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2014/5/1 「德國電費大漲 民眾仍支持廢核」

德國電費大漲 民眾仍支持廢核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4/29
2014-04-30天下雜誌 546 作者:劉光瑩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40501
圖片來源:Markus Steigenberger 提供

福島核災後,梅克爾宣示2022年廢核。目前有九座核反應爐的德國,處於「能源轉向」期,雖然電費年年漲不停,但再生能源也不負七成以上民眾的支持,出現令人驚喜的進展。

德國在二○○○年上路的「能源轉向」政策,目標是擺脫對核電與化石燃料的依賴,改用再生能源。廢核讓德國人付出高電費代價,但柏林能源智庫Agora Energiewende研究員史泰博(Markus Steigenberger)接受《天下》專訪說,「痛苦只是暫時,長期來說,能源轉向會為德國創造更大利益。」以下為專訪摘要:

德國能源轉向政策,一年投資超過二三○億歐元(約九六○○億台幣),其中包括每年補貼再生能源業者五十億歐元(約兩千億台幣),此舉讓家戶電費增加(十年間,從每度一.八歐元漲至二.九歐元),但民眾對政策支持度仍高達七成以上。主要是因為,電費佔家戶支出的平均為二.五%,和十年前相比僅增加○.八%,負擔並未加重太多,政府也會特別補助貧困家庭。

不過,並非所有用電戶的價格都漲。有六十五家大工業集團旗下公司的電價未調漲,原因在政府考慮到,一些需要大量電力又面臨激烈國際競爭的基礎工業,例如鋼鐵或化工業,一旦提高電價,他們可能必須以生產外移因應。

產生的後遺症是,許多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也跟著享受低電價,這一點受到很多人詬病,我們也認為需要檢討。

儘管聽起來是民眾補貼企業,但大多數人仍認為,這些產業留在德國,可以創造就業和稅收,因此理應享受較低電價。

德國為了能源轉向,花了非常多時間與民眾取得共識,也付出不少成本。例如從七○年代開始,國營銀行就提供優惠貸款給民眾,加強房屋隔熱設備;在建築界也有法規規範新建築,必須符合節能標準。

產業也有貸款誘因,但德國企業大多自發性提升能源標準,企業都將提升能源效率視為榮耀,有助提升企業形象與銷售。此外,他們也發現短期投入資源提升能源效率,成本其實三、五年就能回收,更有助於長期獲利表現。

再生能源 比核電還便宜

目前,德國仍處於能源轉向期,導致這幾年電費漲不停,但我們很有信心會逐漸回穩,因為風力發電與太陽能光電的成本已經愈來愈低。事實上,德國再生能源的成本,已經比很多國家核電成本還低。

但我們目前也面臨一些挑戰。在降低碳排放方面,還有待加強。歐盟希望德國在二○二○年前降低二一%的碳排放,儘管德國可以達到降低三六%,遠超越歐盟標準,但我們自己設的目標是減少四○%,所以還有努力空間。(編按:許多分析師質疑德國能否達標)

另外,目前最大挑戰,是要更新現有供電設備,以符合再生能源彈性供電的特性,經費預計要兩百億歐元。

上週我們才剛發布一份報告,結果讓我們很震驚,因為技術進步以及達到規模,再生能源價格比核電便宜太多了。

我們發現,新建太陽光電設備,每兆瓦發電成本比新建核電廠要低三四%,岸上風力發電甚至比核電低五○%,這完全顛覆了「再生能源比較貴」的鐵律。

彈性化供電系統

能源界的傳統看法會認為,「彈性供電」是不好的,一定要有穩定基載電力,也就是核電廠或火力發電廠。這個迷思,其實德國也在過去兩年才真正被扭轉過來。

因為,可彈性供電的智慧電網再搭配再生能源,比蓋一堆基載電力電廠,發出很多被浪費掉的電,是能更有效率發電及配電的方式。很多國家也逐漸摒棄對基載電力的依賴,轉而思考彈性化供電系統。

未來的能源重心,必然在風力與太陽光電,因為這是最便宜,取之不盡的能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