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2015/2/25「我的矽谷90天/想抄矽谷?事情並沒那麼簡單」

我的矽谷90天/想抄矽谷?事情並沒那麼簡單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2/24
2015-02-23 Web only  作者:丁筱晶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50225
圖片來源:flickr@Nicolas Raymond CC by 2.0
在台灣慘痛經歷過創業的死亡之谷,對於矽谷創業環境提出她的分析。
 
19世紀60年代,被英法聯軍攻進了北京、放火燒了圓明園的清朝官員,終於認清了眼前是「數千年前所未有之變局」,主張向西方學習最新的工業與技術,史稱「自強運動」。

而在東方,一群曾被西方人拿刀架在脖子上、又受夠德川幕府無能的地方藩主(地方諸侯),打算以重新尊崇明治天皇為名,推翻幕府並走上君主立憲制、全面學習西方體制的道路,史稱「明治維新」。

這兩個都因為被西方人兵臨城下,不得不學習西方、變法圖強的國家,各自花了30年徹底改革。他們迎來截然不同的結局:中國的自強運動,以1894年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被日本打得全軍覆沒,慘淡收場;日本的明治維新,不僅在甲午戰爭中打贏了中國,更在1905年打贏了俄國,自此確立了日本在東北亞軍事優勢,種下往後數十年軍國主義擴張路線(二次大戰與兩顆原子彈,都是後話了)。

走在二月的舊金山(San Francisco)與聖荷西(San Jose)街頭,你會發現150年前歷史從未離你遠去,同樣的一套歷史小說劇情,只是用了新演員和新場景重新翻拍而已。

150年後的今天,東北亞各國經過戰亂摧殘、經濟高速發展,再次遇上了瓶頸:他們賴以為生的硬體製造出口產業,再次因為全球產業轉型,面臨低毛利、削價競爭的獲利危機。既有產業垂垂老矣,新的產業青黃不接,青年失業問題惡化。向外學習、變法圖強的意志再度籠罩東北亞各國。

不同的是,這次學習地點則到了加州的矽谷。各國想學的不再是造船或新式大砲,而是在新時代裡,比武器更具殺傷力的東西–「創新」。

在矽谷的知名育成中心PlugandPlay裡,你時不時會看到來自中國、南韓、台灣,甚至是歐洲各國的年輕面孔進進出出–他們都是被政府以贊助的方式送來矽谷,有的甚至在政府贊助下一待就是三個月,務求在矽谷的激盪下孕育出可以國際性的產品,再把創新創業思維帶回國內。在空曠的共同工作空間裡,四處掛著各國的國旗,不同膚色與人種的年輕創業家,人人眼前擺著一台電腦,有的踱步喃喃自語等會要上台的簡報內容,有的則是戴著耳機專注的寫程式。除了創業家外,來自各國的政府、學校的參訪團一批批前仆後繼的湧向矽谷,把育成中心(Incubator)與加速器(accelerator)的模式搬回國、鼓舞國內創業風潮。

但是,數十年來,無數國家想要複製矽谷,但絕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原因都是一樣:招式打了個七分像,內功卻極度貧乏。

矽谷之所以為矽谷,不是因為育成中心、加速器等硬體建設,而在於軟實力–敢投資新興產業的投資人、具成功創業經驗的企業家導師、可系統化分享與傳承的創業知識體系,還有,隨時分享創新動態、支持創新冒險、不畏失敗的社會文化與網絡。這四項就如同堅實的桌腳,撐起了矽谷的金字招牌。只要缺了其一,不論上面打造的硬體設備多麼富麗堂皇,最終都將跌個粉碎。

事實上,走進矽谷的育成中心、加速器,參與各色講座、論壇,外在其實跟台灣並沒有多大的差別,甚至許多在硬體建設上,台灣更出色。

以加速器為例,矽谷新創領域的兩個赫赫有名的加速器–Y Combinator並沒有供團隊進駐的工作空間、500 startups也僅僅隱身在舊金山鬧街的一棟老建築的6樓,供團隊進駐的工作空間,也稱不上有裝潢可言。這兩大知名加速器提供的資金,也僅僅是能讓創業團隊在高物價的舊金山灣區生存三至六個月。這麼嚴苛的客觀條件,依舊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隊爭先恐後來報名,並且孕育出市場上赫赫有名的團隊如AirbnbDropboxWeeblyReddit等。

讓他們成為令創業者趨之若鶩的加速器,最關鍵的因素,正是因為Y Combinator500 startups的背後擁有龐大的一流創業家人脈,以及衍伸而出的潛在投資人網絡,讓一旦創業家遇到難題,不論是市場拓展、或內部營運管理,都能及時尋求諮詢建議,甚至是用最快的速度,找到看得懂公司所屬產業、理念一致的投資人。

任何有心投入創業的創業家,在活動平台Meetup.com或在Eventbrite上,更可以隨時找到上百個有關創業的聚會或相關說明課程,其中皆不乏創業圈人士所統整關於創業知識完整的傳授(是很深入具體的技術性知識統整,而不是大方向空談)。只要在聚會上認識創業相關的人,開放分享的風氣會讓你很快可以得知大家參加哪些活動,大家談論什麼話題。

而在矽谷,創業相較於進入大公司工作,更被視為光明的選擇。因為矽谷的高房價、高物價、高稅率,領著大公司提供的10萬美金年薪也頂多過著中產階級生活,並無法存太多錢。也因此,許多人才追求財富自由的途徑,不是自己創業,就是加入新創公司,讓公司被併購或上市,靠著股票一舉晉升富豪行列。

對台灣而言,最難的東西並不是學外在的招式,而在如何紮紮實實建立關鍵四大桌腳。以台灣目前的環境,要能夠學到五成,都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首要的問題,在於缺乏理解軟體產業的資本市場與投資人,評估企業的思維依然停留在硬體製造時代,忽略的引領新時代的產業已經從硬體轉向軟體(別只怪創投,創投的錢也是從背後的有錢的公司或個人募來的。當社會普遍對新產業沒有認識時,即便創投有心投軟體產業,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台灣缺乏支持軟體產業的資本市場、大公司併購新創公司也很少見(不像Google, Facebook持續都會併購新創公司),台灣新創公司做得要死要活,也難受資本市場青睞,或者賣給大公司,為股東帶來實質財務利潤。這些因素除了讓創投投資興趣大減外、不太願意投資台灣的新創公司外,也造成了台灣鮮少有真正因公司成功上市或賣掉,而走過完整企業循環的創業家。

在矽谷,這種創業家俯拾皆是,甚至許多年僅2030歲,就已經跟有豐富的跟創投與資本市場交手經驗。這些人許多轉型為天使投資人(Angel investor,指的是以個人身份進行早期風險的投資的人。因為風險太高,所以暱稱他們叫天使)他們是金主亦是導師,以企業知識傳承、資金投資的角度,拉拔新一代創業家,並將新創公司順利銜接到創投。

知名的例子,就如蘋果電腦的早期天使投資人馬庫拉(Mike Markkula)。而類似的例子都可以在其他矽谷崛起的新創公司中發現。

看不懂新產業的資本市場、缺乏身經百戰的軟體創業家、天使投資人,才是讓台灣創業環境跛腳的原因。更遑論創業的實戰知識依然非常零碎、缺乏系統化的整理與傳承(在美國上一堂Meetup.com裏的課程就能學到的市場常識,只花你2小時與600元台幣。在台灣你得自己四處請教摸索大半年以上,而且還不知道能找誰問),社會文化對於支持創新冒險多仍抱持懷疑與保守的態度。

這一次,全球變法圖強的鳴笛又再次響起,世界各國瘋狂希望能把不世出的秘密武器「創新」、「創業」精神帶回國內,以打贏下一場國際戰爭。台灣,到底是只學個表面的殼,再以阿Q心態自我安慰未來將一路平坦?還是痛定思痛,要學就要學到骨子裡?這將會在未來十數年間決定結局是自強運動,還是明治維新。

只是,我們是否仍有30年時間來一決勝負?我想,時間並不站在我們這邊。

【作者簡介】

1987年盛夏出生的正宗高雄女孩。大學主修財務金融,畢業後從財經記者做起,從諸多受訪者身上學到宏觀看事情的方法。24歲開始創業,3 年創業經歷,上山下海拜訪過台灣許多民宿、深入了解各地民情風俗,Long stay過的地方涵蓋台灣西岸與東岸主要城市,在創業人生裡學會了捲起袖子做事的執行力,以及體會了「魔鬼總在細節裡」。20151月起long stay的場景轉換到了矽谷,期待將自身的台灣創業文化與矽谷氛圍交流出更多的火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