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2014/4/6「服貿爭議》談判賽局,跟Top Sales學56種雙贏溝通」

服貿爭議》談判賽局,跟Top Sales56種雙贏溝通

摘錄自:30雜誌 電子報                           2014/4/3

30雜誌 電子報 - 20140406


最近台北街頭,喧囂聲不斷。一道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國會通關程序,引發學生、公民站上街頭,爭取民主正義,就此拉開向政府爭取溝通契機的318 學運序幕。

搶占立法院,聚集街頭抗議的學生、公民大聲喊出自己的主張、訴求,也喚醒社會更多人開始關心什麼是服貿?什麼是民主?什麼是法治?

雙方會如何溝通?溝通什麼?一時間,大家都在等著政府如何接招、如何回應。

3 24 日上午,政府斷然拒絕學生訴求,政府與人民間意見對立的溝通破裂,引發後續占領行政院、鎮暴警察出面驅離的激烈衝突。

隨事態發展熱度急遽升高,在臉書上,各方觀點論述百花齊放,有人譴責政府罔顧民意,有人強調法治底線,有人痛斥血腥鎮壓,有人大喊民主倒退, 也有人擁抱自由經濟才能救台灣的立場。

針鋒相對火花處處可見,爭辯到激動處,甚至連「賣台漢奸」、「無知暴民」等標籤用語也遍地開花; 或是立馬宣告「意見不同者就此刪除」、「意見不合, 請走不留」,掀起臉書上的刪友潮,政府與人民溝通不良,朋友間的歧見,同步宣告破裂。

不僅是服貿問題,在職場上或生活中,人們同樣經常會碰到與他人意見不同的時候,一聽一說之間很容易擦槍走火,探究背後真正的原因,情況雖然跟銷售無關,性質上卻與業務人員一樣,都是希望透過溝通,取得說服、取信和影響他人的力量。

非銷售的銷售

把想法、觀點當產品,打包賣出去

美國知名趨勢觀察家丹尼爾‧ 平克(Daniel H.Pink)在《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中,把這種現象稱為「非銷售的銷售」(Non-sales selling)。

他指出,傳統對銷售的定義是指販售有形的商品、服務,但是,隨著網路、行動通訊的運用,人與人間的溝通變得更複雜而多元,要能說服他人,發揮影響力,就必須將你的思想、意見或理念視為產品,打包賣出去(詳見圖1)。

舉凡像是,期待老闆接受熬夜3 天才完成的企畫案;跨部門合作時,要主導專案走向;在臉書貼文闡釋對某一件事的想法;甚至下班後逛街殺價等情景, 狀況雖然都不相同,但共通點都是希望透過溝通、獲得認同,讓想法、意見能被埋單,這就是「非銷售的銷售」。

「非銷售的銷售」傳達的正是影響他人的能力。平克從研究中發現,多數人在工作時,不論是回覆e-mail 信件、交換意見、資源調配等,約有4 成的時間都在試圖影響他人,而能否影響他人得出你所期待的結論, 往往是事業成功關鍵。

這一點,可以從美國《 Fortune 雜誌的報導,前500 大的世界級企業 CEO 中,有高達45%都是從業務出身得到驗證。原因就在於,業務常常第一線和客戶接觸,深知如何抓住人心、與他人溝通。經由業務背景「淬煉」出來的 CEO,不只善於推銷自己的產品,更善於傳揚自己的理念和想法,擁有說服他人、影響他人的能力。


... 本文未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