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矽谷90天/搭人家的車、住別人的家,共享經濟無所不在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2/9
2015-02-08 Web only 作者:丁筱晶
圖片來源:flickr@Blake Patterson CC by 2.0 |
號稱矽谷首都的聖荷西(San Jose),跟我出發前的想像的不大一樣:市中心沒有高大、象徵先端科技的時尚大樓,特斯拉(Tesla Motors)電動車沒有滿街跑,谷歌眼鏡(Google Glass)更是遍地找不著。相反的,聖荷西市中心的建築與店面多半一、二層樓高,簡單而小巧,周邊的社區建築精緻優雅。人潮不多,悠閒漫步於枯枝落葉間,路上行人談笑,寵物悠閒的經過,你會以為這只是在美國哪個寧靜的小鎮,而不是舉世聞名的矽谷。
然而在這樣的城市裡,科技與創新服務卻深刻的融入日常生活。最明顯的,就是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
共享經濟,指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將自身擁有的閒置資源與他人共享,換取一定程度的報酬,強調的是減少社會上空閒資源的浪費。閒置的資產可以出租:空著的房間,可以用Airbnb出租給臨時來訪的旅人;沒開出去的車子,可以用Uber,載到本地出公差的商務客;擅長打掃家裡的媽媽,也可以看哪戶人家需要,透過Homejoy協助人家家裡打掃得乾乾淨。在亞洲,共享經濟像頓飄洋過海而來的異國料理,洋溢著舶來品的時髦;但在矽谷,他如同街頭巷尾常見的陽春麵一樣,以省錢省到底的模式,徹底地改變了人民的生活跟工作型態。
從亞利桑納州鳳凰城來的亞倫,為了剛找到的新工作,開了10個小時的車來到聖荷西。他透過Airbnb找到我所住的駭客屋,一住就是兩個禮拜。這間駭客屋以相較於旅館便宜平實的價格,成了他找等待工作外派之前,可以短期居住的地點。Airbnb上的房間,成了許多因為諸多經濟因素,例如失業、找工作、短期商務出差的人們的選擇。對他們而言,這個價格比起廉價連鎖旅館,還是划算太多了。
而使用叫車服務Uber也是同樣的道理。初到灣區,不論是四處參訪或是造訪朋友,沒有車在美國就宛如沒有雙腿。但一搭上計程車,你一定可以理解Uber快速竄紅的道理:在這裡,計程車的起跳價為15美金(約新台幣465元)。而同樣的短程距離,搭乘UberX只需要5-7美金(Uber目前提供五種服務,UberX為其中較經濟實惠的方案)。
而沒有時間打掃的忙碌家庭,也可以透過Homejoy,請專人打掃一個小時只要20美金(約新台幣620元)。對於在一餐正常外食動輒15美金的聖荷西,只需省下一餐上館子的錢,就可以請到專人幫你打掃完房子大小的陳年污垢,實在是划算至極。
共享經濟在美國大紅特紅的程度,讓各個領域都有打著共享經濟旗幟的團隊出現,更不乏得到創投投資加速的案例。但從住旅館、搭計程車、請專家打掃的專業性消費,轉向住素人旅店、搭素人計程車、請素人打掃的互助式消費,挑戰的不僅是各國法規,更會面臨既有存在者如旅館公會、計程車公會的強烈抗議。
即使如此,共享經濟依舊在美國如野火燎原般的迅速成長,一路延伸到歐洲。聲勢之大、勢頭之猛,讓即便共享經濟的兩大代表–Airbnb、Uber即便跟各國政府、既有產業工會槓上,創投給的估值還是穩穩分別站上130億美元與410億美元。特別是Uber,尚未上市,市值就已經跟華人首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旗鼓相當,更直逼鴻海集團,紅的發紫的程度可見一斑。
共享經濟聲勢如此浩大的原因,除了跟創投的支持有關外,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以後的歐美的經濟衰退、失業率攀升,人民經濟困頓,無疑成了催化劑。人們不再非專業服務不可,素人服務雖非專業,但性價比高,成了歐美民眾消費的新選擇。
另一層面上,共享經濟在歐美引起的龐大需求,也為失業、經濟困窘的底層美國人民尋到了一線生機。
在台灣,如果失業、需要打零工補貼家用,人們可以選擇去加油站打工、去超市當收銀員,或跑去當垃圾清潔隊,也能養家活口。但在矽谷,科技已經大幅取代底層工作:加油站沒有加油小妹,全部無人化採自助加油機;超市人工結帳渠道只剩兩條,其他全是自助掃描結賬機;連垃圾車也沒人站車上接垃圾,是機器自動夾取垃圾桶倒進車裡,全部人力只需一個司機。
當機器大幅取代人力,侵蝕了底層人民的工作機會,能夠養家活口,就只能靠機器尚不能完全取代的服務:房東、司機(但Uber跟Google 正在研發的無人車一旦量產後,可就不一定了)、家庭清潔人員,這正是共享經濟崛起的領域。
皮膚白皙、看起來30歲出頭的伊莉莎白,透過Homejoy來到我住的駭客屋打掃。她是自小在聖荷西長大的墨西哥裔移民,與丈夫、三個準備要進入青春期的女兒,與另一個家庭一起分租一棟兩層樓的小房子。即便只有部分使用權,她的房租每個月依然要1800美金(約新台幣5.58萬元)。為了拿到大學文憑、爭取更好的生活,她花了42,000美金(約新台幣130萬元)就讀私立護理學校18個月的密集課程,滿心希望畢業後能夠徵選上在Google內部的護理人員工作。「我不這麼做,我不知道要怎麼付我的房租和學費。我的一個嬸嬸也兼了三份工作,才能勉強付房租。」她雖然樂觀開朗,但疲憊的表情下還是掩不住生活壓力的壓迫。
而這也是我遇到的UberX的司機們的寫照:墨西哥裔、非洲裔等的非白人族群(搭了5次UberX,只遇到1個白人),開著自家的Toyota、Honda,看得出風吹雨打的痕跡的車,靠著一個叫車服務接送素未謀面的旅客。有的司機會大方談起自己白天的工作,有的則直看遠方、沈默不語。
若不是為生活所迫,在重視隱私的美國,人們會希望每天都有素未謀面、文化習慣不同的旅人造訪自己的家嗎?若不是為生活所迫,在重視家庭、休假時光的美國,人們會犧牲假日出來開車載客,賺取額外薪水嗎?
科技與創新服務,始終來自於人類的需求,也反應了時代的變遷。在共享經濟兩大霸主──Airbnb與Uber在資本市場大放異彩的當下,我們終於認清:過去那輝煌美好的經濟成長時代已經結束了,而經濟低成長、消費緊縮的新常態(New normal)已經正式來臨。
【作者簡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