
鑒於輿論的壓力,1933年2月18日國聯召開大會,確認了李頓調查團的報告,再次認定了日本的侵略責任。
24日,國聯特別大會通過最後決議,要求國聯各盟國無論在法律與事實上,均不承認日本拼湊的偽滿組織,不允許偽滿洲國參加國際組織及各項國際聯盟的公約,並在會議上驅逐了偽滿洲國的所謂「觀察員」。
日本惱羞成怒,於3月 27 日發表政府通告和天皇詔書,宣布正式退出國聯。一方面以此作為要脅,壓迫中國接受日本條件;另一方面也表明日本對國聯已不再負有權利義務。換言之,日本不會聽命於國聯做出的任何決定。
調解宣告失敗,中日兩國紛爭依然未能得到解決,國聯大會通過的決議,成為一紙空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