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2013/10/23 「國富調查解密 台灣貧富惡化根源」

國富調查解密 台灣貧富惡化根源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10/22
2013-10-16天下雜誌 533 作者:陳竫詒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31023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美國前勞工部長萊許,以紀錄片《不平等的時代》,戳破人們不願面對的經濟真相。對照台灣,彷彿照鏡子般,極其相似。

萊許觀察一九七○年代後期的美國,開始出現薪水凍漲,以至於購買力降低。

台灣也一樣。十多年來不再成長的平均薪資,啟動了惡性循環的輪迴。

經濟成長的果實 流向富人

GDP一.八兆的年代,勞工的每月實質薪資為一.八萬元。三十年之後,去年台灣GDP十四.五兆,創下史上新高,但薪資卻與經濟脫鉤,廣大勞工的四.五萬元月薪,十多年如一日。

全民明明創造了更大的生產價值,為什麼佔人口大多數的勞工,卻沒有分享到果實?

攤開GDP的結構變化,受雇人員的報酬佔比一路下滑至四六.三%,不到GDP一半。國庫也沒分到甜頭,間接稅的佔比,從一九九○年的九.九%,到二○一一年的六.四。

反觀固定資本消耗與營業盈餘兩者合計,卻由三八.四%,上升至四九.二%。這代表經濟成長的成果,大部份流向企業主與股東。

貧富差距,也在這樣的起點之下,逐漸擴大。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台灣似乎是美好的。

根據IMD的世界競爭力調查,數字愈高代表貧富差距愈大的吉尼指數,美國是四○.八,中國四二.五,新加坡四三,香港更高達四三.四。台灣二七.六,是緊追在丹麥、挪威、芬蘭等北歐福利國之後的優等生。

但是如果把時間線拉長,跟過去的自己做比較,以家庭可支配所得最高的前五分之一,與最低的後五分之一相比,差距從一九八○年最低的四.一七倍,擴大到去年,已達六.一三倍。

六成七財富 政府課不到稅

台灣與美國都一樣,財富過度集中在少數人手裡。

美國四百大富豪的財富,比大約一半的美國人民還要多,這些最貧窮的人民,多達一億五千萬人。

台灣前五十大富豪,累計約三兆台幣的財富,則相當於台灣十六萬個家庭的資產總和。

資本市場從來不是自由的,需要規範,需要遊戲規則,只是遊戲規則卻成為幫助金字塔頂端的一%富人,錢滾錢的利器。

最有效改善貧富和分配不均的工具,是教育、社會福利和賦稅。而後者尤其是關鍵,因為前兩者都需要錢。台灣現在很多問題都因為政府太窮,而政府窮,源於稅收少,稅收少,原因出在人民和企業稅負與財富形成及所得結構脫鉤。

由《國富統計》報告可以明顯看出,國人財富的形成,集中在房產與證券。

○六年到一一年,台灣的家庭總資產增加了近二十七兆,其中十八兆,亦即高達六成七的比例,來自房地產與證券這類幾乎不用課稅的資本利得。

獲利外移 政府人民都變窮

就所得來源來看,比例擴張最大的「移轉所得」,從一九八○年四.三%的所得佔比,成長到去年的一八%,遺產及贈與稅卻在○八年調高免稅額,稅率更由五○%,大幅下修至一○%。

至於企業,全球化的時代,企業將獲利藏到海外子公司,或用包括移轉定價、假外資等各種方法避稅。而「反海外避稅法案」至今還擱淺在立法院,無法完成修法。

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從九○年的二○%,一路降至一二.八%。政府窮了,人民也跟著窮了,貧窮人口二十年來成長三倍。

擁有財富不是罪惡,只是當財富只向少數人靠攏,原本貧富差距是鼓舞人積極向上的趨力,如今僵固的資源不平等,卻使得階級流動變得困難。

我們要回過頭來問,這是我們可以承受的嗎?改變是可能的嗎?

是可能的!形容自己為「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的萊許認為:「是我們訂下經濟的法則,我們也有權力改變那些法則,你要動員,你要組織,你要讓其他人動起來。政治不是遠在天邊,它的起點在我們這裡。」

儘管現實無奈又殘酷。萊許選擇在學校教授「財富與貧窮」這門課,希望影響更多人,改變這畸形的結構。

當我們選擇了解這扭曲的癥結時,改變也就開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