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2014/8/22 「華研國際何燕玲:我們是音樂服務業,不是唱片公司」

CEO講堂

華研國際何燕玲:我們是音樂服務業,不是唱片公司
 
摘錄自:經理人月刊 電子報                        2014/8/21
採訪 / 齊立文、張玉琦   撰文 / 張玉琦 編輯 / 陳清稱   攝影 / 賀大新


經理人月刊 電子報 - 20140822


華研國際音樂總裁  何燕玲╳企業轉型3堂課

The major(領導品牌)也會消失。」華研國際音樂總裁何燕玲接受採訪時,感嘆了唱片業者在產業驟變下的興衰。

1999年,本土唱片公司宇宙國際音樂成立,也是華研國際的前身。公司的第一組藝人動力火車,初次發片就大賣80萬張。誰會想到,這樣的成績,是台灣唱片市場再也回不去的數字。

其實,就在那同一年,大環境正在預示著危機的到來。寶麗金唱片被環球唱片購併,全世界最大的唱片公司品牌不再。2004年,博德曼(BMG)與索尼音樂娛樂(SME)合併,BMG也退出市場。當時先後在寶麗金與BMG工作的何燕玲感受到,風向變了。

拜科技與網路之賜,實體音樂銷售大幅萎縮。根據財團法人台灣唱片事業出版基金會統計,1997年台灣唱片實體市場產值超過120億新台幣,到2013年時,僅約13億新台幣。九成的市場消失了,唱片公司無法再依賴專輯獲利,音樂產業不得不思考轉型。

2003年,何燕玲加入華研。在董事長呂燕清的先見之明下,簽藝人時將唱片約與經紀約一同簽下,不但可以多元化規畫藝人發展,也成功將營收來源轉為演藝經紀,靠著戲劇、代言、海外商演和演唱會等事業獲利。2013年,演藝經紀在華研的營收占比已超過7成,讓藝人和公司在唱片銷售下滑的同時,仍能保持健康的營收。同年,華研成為台灣第一檔上櫃的文創類股。

歷經產業的動盪起伏,環繞著音樂而衍生的一切,除了消費者始終需要音樂之外,其餘的都會改變。所以,華研還要加碼投資內容,積極構思演藝的多元形式,「我們雖然叫做唱片公司,但是我們做的是以音樂為基礎的相關服務。」

談轉型:擁抱科技,危機中漂亮轉身

Q:面對核心競爭力萎縮,公司如何轉型?妳當時如何思考應變策略?

A:確實,本來公司的獲利都依賴CD,但另一方面,我們從一開始就強調跟藝人都是簽全約,不只是唱片約,還包括演藝經紀約等其他部分。我們雖然叫做唱片公司,但是我們的藝人的形態和經營模式,允許我們全方位幫藝人規畫。這一點,讓我們在2000年遇到危機時,可以及早轉型。

轉型成功,要謝謝動力火車,當時很多瓊瑤戲劇的片尾曲都是由動力火車主唱,像是電視劇《還珠格格》的片頭曲〈當〉,歌紅了之後海外邀約很多,公司也嗅到商機。等到可以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時,我們就可以馬上過去。

雖然〈當〉已經是很多年前的歌,但是中國大陸二三四線的城市都很熟悉,製作《還珠格格》的湖南電視台,不時就重播《還珠格格》。演唱片頭片尾曲是最好的打歌和行銷的方式,搭片頭片尾曲的行銷方式也是華研開先河。

另一方面,動力火車也曾經幫麥當勞(McDonald’s)拍廣告,SHE(由SelinaHebeElla組成的女子團體)也當選過前十大最受歡迎廣告代言人之一,廣告代言一直是藝人和公司獲取利潤的方式,我們在這方面也累積很多經驗和人脈。

另外,我們也讓SHE嘗試戲劇演出,第一齣《愛情大魔咒》沒什麼反應,但後來Ella演出《薔薇之戀》,HebeSelina在其中擔任配角。這部戲開啟了Ella對戲劇演出的興趣,我們也製作原聲帶,把新人的歌放在裡面,這種合作方式非常成功。這時就要感謝公司有先見之明,把全約都簽下來。讓我們在危機中看到機會浮現,朝向海外商演、藝人代言和演唱會發展。

我們雖然叫做唱片公司,但其實我們做的是以音樂為出發的相關服務。演出或演唱會是我們很重要的舞台。不管是在小巨蛋辦演唱會或是墾丁的音樂季,觀賞live演出已經是大家熱衷參加的活動。另一方面,歌手也希望有他們自己的舞台,就算小到只有一、兩百人的場地。把演唱會考量進去,我們這個行業就有很大的產值。一場演唱會一張票2000元,一萬人去看就有2000萬的產值。

而且現在4G開放,就像開了高速公路一樣,你不可能有馬路、卻沒有車子在上面跑,我們就是4G的內容提供者。未來我們可以跟頻道業者合作直播演唱會,一場演唱會或許可以有上百萬人看到,這裡面的商機非常大。

Q:唱片業者從對抗科技到擁抱科技的心態是怎麼轉變的?

A:我覺得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去阻擋科技的巨浪。就像以前,唱片還是錄音帶的時候,卡帶對拷要很久,等到變成光碟之後,複製CD就很快。以前IFPI(現稱RIT,財團法人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的工作主要是打擊盜版;等到網路P2P流行時,我們又一直在跟平台業者打官司。到這時候你才發現,網路是交通部管、智慧財產權是經濟部管、我們是文化部管,但我們的命脈都在其他政府部門的手裡。

以前唱片業者和消費者對智慧財產權的概念比較模糊,消費者可以抓到免費的音樂,為什麼要買?等到我們要做網路市場的時候,消費者已經習慣吃到飽的模式,消費習慣已經形成。回過頭來看,我們應該更早想辦法和科技當朋友……

(全文未完,想了解更多?請參閱  20148月號《經理人月刊》)

何燕玲

華研國際音樂總裁,政治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曾任寶麗金唱片國外部總監,BMG國際唱片大中華區資深行銷總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