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資本主義框架,首爾市長朴元淳力推「合作社」之城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2/9
2015-02-05 Web only 作者:鄧凱元
圖片來源:flickr@travel oriented CC by 2.0 |
厭倦了韓劇「未生」裡的大商社生涯,剛剛連任的首爾「平民市長」朴元淳推動「社會經濟主義」。在全球化中,他如何另闢蹊徑?
一向給人高度競爭、財團林立的韓國首爾,在「平民市長」朴元淳上任後,有了不一樣的氣象。這幾年來,朴元淳在首爾大力推動社會經濟主義。
朴元淳上任後,在市府的層級下,設立了社會經濟科,25個行政地區,也有都有專職單位,推動社區的在地經濟。去年首爾也第一次舉辦了「社會企業世界論壇」,吸引全球目光。連政務委員馮燕,都率領了大批的跨部會官員,實地走訪韓國取經。
剛被任命為首爾市榮譽副市長的金連順受邀來台,暢談首爾推動社會經濟的經驗。她提到,到去年年底,首爾已經有370多家社會企業和近1700家「合作社」。
與台灣近幾年猛推社會企業不同,金連順獲聘為榮譽副市長,顯示首爾推動社會經濟主義的方向已有轉變。最新的策略是,朴元淳希望把首爾打造成「合作社城市」。根據首爾市官方網站的統計,2014年一年,合作社數量成長近一倍。
合作社比社會企業單純
合作社比社會企業容易,因為韓國國會在2012年通過《合作社基本法》,簡化合作社的設立程序,也讓韓國合作社的數量大幅提升。「有五個相同理念的人就可以成立,」金連順說。
有別於一般企業,合作社的社員,每一個都是合作社的老闆,強調共享的精神。這樣的主軸,也符合了朴元淳想要把首爾打造成「共享城市」的理念。
合作社還有另一個目的: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金連順分析,1998金融危機後,韓國所面對的是高度競爭的就業市場,但合作社則提供相對穩定的就業環境。她表示,從25年前開始,她就任職於合作社,一路從社員、委員、到升任為理事主席,卸任後再成為社員,「25年我就是在走這一條路,我是活的證人。」
比起台灣,首爾市的合作社組織也更為多元。金連順提到,首爾市的合作社,包含了社區有機冰淇淋店、圖書館、校園合作社、社區媒體、製衣工廠、咖啡廳、課後教室等不同形式,甚至還有合作社式的共同住宅,「從小孩到資深公民都有了,」她說。
首爾市的合作社生態圈也漸漸成形。金連順提到,目前規模比較小的合作社,可以把他們的產品,拿到規模更大的合作社平台販售。首爾市政府也協助打造合作社的網路購物平台。市政府補助的公辦民營企業,也開始採購合作社生產的商品。他們的下一步,則希望敲開首爾市政府的大門,讓公部門也購買合作社生產的商品。
首爾市政府同時鼓勵市民自己提案,向政府申請經費,解決社會問題。金連順表示,近3年來首爾已經補助了2100個提案。這些為期兩年的專案,如果參與者希望持續推動,首爾市政府也會選聘有經驗的NGO或合作社工作者,協助他們募款或尋找外部資源。額外的好處是,實際參與社會議題的過程中,市民也能體驗到,政治其實離他們其實不遠。
面對貧富懸殊、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的困境,首爾市選擇的是走向分權、在地化的微型經濟。首爾式的社會經濟方針,或許也是台灣解決貧富差距,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的另一個解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