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2014/8/26 「《雨後驕陽》照亮台灣戲劇」

《雨後驕陽》照亮台灣戲劇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8/26
2014-08-20 天下雜誌 554   作者:白詩瑜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40826
圖片來源:鍾士為
提到八點檔,你會想到什麼?演不完的呼巴掌、身世之謎,還是「三廳戲」?《雨後驕陽》以台灣製鞋業為主軸,擺脫狗血橋段,卻創下收視佳績,連年輕人也愛看。它如何在日韓劇當道的當下,殺出一條血路?
 
你多久沒看台灣八點檔了?「我一直捨不得看最後一集,這部戲很精緻,取景、拍攝手法都很用心在做,劇情也融入一般人的生活,」二十四歲的張智鎂大多看日、韓劇,一次在朋友家看到台視自製劇《雨後驕陽》後,每天準時收看。

讓張智鎂等年輕人「看得下去」的《雨後驕陽》,與《天下父母心》、《娘家》等長壽八點檔一樣,都是以台語為主的本土連續劇。

但很不一樣的是,《雨後驕陽》跳脫三廳戲(客廳、飯廳、咖啡廳),走出呼巴掌、身世之謎等老梗,以台灣製鞋產業為主軸,強調做人、做事的道理。

不灑狗血,賣出多國版權

積極正向,不灑狗血,《雨後驕陽》竟締造收視率破三的佳績,不但激起觀眾熱烈討論,而且評價正面,臉書粉絲數超過五萬,比《後宮甄嬛傳》還多。「我一直想,能不能做個可以全家一起看、一起討論的八點檔?在低迷的時代,全家只要坐下來打開按鈕,就可以得到療癒。八點檔就是在共同情感裡得到紓解,我一直很想做這樣的戲,」一頭長髮,開設「群之噰」製作公司十六年、《雨後驕陽》製作人陳慧玲說著自己的夢想。

陳慧玲指出,過去台灣連續劇頂多把一個產業當背景,但她希望以鞋業歷史為一條縱軸,和鞋業有關的事件做橫軸,「製鞋人的生活作為骨幹,其他就是戲劇的元素,把愛情、親情、友情作為血肉。」

在日韓劇、大陸戲和擁有固定觀眾群的本土長壽劇夾攻下,這齣講述台灣鞋業近四十年興衰,兩家人共三代的故事,締造出驕陽般的亮眼成績。

不僅在十五至四十四歲的有效收視調查中獲得全台第一,也成功吸引三十歲以下、原本不看本土八點檔的年輕族群收看,更入圍了「首爾國際電視節」最佳連續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獎,賣出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北美等海外版權。

一手打造《雨後驕陽》的幕後團隊,是金鐘獎加持的黃金成員─捧出多位影帝后的製作人陳慧玲、拍出《蘭陵王》的導演周曉鵬,以及金鐘編劇溫怡惠。

劇本考究,做到最細處

製作出包辦大愛電視台收視前三名的戲劇,今年又以《芳草碧連天》獲選為大陸觀眾最愛的台劇,從三台電視黃金歲月走到百台凋敝的時代,陳慧玲不變的是做好戲的心。

比起一天至少趕一集劇本,根據收視率和時事加戲、開通天棚的長壽劇,陳慧玲對劇本的要求很嚴格。《雨後驕陽》平均一集劇本要花上一週,有了一半的劇本後才開拍,她也不走團隊寫手制,而是兩位編劇寫完八十集,隨時開會確認細節。

同時,她和編劇溫怡惠大量翻找資料,確認時代背景。更為了貫穿全劇的鞋業,走遍台灣,採訪鞋廠老闆和員工、製鞋師傅、鞋子公會等二十多位相關人士。

「我們找到一位曾在六○年代經過三年四個月學徒生涯,真實走過鞋業興衰的製鞋師,」溫怡惠說,「戲中師父吃飯時要先敲三下盤緣,學徒才能夾那道菜,就是他告訴我們的。我一向喜歡這些細處,都盡量帶到戲裡,總相信觀眾也會覺得更生動。」

考察專業術語和細節以外,陳慧玲也讓演員學製鞋,每個主要演員都能夠做出一雙鞋。

「現在是個低迷的時代,我希望做一部戲講台灣的人文,我們發現台灣曾是製鞋王國的第三名,很多人都做過鞋,包括荒山亮、檢場,我就覺得鞋可以講故事,」在她辦公桌上擺放的木頭鞋楦和四樣做鞋的老工具,已靜靜地訴說故事。

有好劇本打底,陳慧玲找來硬底子演員楊貴媚、檢場主演,同時也大膽起用新人,前二十四集都由年輕演員擔綱。

「楊丞琳、安以軒、林依晨這批演員都到大陸去了,接下來是誰?發現叫不出名字。台灣明星在哪?為什麼沒有培養新人?因為我們沒有在拍戲,」她說,她要為台灣電視劇培養新人,給他們機會,慢慢磨演技。

以歌唱組合出道、演過二十多部戲的Junior因演出少年時期的男主角而走紅,在路上被觀眾直喊劇中名字。

為了有更真實的場景、多變化的燈光,陳慧玲也堅持不進棚。

不惜成本,堅持出外景

「曾經我以為進棚也可以跟別人做得不同,但是太難,因為條件太有限,」拍過一次進棚戲後,她為求戲的質感,發誓再也不進棚,而一集六十分鐘出外景、單機拍攝的成本,就比進棚、一集兩小時的製作費多了一倍。

「之前的八點檔都在棚內拍,《雨後驕陽》出了很多外景,車子、街景、招牌、人物穿著,都有考究,這些一磚一瓦都是真的,能感受到製作的認真,」《天下》攝影記者鍾士為逢人就推薦這齣戲,即使在海外旅行,仍天天上網收看。

但是,台灣缺乏具規模的片廠,也讓劇組處處受限。

「剝皮寮小小的一條街,最多同時有四個劇組在裡面,我們這邊喊五、四、三、二,那邊也喊五、四、三、二,收音收得亂七八糟,」陳慧玲說,她到苗栗「出礦坑」拍攝,還要先花一筆錢整理,拍攝條件不佳。反觀中國大陸橫店影視基地,就有明清、秦宮等八座大型仿製片場。

《雨後驕陽》獲得首屆文化部高畫質電視節目旗艦型連續劇類補助四千五百萬,收視率破三,但電視台和製作方仍賺不到錢。

「現在收視率要六、七才能打平,但我們相信對的事一定會成功,我們走的是比較辛苦的路,」台視節目部經理楊秋蘭說,《雨後驕陽》創下台視戲劇三年來最好的收視,而一天只播一小時、走優質內容,也是希望和其他電視台做出區隔。

最開心的事,是觀眾相信台灣還是可以做戲。我們真的沒有很差,只是沒有給演員機會,沒有給製作方空間和時間,」陳慧玲說,她願意支持台灣自製戲劇,面對大陸的邀請都先婉拒。

曾經,台灣是華語劇的重鎮,而今,面臨人才外流、資金萎縮的劣勢,在雨天的環境中,是否能有放晴的彩虹?或許,《雨後驕陽》為台灣戲劇重新打開了一條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