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2015/2/27 「看破人生勝利組 做自己的溫拿」

看破人生勝利組 做自己的溫拿

摘錄自:Career職場情報誌 電子報                     2015/2/26
撰文◎林郡妙

 
Career職場情報誌 電子報 - 20150227
謝宇程認為,當父母反對自己追夢時,
最好辦法就是做出成績來,證明夢想可以養活自己


「成功」兩個字,你怎麼定義?如果讀名校、進大企業、賺到大錢是你的答案,你應該沒答錯,因為這就是從小到大,從父母、師長到整個社會所教給我們的成功定義。

符合這些條件的人,換句現代的流行用語,就是所謂的「人生勝利組」或者「溫拿」(winner的諧音)。在網路鄉民眼中,他們「過得很爽」。但果真是如此嗎?

事實上,這些人生勝利組,如果不是從事真正衷心喜歡的職業,很多人過得並不快樂,甚至人生有點茫然。反之,若從事一份發自內心感到愉悅的工作,無論領的薪水多寡,生活都過得很踏實滿足。

作家褚士瑩正是如此。他在新書《我,故意跑輸》裡寫道,有一位腳踏車行老闆很同情他,認為擁有台大政治系、哈佛公共行政研究所高學歷的他,卻跑去做「錢」途無亮的NGO,甚是可惜。但他認為,自己一直在做真心喜歡的事情,何來可惜之說?

他寫道:「我們都不是真的輸,只是選擇了自己心中的第一名。就算被笑、被懷疑,但因為可以為自己的第一名努力,人生因此充滿有趣的風景。」

你呢?你有辦法像褚士瑩一樣,做自己心目中的溫拿嗎?

只會追求高分 不知為何而學

台灣社會長期以來的主流價值觀,都是認為:讀好書考上名校、畢業後進好公司,就能通往幸福人生,以至於在多數父母心中,都把讀書考試看成孩子求學階段最重要的事情。

「成功的生存不等於幸福的生活!」親子部落格作家彭菊仙說,很多高材生把「考好成績」變成一種目的,也沒思考過這是為了什麼,一旦等到考上理想大學,追求高分的目的不再,有些人就會失去奮鬥熱情,人生也失去焦點。

華興文化教育趨勢研究顧問、新思維國際特約研究員謝宇程說,前陣子發生震驚社會的情殺案主角──張彥文,讀過建中、台大土木系、土木所,畢業後任職4大會計師事務所,因而被媒體貼上「人生勝利組」的標籤。但在他看來,張彥文的求學歷程,其實反映出許多人的通病:科系亂選,沒興趣卻硬著頭皮讀,讀不出個所以然,再補個碩士求心安,把人生最精華的6年,全部耗在台大土木系所後,才發現自己不想走土木這一行。

張彥文後來轉到完全迥異的會計領域,從最低階的基層人員做起。在對未來感到茫然的情況下,交往到一個正妹女友,對他而言是撐起自尊與快樂的最後一絲希望,因此女友的求去,猶如最終的希望也熄滅,造成他失控發狂。

謝宇程說,一位在台大擔任心理輔導師的朋友曾告訴他,看到不少台大學生對個人前途茫然焦慮,因為不知道究竟為何而學?

大膽去完成一件嚮往的壯舉
 
「人生的目的才是最值得思考的。」彭菊仙認為,讀書考試能力是天生的,但考上名校不叫做天之驕子,「及早認識自己人生目的」才是真正的天之驕子。當你知道自己是誰、有明確目的感時,人生就不會茫然無聊。

但要如何找到人生目的與意義?原本想當「正常」上班族,卻因緣際會參加選秀節目,從而找到真正興趣的歌手曾沛慈認為,「找到一件讓你心中最踏實、成就感最無與倫比的事,那就是你人生應該要做的事。」

謝宇程建議採用以下3種方法,找到自己的人生志趣與目標:

●商業:探索商業世界的多元面貌,思考如何將自身專長、價值轉化成商業收益。畢竟興趣不能當飯吃,要先瞭解如何用興趣來賺錢,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

●壯舉:大膽去做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試著用它來賺錢,或是籌錢辦到它,或只是單純達成一個壯舉。因為做過一遍以後,就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哪裡還有不足,也可以驗證自己的能力。

●偵探:針對自己想做的事,找相關書籍傳記來讀,或是上youtube和網站,查找相關資源,並觀摩甚至交往(例如透過臉書)這方面的名人。在看的過程中,不斷問自己「我可以在其中做什麼」「找得到同伴或貴人嗎?」要自告奮勇找機會參與、認識、貢獻、學習。

父母反對你追夢 就先找到折衷點

不過,即使確立人生目標,也不代表就此一帆風順,因為追求夢想過程中,可能克服許多阻力與挑戰。

身旁的人很可能就是你的阻力。例如父母常基於擔心,怕孩子受挫吃苦,而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謝宇程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出成績來,證明夢想可以養活自己,不僅是給父母、也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或者,也可以在父母與自己的想法中,找到折衷點或交會處。例如蓬勃運動事業公司執行長徐正賢,14歲拿下全國青少年分齡網球錦標賽亞軍,一心想成為網球職業選手,但是身為軟式網球國手的父親,因為太清楚現實的殘酷,極力反對他走這條路。

他無奈地放棄興趣,重回升學路,後來在科技公司擔任物料管理與採購工作,還曾外派到美國矽谷。返台後考上交大科管所,決定結合所學(企管)與所愛(運動),成立競技培育經營公司。「以另一種方式實現所愛,也是實現夢想的一個辦法,」謝宇程說。

不過他也提醒,不要過度期待得到父母的諒解,這是你的人生,別老是期待父母給予支持。還有,自己也不要太過嘴硬,其實有時你也不確定什麼才是所愛,況且未來還有太多變數,父母只是怕你想得不夠完整、擔心你一時衝動不夠理性。

別被狹義的成功綁住

但是有時,你自己才是追求夢想的最大絆腳石,阻礙你成為「自己的第一名」。交大機械系所畢業,沒去當科技新貴、卻跨到廣播電視的東森主播徐俊相說,入行頭幾年,每次參加大學同學會,看到在科技大廠任職的同學,個個拿高薪、領股票分紅,自己卻還在領23萬元薪水,強烈對比下,心裡不免有些動搖,懷疑自己做錯了人生的選擇。

曾沛慈當年參加完中視《超級星光大道》後,雖然發現自己對歌唱的熱情,唱片公司也來洽談發片,她卻裹足不前,不敢付諸行動。問題就出在,原本她只想再去讀個研究所,然後找份正常穩定的工作;演藝這條路充滿未知數,實在與她想像的人生相差太多了。

他們會對人生抉擇有所懷疑,乃是「正軌人生」的狹隘想像使然。因為,社會一再告訴我們,追求安穩人生才是王道,進熱門產業領高薪才叫做成功,一旦偏離這條正軌,便會浮現「可能選錯路」的憂慮。

命好不好,跟自我認定有關

「當一個人走在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時,自然顯得自在從容,無論成功失敗都一樣。」褚士瑩在《我,故意跑輸》裡這麼寫著。他認為,「好命」跟現實的關係很微小,但跟「自我認定」的關係卻很大。當你覺得自己過著很棒的人生,自然而然會讓別人羨慕,真正羨慕的不是你所做的事,而是那份愛。因為工作,就是一種看得見的愛。

所以,別再被狹義的成功「綁架」人生!世俗觀感或許重要,但人生是你自己要過的,被別人認定過得好,自己卻痛苦不堪,這樣值得嗎?活出人生意義,從中獲得成就感與幸福,不是更重要嗎?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二月號(458)Career職場情報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