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專欄】朱敬一:全球化令我擔心的是什麼?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5/27
2014/05/26
作者: 朱敬一.
.
如果你還不了解什麼是知識經濟、什麼是全球化,以下我給你一百字的懶人包定義。知識經濟就是指「知識」在經濟社會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而由於知識的無敵對性(non-rivalrous)與邊做邊學特色,很可能産生「強者益強、弱者益弱」的報酬遞增。在全球化下,任何一個國家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競爭者,使得沒有效率的、社會路障多的國家,極容易被擊潰。
在此,我特別要強調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的相乘效果。假設某國原本在某個知識經濟產業X有優勢,卻因為立法延誤或某些社會阻力而蹉跎。由於全球化下各國都在互相競爭,別的國家A很可能因為國內阻礙少而先開始佈局。即使A國發展X產業的條件原本比不上台灣,但是知識經濟「報酬遞增」的特色,使得A國越走越順,不但彌補了它原來較我們遜色的缺點,更能逐漸拉大與我們的差距。
等到我國終於排除障礙,X產業開始起步了(朝野終於協商簽字了,某全無道理但善於綁架法案、動員抗爭的團體終於讓步了),我們原本在X的優勢早已不存在,被A國遠遠甩在後面。在報酬遞增之下,先行者的優勢很難追上,台灣徒呼負負也無可奈何。若X產業如此,其他Y、Z產業亦如此,個個產業皆把優勢拱手讓人,我們就很難翻身了。這就是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的相乘效果。
因此,全球化對台灣的衝擊,最令我擔心的,不是在於FTA、TPP或RCEP,而在於:我們幾乎沒有什麼在內部鬧脾氣、使性子、好整以暇地處理事情的空間。以往,每當台灣立法效率差異、朝野互相牽制、極少數極端意見者杯葛一些重要政策時,我們習慣性地容忍、「慢慢喬」。現在,每當我們溫呑慢喬時,旁邊就會有高麗號、唐山號甚至印度號列車急駛而過。以前在傳統效率經濟時代,拜報酬遞減特性之賜,先駛或快駛只能短暫獲益,過不了多久就自己會慢下來,有比較優勢的後進者總是會追上。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邊做邊學的先行者更容易有優勢,後進者極不容易追上先發者。
著重效率經濟的人、或是不了解創新經濟會顛覆報酬遞減特性的人、或是被芝加哥學派「市場萬能」教條洗腦的人看全球化,只會看到FTA與TPP,也因此大力主張加速與他國簽署FTA等。然而這個角度所推演出的政策太過狹隘,也完全只在關稅、價格的面向爭取優勢。此外,這樣的廣簽FTA政策,其對民間的衝擊也比較大,需要非常大規模的溝通與遊說,否則難以成功,甚至還會造成民意反彈。尤有甚者,這樣的反彈往往還會野火横燒,激起一些人不分青紅皀白地對所有涉及國際事務都反。其結果,往往是國內杯葛更嚴重,更蹉跎掉國內推動知識與創新經濟的機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我不會因為厭惡全球資本主義之弊,就抵拒全球化。在知識經濟與全球化兩大風潮之下,台灣人必須要更理性、更冷靜、更客觀了解自己的優勢與機會,然後利用這個優勢隨順而轉,一則找到全球化下台灣的經濟基礎,二則重建台灣人民對自己的信心。這,才是一個良性循環。
photo credit:manfred
majer (CC BY-SA 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