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2015/2/11「失去靈魂的國家:經濟學的極限」

失去靈魂的國家:經濟學的極限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2/9

2015/02/05
作者: Max Yeh / Hatter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50211 - 1
photo creditflickr@Jason Devaun,CC BY2.0




一年多前,我陪老婆在台安醫院坐月子的時候,常常跑出去買我自己的早餐。

台安醫院旁邊有一家台式麵包店,這種麵包店遍佈台灣,相信大家都見過,就是很標準的賣吐司跟麵包的那種。他們賣的的東西,相信大家也都吃過,就是那種很便宜的,大概三十元左右、吃了完全沒有印象的麵包。我一向跟他們買。

我這個人,遇到我太太之前,對食物是非常不挑剔的。我大概每天吃同樣的早餐(吐司加果醬加茶),吃了20年。但是,我太太坐月子的時候,有天我心血來潮,走到附近的微風廣場的Maison Kayser,買了兩個我記得是70元的蘋果派,打算請她吃。

天哪,沒有吃過這家的蘋果派的人,這輩子至少要吃一次。奶油的濃鬱香味,隨著酥脆的皮,在咬下的那刻,伴隨微酸的蘋果餡流出。相較之下,那家便宜麵包店的30元麵包,吃起來像是嚼紙板配糖漿。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有人要做那種30元的麵包,而且似乎一點也不在乎。或許他有市場的限制,產品不能夠賣超過30元,但是我覺得他做的比30元還要難吃。重點是,他似乎一點也不在乎,他的客戶也不在乎。

最近發生了很多食安問題,讓台灣本來自豪(相對於對岸)的生活品質,頓時被受質疑。

各式各樣的東西,似乎能有假的就有人作假的,能拿工業級來當食品級使用,就會有人拿工業級的。我很好奇這些人在做這些事情時,腦裡在想些什麼?是否就是「Banality of Evil」(編按:中文翻譯成平庸的邪惡,但是這個翻譯似乎不很精準),一些覺得只是例行行事的人,執行一些他們覺得不在乎、沒什麼大不了,對自己沒有什麼影響的狀態下,進行了傷害社會大眾的事情。

我發現很多台灣的人「不在乎」,好似他們已經沒有了靈魂,只是每天過著日子;好像在走路一樣,今天踏出左腳,明天踏出右腳,往漫無目的的邁進,直到一個絲毫沒有成就的人生結束。好一點的,就像行屍走肉;壞一點的,就像這些造成食安問題的人一樣。

我辦公室後面的防火巷,最近被挖起來,進行了一番好像是消耗預算的整頓後,重新的鋪了回去。我第一天走上去的時候,覺得施工品質實在有夠誇張。不但不平,而且已經有幾片下面是空的,沒幾天後,大概就要變成蹺蹺板及下雨天踩到會噴出噁心髒水的地雷。

相信有不少讀者去過日本,也見識過日本馬路平整到可以當撞球桌的程度。反觀台灣的路平專案,馬路不停的被挖起重舖,取代凹凸不平的坑洞的是高低不平的柏油補丁。

為什麼這麼爛的工程品質有人做得出來?為什麼有人要經營這種做爛工程的公司?為什麼有人要簽收結案這種工程?他們為什麼不在乎?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50211 - 2
▲作者於沖繩「國際通」所拍


最近我們家附近開了一間便當店,一個便當只賣50元,裡面有肉有菜。

大家大概也買過米、肉、菜,也知道台北市的房租及薪水標準。我很難想像他們怎麼cost down到這個程度的,我很訝異這樣子這家店還能夠活下來。

接著,第二個想到的,就是懷疑他們是不是「全部」使用黑心產品,才能夠達到需要的利潤。我們這些不在意,明明就是付得起,但是只希望比便宜更便宜的消費者,更是在一旁透過我們的錢包,鼓勵這種行為。

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經濟學上指出,競爭會讓眾多的供應者,把價錢壓到最低;很多政府也會以保護消費者,來對壟斷的公司進行反托拉斯懲處。但是,真實的世界裡,事情並不是那麼的白與黑:客戶的需求並不是一樣的,你成本也可以透過投機取巧來做的更低。

在接近完美的競爭環境下,就像台灣最近的食安慘劇所顯示的,消費者也可以被很嚴重的傷到。反之,如Peter Thiel在「從01」這本書中指出,某種程度的壟斷,才是造成社會前進的動力。(編按:鄭志凱:與《從01》的對話)

或許,我們要求企業做的不應該是競爭,而是價值的產出。當整個產業都在努力cost down,這所造成的是一個不停向下的惡性循環。當整個產業都在努力差異化,努力發明,不屑於複製偷竊其他人的點子,而是努力做的比別人更強,這才是一個真正向上的動力。

這種事情,講很容易,但是大家也講了好幾年了,沒有見到太大的改善。我覺得,這似乎是文化及價值觀的問題。或許我們前幾代成功的企業家,實在是餓太久了,養成了只要養活自己的自私習慣;或許是檯面上的企業家,都選擇減少成本這個相較於輕鬆的經營方式(這裡有篇很好的討論「被說懶散 歐美國家為什麼國力這麼強阿」)。

要改善這種狀況,我覺得必須思考,產業界的人,是否有熱血,有中心思想,深信著創新的價值,在意著他們所做的產品對使用者的影響。這種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提倡:在日本是職人精神,在美國是human centered design thinking(以使用者需求出發的設計思維)。

我覺得,這些精神的核心,在於對其他人的尊重。

台灣人在檯面上,看起來是很有禮貌,對其他人很尊重的社會。我們是否可以把這種精神,延伸到企業中呢?

(全文轉載自MBAtic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