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2015/3/22 「李開復:台灣人的溝通太和諧,太極拳變七傷拳」

李開復:台灣人的溝通太和諧,太極拳變七傷拳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3/12
2015-03-06 Cheers雜誌  作者:洪懿妍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50322
圖片來源:廖祐瑲

台灣企業可能因為禮讓,不想撕破臉,因此寧可都沒有人贏,也不能有人輸。中國企業很在乎效率和看結果說話,反而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本文來自Cheers雜誌《人際關係全解》,更多內容>>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出生於台灣,但自小即移民美國求學、就業,隨後又在中國締造出職涯高峰,長期身處跨文化與跨國界的環境中,國際經驗豐富。自稱在台灣「家人很多,朋友很少」的李開復,在美國及中國的科技業界卻是「大腕級」的人物。

他曾擔任過蘋果(Apple)副總裁、微軟(Microsoft)副總裁,在中國創立了微軟中國研究院(現為微軟亞洲研究院)。2005年,李開復轉戰Google,負責在中國設立Google產品研發中心,並成為Google全球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裁,直到2009年才離開Google,創立「創新工場」。

這些洋洋灑灑的經歷,奠定了李開復在業界的江湖地位。而他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更是影響力大到讓中國官方害怕的意見領袖。

李開復的新浪和騰訊微博粉絲數合計高達5千多萬人,尤其受到青年學子及年輕創業家的追隨,撼人的影響力,讓他獲選為《時代》雜誌(TIME2013年「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因為忌憚其登高一呼即能動員無數網友的魅力,李開復甚至還曾被禁言微博3天。

在實體與虛擬世界裡自由穿梭,精於掌握各種溝通工具的李開復,經歷過職場上各種複雜、幽微的人際互動與溝通難題。但身經百戰的人,跌跤的次數肯定不會少,李開復對《Cheers》雜誌深度分享了他多年累積而成的人際智慧。

人跟人互動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互相猜測,有話不當面說,背後再來用猜的,因而產生很多誤解。透明度是解決這種問題一個很好的方法,而且現在網路這麼暢通,發個LINEFacebook跟微博,過去很多不知道的事情就都穿透了。當全世界都往透明的方向走,企業裡的溝通不夠透明,對公司及個人都會造成傷害。

有些公司開會時,老闆提出一個方案後問大家支不支持,大家都說好,等到開完會去洗手間,卻又開始議論紛紛:「唉,老闆講的實在是做不成。」「我知道啊,但我也不好意思說。」企業發生這種事情時,若沒有想辦法突破,分歧就會愈來愈大。當然,你一個人做壞人,跑去跟老闆舉手,可能也不適合,但總是得想辦法做點什麼。

我在微軟時就碰過類似的事情。當時,比爾(Bill Gates)下了一個軍令狀,一定要把某些功能放進下一個Windows版本。大家私下都質疑「怎麼做得出來?」但沒有人敢告訴比爾,只能盡量做。於是,每個VP(副總裁)回去後都訂了一個schedule(進度表),然後再分層負責下去。

之後,這個計畫的進度一直往後延,本來一年半可以推出的新版本,3年過去了還是做不出來;結果大家扛不下去了,只好回去跟比爾說:「對不起,這個我們做不出來」。比爾當然很不高興,但為了讓產品面世,只好把他當初要的功能統統放棄。最後這個產品做了5年才出來,就是Windows Vista,也變成微軟最失敗的產品。

私下抱怨而不明說,只會讓事情更糟

這整件事到底是誰的錯?比爾的想法當然是好的,部屬也努力了,但我認為錯就錯在那批中高階主管不敢跟老闆說實話。

弔詭的是,這中間有一個很聰明的VP,他一開始就知道做不出來,所以根本就做別的東西去了,最後,大家把schedule洗掉重來時,他反而變成了英雄。就好比本來要蓋3棟大樓,他覺得根本蓋不成,於是偷偷跑去蓋第4樓大樓,而當老闆放棄那3樓大樓時,他就跑來跟老闆說:「我這裡還有第4棟,你要不要?」

聽比爾的話,負責Windows的人最後捲舖蓋走了,而那個最不聽話的cowboy(牛仔)反倒成了負責人。當然,他把一個很糟的情況稍微補救了一點,也證明他的眼光是對的,但整件事成了一個奇怪的狀況。

我講這件事的意思是,如果你心裡明知做不成,卻選擇在私下抱怨而不告訴老闆,只會讓事情更糟。

當時,我也是VP之一,所以我也有責任,沒有要推卸責任的意思。只是事後回想,我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應該是大家一起跟老闆說,而且要提出備案,把整個結果扭轉過來。

能直接講的就直接講,拒絕傳話

老實說,這件事是很不「美國」的做法,這種狀況通常是在像比爾這樣高權威的老闆底下才會發生,一般美國企業的內部溝通都滿順暢的。

我在不同文化的企業與國家待過,比較起來,美國企業的溝通是最簡單的,海峽兩岸則是各有各的問題,但有幾個問題倒是很一致。

一是大老闆多屬於強權領導。強權的老闆可以凝聚公司,也比較有魄力,但是下面的人不敢講話。不敢講話最大的問題是,哪一天這個老闆錯了,後果會更嚴重。

還有,兩岸的企業都喜歡透過第三方來傳話,而且還認為傳話是件好事,但這其實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你跟A說一件事,叫他傳給B,但A可能聽錯了、也可能有一些自己的假設,最後到了BC的耳裡,已經不是原來的意思了。

語言在輸入跟輸出之間是有噪音、有雜訊的,中間還可能加油添醋。如果聽到一件事可以百分之百不揣摩情感和反應,那我們就不是人類,而是機器了。正因為我們是人類,所以這種事情傳得愈多次,愈有錯誤的可能。人與人之間,能直接講的還是直接講。

如果你是一位領導人,有時候必須做「一次性溝通」,就是把所有人叫過來,一次把事情講清楚,或是發一次email跟大家說,有問題的人就馬上提出來。

我也知道,這種做法比較不符合中國傳統官僚、階級的溝通方式。很多老闆會覺得我跟你們5個人講,然後你們再傳下去就好了,但訊息被誤導、誤解的機率很大。

戒掉打太極的「還好」,才會真的好

不過,有一種溝通模式倒是台灣獨有的,就是「太和諧了」。

我在台灣參加會議時,都覺得氣氛非常和諧,沒有人要當壞人。假設要表決ABC3個方案,結果各有支持者,最後結論往往是「我們用A的什麼,然後把B放進去,然後再加C」,但是,這樣反而是最不好的。你之所以要討論,就是為了要有一個集中、專注的方案,而不是讓大家都有台階下。

台灣企業可能因為禮讓,不想撕破臉,因此寧可都沒有人贏,也不能有人輸。中國企業很在乎效率和看結果說話,反而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在台灣,大家都會客氣到一個程度,於是不去批評。我回到台灣學到的一個新詞就是「還好」,事實上,「還好」就是「不好」的意思。

其實,不好就說不好,為什麼要說「還好」?是在顧誰的面子呢?客氣是好的,但台灣是過度客氣了。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不能總是灰的。

先做人再做事,這句話我的理解是,你要做一個正正當當、有想法的人,而不是打太極拳,不得罪任何人,那是一種陳舊的思想。

你若習慣把每件事都包上一層糖衣,到後來實質都不見了,別人聽不到你真實的內容,最後一定會傷害到你自己或是別人。

人際這堂課,李開復曾犯過的錯

不讓部屬說話,主管就得不到信任

李開復在蘋果剛擔任小主管時,曾經很想雇一個人,於是請了團隊中的幾位同仁一起面試他。面試之後,李開復簡單問了12個人的意見,就準備錄用這位應徵者。

沒有想到,參與面試的另外3位同事知道後非常憤怒,認為李開復不該請他們參與面試,卻又不聽他們的回饋。於是,其中1人便向老闆告了李開復一狀。

這件事讓李開復跟團隊間陷入僵局,「我知道,若還是執著於雇這個人進來,以後其他人都無法相處,因此最後只好放棄他,」李開復無奈的說。

不過事後回想,他坦言,自己當時並沒有做到圓融的處理。「雖然我是急迫地想幫公司找人才,但其實得到員工的buy-in(認可)更重要。」

這給了李開復很大的教訓,也學到經驗。後來,他轉到微軟工作,一開始就必須提出一個300人團隊的計畫,當時,他心裡已想好一個方案,但因為自己是空降主管,這300人對他不見得完全信任或認可,因此,他決定讓230位資深主管分組討論,等到整個團隊討論出共識後再決定方向,整整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最後,大家得出來的結論跟李開復一個月前的決定幾乎一模一樣。「我早知道會得到一樣的結果,但我決定要浪費這一個月的時間,」李開復篤定地說。

為什麼?原因有二。第一,如果由李開復直接下指令,大家不會了解為什麼這麼做,但現在他們了解了。第二,因為這是員工們自己討論出來的構想,而不是上面指派的任務,因此,他們非常支持最後的決定。

李開復表示,蘋果的經驗讓他了解,主管必須得到部屬的認可,而且,真正聰明的主管會把功勞歸給員工。畢竟,一旦達成目標,主管也會共蒙其利,更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可以累積部屬的信任。「信任需要時間,也需要真實的行動來證明,」李開復衷心說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