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

2015/2/18 「承載千年情感的筷子文化」

幸福講義

承載千年情感的筷子文化

摘錄自:講義雜誌電子報                      2015/2/9
/李翊菱

也許很多人觀賞過這個微電影,一部提醒我們不能忘掉筷子文化的影片。每次觀賞,都熱淚盈眶、內心澎湃。一雙筷子,純屬物質的生活工具。劇本是如此細膩,把堅硬的竹筷木筷,全都參與了人類的生活情感。

長期以來,我也為自己的生命定下一個儀式。那就是每年到了年終,必邀數位好友到家聚餐,真誠感謝這群朋友,一年來的相挺與照顧。除親自準備大餐與好酒外,我會設計精美的宴客菜單。我有個筷子收藏盒,正式餐會時我會恭敬地取出它們。堅持用中國筷,是對客人的尊敬與珍惜。有智慧的導演把「承載千年情感的筷子」的影片,呈現得叫人與舊情感纏綿。熟悉的生活文化,在在觸動我心。勾起了對父母健在時的種種回憶,有一種思念之情。

啟迪:藉著筷子讓祖孫傳情

讓剛開葷的娃兒嘗美味,是爺爺一份愛心。拿著筷子點醬,送入孫子的口中,說道:「好好吃,對不對呀?」圓嘟嘟的孩子對沒有經驗過的味道,先是皺著眉頭,爾後哭泣。老人了解教導孩子不能輕言放棄,繼續給了第二筷的調味醬,並以豐富的聲音表情逗著孫子說:「好味道,是不是?」孫子看著爺爺的表情,笑開懷。藉著筷子傳遞祖孫情,也傳遞了味覺的啟迪。

傳承:藉著筷子表現父母對孩子的學習不放棄

漂亮的小女孩,急著要吃一桌的好菜。媽媽堅持她要用筷子吃飯,卻怎麼夾都夾不住。孩子哭著說:「我都夾不起來,怎麼辦?」媽媽耐著性子說:「來,媽教你。手指要這樣的……」不因為女兒的哭泣就改換調羹,並說:「我們中國人就是要學拿筷子吃飯。」最後女孩終於破涕為笑,因為母親溫暖有愛的手,握在她的手上,陪著夾住生平第一塊紅燒肉。想起臺灣許多孩子筷子都拿不好,原來他們的父母少了一份對的堅持。

明禮:藉著筷子創造即將消失的倫理之情

農曆年即將來臨,家族團聚的時候正好教教晚輩。華人最珍貴的生命價值,就是家族的凝聚力。平常各奔東西,藉著節慶的好理由一定相聚一塊兒。就在集聚一堂忙年的時刻,自古以來的禮教是最令人動容的。當大夥兒坐定位,圍爐的場面極為溫馨。孫輩的小男孩,拿起筷子便要吃起來。孩子的爹迅速制止,理由是高祖尚未開動。記得小時候,父母親也常常如此提醒我們。

在餐桌上如果長輩沒開動,小孩不能先吃飯。現在想想,這個教導真美。影片裏的高祖說了吉祥話後,大夥兒便興高采烈吃起團圓飯來。

關愛:藉著筷子展現母親企盼孩子歸鄉的心

與三年未歸鄉的孩子,擁抱著。頭一句話就是:「這一趟回來,多住幾天吧。」我含著淚水隨著影片,想念孩子。鏡頭停格在不停翻轉的黃色蛋汁裏,筷子的運轉,為的是孩子想吃的菜肴。此時外出打工的青年,摟著母親,俏皮的夾了一塊雞肉往嘴裏送,「偷吃」的樣子博得了母親的歡心,說:「瞧你,我就知道你愛吃。」平常不過的生活畫面,遊子歸來。藉著筷子,讓母子倆都親切表現彼此的內心關照。

思念:藉著筷子呈現華人家族的核心價值

過年期間,已為人祖父的紳士,操著英語講電話。有經驗的人都了解,這是移民海外的華人生活。當兒女各自成家後,我們只能孤獨的與自己相處。

「祭祖」大概只剩我們戰後第一代出生的人了。這位紳士在準備出門與孩子們吃年夜飯前,取了一雙筷子,盛一碗佳肴,對著祖先牌位說:「爸媽,過年啦,我沒有忘記你們。」筷子傳遞了對父母的思念。

中國人的文化傳統,應是重視家族的關係,勝過個人的權利。曾幾何時,我們把這個價值丟棄了?家庭成員,是共同建立家庭文化的人。建立家庭文化的目的,在於打造家族的核心價值,後代生命就有仿效方向。中國家族傳統的力量。這儀式的意義是讓他們了解,我們必須永遠尊敬家中的長輩,爺爺是家的開創者。我們把這價值找回來吧。

「來來來,一起吃飯吧。多雙筷子而已。」多熟悉的話語啊,原來我就是在這種關懷聲音下長大的。我的父母待人熱情,特別是孤獨一人到臺灣的老兵。

睦鄰:藉著多一雙筷子,呈現人間溫暖

老王手持長菸斗,看鄰居一家大小過年,臉上也堆起喜悅的笑容。當人員都進入隔壁的大宅院後,才漠然的走回屋內。敏感的鄰居見狀,便大聲吆喝:「老王,來來來。一起吃個年夜飯,不就多雙筷子唄。」

最後的守望與感恩,令我忘懷。「守望」年輕夫妻為迎接新生命,準爸爸已經為孩子添了一雙新筷子。給家庭成員一份安全感。「感恩」更是精彩的呈現筷子情。你一筷的夾菜,我一筷的回饋。最重要的是,每一筷的菜色都有一句吉祥話。如:雞翅,展翅高飛。肥魚,年年有餘。麵條,長命百歲。包穀,五穀豐登。語言吉祥,社會就吉祥。

臺灣百姓最可愛的地方,就是不論社會多麼嘈雜,對人熱忱的心永不受干擾。臺灣加油。我的家庭有筷子文化,你有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