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260億元的課/7年前油價暴跌,華航學到的慘痛教訓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2/9
2015-02-08 Web only 作者:程晏鈴
空難悲劇,讓外界意識到航空公司管理的重要。其實,7年前油價暴跌的慘痛經驗中,華航也有非常痛的領悟。管理,真的是人命關天行業的必修課。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
這句話為去年因油價暴跌而受惠的國內航空業者下了最好的註解。
去年下半年開始,油價屢創新低,甚至跌破每桶45美元的大關,用油成本佔營運成本四成以上的航運業者無不額手稱慶。雖然財報尚未出爐,國內法人上個月底就預測中華航空與長榮航空2014年獲利都可望突破百億元。
油價下跌,航空公司一定賺,這有什麼好講的?不,如果你翻開歷史,2008年下半到2009年之間,國際油價從一桶147美元跌近30美元。華航那一年整體虧損323.5億,光油價避險操作就虧了台幣264.8億。
油價同樣暴跌,但為何這一次,台灣航空業能挺過油價波動的風暴?關鍵在於航空業者學到避險的危險,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時更謹慎。
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李存修指出,油價佔航空業者的營運成本平均四成,為了因應油價的市場劇烈波動,航空業者大多會利用操作原油期貨或是金融選擇權的方式,鎖定購買油料成本,以規避油價上漲,成本增加的風險。
油價暴跌學教訓,降低避險部位
華航的財務部門回憶,航空業常用「油料期貨選擇權」與「油品交換」(oil swap)的方式避險,2008年6至8月,國際油價每桶高達130至147美元,外界預測油價將上漲至200美元。因此華航董事會授權,將油料的40到60%採取避險。
然而,2008年7月油價一個踉蹌,就跌到了45美元一桶,跌破大家眼鏡,也跌碎了以較高油價避險航空業者的心。
群益期貨投顧協理林昌興解釋當時華航的困境,就是選擇權的部位太大,市場流動性不足,一旦市場趨勢賭錯,就會造成為危機。華航從那次危機中學到的教訓是,減少避險部位。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亞洲航空業者包括中資航空與廉價航空去年到今年多倚賴原油現價交易,避險的部位相對過去減少許多。沒有把成本鎖在高油價,因此油價暴跌,就能受惠而非受害。
華航董事長孫洪祥日前表示,華航的避險部位目前約15%。相較國外其他航空,比例相對較低。
油價此跌非彼跌
不過,低避險就一定對嗎?台大財金系教授李存修直言,避險策略的改變,還是要看油價走勢而定。2008年的情況是,油價先急速衝高,再劇烈下跌,「當時的航空業的確有避險的必要,因為這是生死存亡關頭,如果衝到200美元一桶就完蛋了,」李存修認為。
但去年油價雖然下跌幅度出乎預期,但石油的供給增加,各界看跌是一個中期趨勢,不像2008年後衝高再走跌,因此「航空業者自然也會降低避險比例。」
對華航而言,2008年被燙傷後學到的是,與其與不可抗力的國際油價對賭,寄望財務操作。還不如保守操作,專注本業。這也許也是亞洲航空業的體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