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中東行 修復與東正教關係
摘錄自:天下雜誌 經濟學人電子報 2014/6/6
2014-05-28 Web
only 作者:經濟學人
圖片來源:flickr.com/photos/spbpda/ |
兩位基督教世界的重要人物,一個穿白、一個穿黑,在聖墓教堂一同下跪。教宗方濟各,以及東正教的普世牧首巴爾多祿茂一世,都是充滿智慧與魅力之人,權威遠超出各自掌理的教堂。你或許會問,怎麼會有人反對他們會面?
部分讀者或許難以理解,不過,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領袖會面,確實會讓部分心地善良之人感到困惑、甚至是屈辱,因為那違反了一切他們受到的教導。這種懷疑論在東正教、特別是希臘人這邊尤其強烈,他們認為梵蒂岡得為先祖遭逢的巨大災難負責:羅馬天主教軍隊在1204年洗劫君士坦丁堡,褻漬教堂,毀掉了基督教世界最偉大的城市。正如許多希臘人學習的歷史,這場災難、以及隨之而來的60年拉丁統治,削弱了東方基督教,也是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遭奧圖曼帝國征服的原因之一。
若望堡祿二世曾為1204年的事件道歉,但在部分希臘地區,還是有人認為不該釋懷。在奧圖曼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前不久,曾有位拜占庭官員痛苦地表示,寧可在城裡見到土耳其纏頭巾,也不願見到拉丁主教冠。自那時開始,此區就有一派學說認為,希臘人和土耳其人之間的共同點,多於任一方與西方世界的共同點。
但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是嗎?問題在於,一旦某事件進入「宗教歷史」的領域,民眾就很難輕易忘懷。信仰任何神啟宗教,也就相信了特定歷史事件的重要性,相信這些事件改變了人類的靈性命運。此外,在心理上,這樣的歷史悲傷亦是十分有用的推力:它們有助說服我們,不管我們做了什麼,都不可能和我們曾遭逢的傷害一樣可惡。
這並不代表深陷於歷史悲傷的宗教團體,註定相互痛恨、甚至是相互爭鬥。但是,想停止那些助長當代衝突的古老傷害,單靠高層跨宗教外交是不夠的。宗教領袖對話或許有幫助,但在各個宗教團體內部尋求對話,其實更為重要:是的,這些事件曾經發生,它們確實是重大的悲劇;如果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反思,或許能從中找出一些普世的靈性教訓──但那並不代表,我們註定得痛恨或避開活在當今世界的其他群體。(黃維德編譯)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